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个回答
展开全部
每年高考填报志愿都让家长和学生头痛,因为要考虑的因素太多,总是左右为难,举棋不定。而在近几年高考招生中,也出现了一些现象:有的学校(专业)第一志愿在同批录取控制分数线以上的人数为计划招生人数的2倍、3倍乃至4倍、5倍之多,“撞车”现象严重;而有的学校某些专业却很少有人甚至无人填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考生和家长在填报志愿时过于盲目,存在误区。
更多志愿填报相关问题可以到学艺宝问答板块咨询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填志愿?到底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呢?本报记者综合了高校招生办老师、过来人、考试院专家的意见,归纳出家长和学生在填志愿前必须考虑清楚的12个细节问题:
(1)是否光考虑保证升学而忽略了其他?
很多家长和考生一般是把保证被所填报的学校录取作为第一目标,他们最大的担心就是能否升学,因此在填志愿上不愿冒不必要的风险。专家认为,这种考虑是可以理解的。但在保证能够被录取的情况下,仍应该考虑一下自己的兴趣和专业优势能否通过所填志愿的专业得到更大发展,否则盲目为求录取而选择冷门专业,即使录取了仍可能后悔。
(2)学校重要还是专业重要?
一些学生报考时总抱着非名牌大学不去的想法。专家指出,名校的确有很强的吸引力,但如果仅仅是为了炫耀和光彩,而和自我兴趣的专业相去甚远,可能获得的是暂时的“面子”,得到的可能是终生悔恨。因此在考虑选择名牌大学的同时,不要忽视专业的选择。
同时报考时也不能为求热门专业而忽视学校因素,例如同样的计算机专业就会因学校不同而专业方向和就业前景不同。因此学校和专业对考生来说,都很重要,应该全面衡量。
(3)就业因素如何考虑?
一些家长和考生填写志愿,会把将来求职是否方便看得很重要,这往往是那些很有把握上线被录取的考生。专家认为,不考虑就业因素报考大学是不可取的,但如果把就业因素看得过重,而忽略个人的发展兴趣,就将得不偿失。同时很多专业的冷热都是相对变化的,有可能今年就业很吃香的专业,四年以后倒是乏人问津;而且孩子的性格也未必适合某些热门职业。因此,在充分考虑就业前景时,也要综合个人兴趣和发展潜力等因素。
(4)有没有考虑经济成本?
现在各院校都公布了不同的收费政策,可能对经济条件良好的家庭学费成本问题不在话下,但是如果家庭经济困难的考生,一般就要考虑成本问题。专家认为,这类学生可以考虑选择收费标准相对较低或奖学金、助学条件较好的院校和专业,但前提是自己还喜欢这些院校和专业。不要因为经济而忽视了发展机会,而且现在高校都有一系列“贷款助学”政策,即使是经济条件不佳的考生也完全可以靠勤工助学或贷款赚学费和生活费。
(5)志愿是自己作主还是父母包办?
完全由父母包办填报志愿这是不正确的:一是不利于考生个性的发展,父母的选择未必和考生的意愿一致;二是不利于正确选择专业和学校,很多父母带有个人主观因素,甚至会比较盲从;三是不利于调动考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比较好的方法是:父母的建议作为参考,考生自己最后定主意。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志愿也不应由学校或是老师包办,因为许多学校老师会片面追求升