“汉服”的定义及特点?

汉民族已经渐渐成为一个没有自己传统服饰的民族le,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对汉服了解多少?有多少人的完整准确地说出含服的定义及特点?P.S.请不要说“旗袍”,那是满服,会被我B... 汉民族已经渐渐成为一个没有自己传统服饰的民族le,作为一个中国人,你对汉服了解多少?有多少人的完整准确地说出含服的定义及特点?
P.S.请不要说“旗袍”,那是满服,会被我BS的……
展开
 我来答
wangku2013
高粉答主

2015-09-13 · 关注我不会让你失望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9665
采纳率:86%
帮助的人:2216万
展开全部

  1,汉服 定义

  (1)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2)与汉人一词类似,汉服中的“汉”字的词义外延亦存在着由汉朝扩大为整个民族指称的过程。

  2,汉服的特点

  汉服主要特点是平面剪裁下身较宽系带。

  汉服作为一套完备的服饰体系,其中的礼服必须具备这样的特征:交领右衽、袖宽且长、隐扣系带、上衣下裳(cháng音常);其中的常服在此基础上又有多种变化,比如,除了交领之外,还有盘领、直领等作为补充,其实,常服的袖型、领型、束腰高低、配件搭配、穿着方式、裁剪方式等非常丰富多彩。

  3,  在世界各种民俗活动中,各民族都是穿着本民族的服装,具有几千年璀璨文明的汉民族却遗失了自己的民族服饰。古今中外,一个民族可能没有民族文字,但不可能没有民族服饰。作为辉煌华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汉民族服饰同样是世界服装艺术史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汉服独领风骚两千余年,并对中华周边各民族的服装文化发展产生过决定性的影响。汉服是中国汉民族的民族服饰,上溯炎黄,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下至宋明,发展演变而成的一种服饰体系。连绵几千年,历经各朝代,“汉服”逐渐成为汉人自我认同的文化象征。 

  

来自黄金塔有冲劲的张春华
2018-10-04
知道答主
回答量:1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04
展开全部
1)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礼仪之邦”、“锦绣中华”、赛里斯国的体现,承载了汉族的染织绣等杰出工艺和美学,传承了30多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受保护的中国工艺美术。

(2)与汉人一词类似,汉服中的“汉”字的词义外延亦存在着由汉朝扩大为整个民族指称的过程。



2,汉服的特点

汉服主要特点是平面剪裁下身较宽系带。

汉服作为一套完备的服饰体系,其中的礼服必须具备这样的特征:交领右衽、袖宽且长、隐扣系带、上衣下裳(cháng音常);其中的常服在此基础上又有多种变化,比如,除了交领之外,还有盘领、直领等作为补充,其实,常服的袖型、领型、束腰高低、配件搭配、穿着方式、裁剪方式等非常丰富多彩。



3, 在世界各种民俗活动中,各民族都是穿着本民族的服装,具有几千年璀璨文明的汉民族却遗失了自己的民族服饰。古今中外,一个民族可能没有民族文字,但不可能没有民族服饰。作为辉煌华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汉民族服饰同样是世界服装艺术史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汉服独领风骚两千余年,并对中华周边各民族的服装文化发展产生过决定性的影响。汉服是中国汉民族的民族服饰,上溯炎黄,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下至宋明,发展演变而成的一种服饰体系。连绵几千年,历经各朝代,“汉服”逐渐成为汉人自我认同的文化象征。



0 26
更多回答(3)
找汉服?就上阿里巴巴
汉服 , 源头好货 , 找舞蹈服民族 , 热销爆款 , 舞台演出服 , 舒适亲肤 , 人偶服采购..
杭州阿里妈妈软件服务有限公司广告
唐装 汉服京东-精品惠聚,天天特价,嗨GO不停
唐装 汉服京东-综合网上购物商城,商品齐全,品质出众,让您足不出户,畅享HI购!
亲晨
秀观唐
华族经典
北京京东世纪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广告

百度知道
十分钟内有问必答
立即下载
相关问题
什么是汉服 59
论述中国汉服及其界定标准
中国影视文化的特点怎么强调汉服的概念
关于汉服的一些定义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夜里寻花9321
2006-02-13 · TA获得超过584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8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汉服

恢复华夏风尚应先从汉服入手,方可直显汉心汉韵!

华夏正气正韵,现于汉网。若想汉服汉韵短期内恢复,我有几点看法,如下:

汉网上的有些“汉友”把汉服定位得太狭隘,会明显阻碍汉服的恢复与发展,实不可取。汉服应以恢复保持传统与发展创新实用两条路线发展

(一)恢复、保持传统(包容汉服旁支)

1.传统汉服

包括 汉族(/汉地)汉服和少数民族汉服(蒙族于满清前即着汉服 有左衽也有右衽 应算汉服传播的旁支;其他少数民族亦然)。

礼服

用于祭祖、大典等国事时,尺寸可依旧制 如:袖长过手尺余;也可最长至掌,袖宽最宽只可至尺,以便活动。

常服

传统“常服”袖长不应强迫“过手尺余”,应仅限过掌,或最长仅限至半掌及腕部;袖宽最窄如现代装、最宽只可至尺,以便日常劳作。

2.国外汉服

日韩自古皆效法华夏一切礼仪风尚,属中华旁支,韩服、和服(也称吴服、唐服)应属汉服一类。

注:传统汉服与和服、韩服因剪裁做法不同,致使形制略异:

汉服前身左片为整幅布(前后身同宽)、右片(前、中期多为整幅;中、后期多为半幅。服装史上,有些明朝交领衣略显向右斜倾交领(有称斜领衣,京剧明服多为此类),是右片半幅之故,且因某些右领口垂直向下裁剪所致)。成衣后,直接呈现交领;下摆比腰宽,呈现梯形。现代正规影视剧汉服显示,因现代布幅宽,袖多从上臂近肘处接余袖,前后身多为一整片,右衣片从“y”字型被剪开处接余片;出土汉服显示,因古代布幅窄,多从肩处接余袖,前后身多由左右两片向接。

和服前身左、右片为半幅布,左右领向下合于腰臀处而收尾;直身裁剪;腋下袖根纵向多出的袖宽常留开口不缝合,及与此开口横向同宽的衣片也留开口不缝合。成衣后,呈现如同直领衣中的半长领式的合领衣(即:不直接呈现交领形制)。穿时,左搭右相掩,呈现正交领形制。因直身裁剪,故下摆自然收拢显窄(其做法,保持了先秦古汉服的源本理念:交领本为前身直领,穿时左搭右相掩,呈现正交领;当然也有前身左、右片在半幅布基础上各加10多厘米宽的衣片而直接呈现交领者。)

韩服前身左、右片约为3/5幅布(多为半幅加缝10多厘米宽的衣片),成衣后直接呈现交领,领尾布带与右胸处布带相系。腰部界限多提升至胸部以下。

(二)发展、创新实用

现代汉礼服、常服还可适当开放,以窄袖短衣为先,以更加适应当代日常生活,完全替代西服,但样式仍应保传统风韵。不如此,恐难适应现代快节奏生活,难使众人常穿。(当然,我个人更爱传统长衣大袖。)

(三)汉服制作工艺

我主张用传统做法,不用现代工艺,如:锁边机、颗粒胶、金属/塑料扣子等材料, 只用布和线即可。 如此 会更舒适,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因现代工艺的那类产物很不耐用,如松紧带不久即坏,不如布带结识且易调节松紧。

注:如实需扣固定,我倒建议可用原布盘扣,但形制决不同于满清扣,即:圆布扣两边决不留支条,用原衣料编扣,其形色越隐蔽越好,只起固定作用、不作装饰,形制大体为一小圆布球和一小布圈,缝接于衿尾、侧摆处(为更隐蔽还可缝于衣片边沿内部作暗扣)。此制,可更多用于发展、创新实用类汉服中,更显俭约便捷。当然不会以此而废布带,全可依己而定、配合使用。(因我看过大明圆领官服像中,右颈根处用布盘扣固定圆领尾端,正身显示与衣料同色的小暗布扣无支条;韩剧《长巾》中,宫廷、官民穿的圆领衣皆于右颈根处用衣料同色的布盘扣固定圆领尾端,正身布扣无支条,但后身布圈有支条)。
总之,在完全恢复传统的同时 把新式汉服发展好,其潜力会更大。
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帐号已注销
2019-12-21 · TA获得超过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2.1万
采纳率:73%
帮助的人:1881万
展开全部
汉服是我们中华民族古代汉人所穿的服饰。延伸到现代汉服所用的材料以清砂为主,人穿起来衣袖飘飘,非常的有诗意和仙气。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我太闪耀
2019-12-21 · TA获得超过492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27
采纳率:30%
帮助的人:100万
展开全部
我觉得汉服就属于中国古代时期从秦朝开始到明朝 除了中间的元朝 都是穿我们汉服 我最喜欢的是明朝的服侍特点 特别是男装 那个黑帽子还有合身的衣服 非常好看 韩国人的服侍就是从我们明代服饰中演变而来的 还有汉代的长衣大衫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9)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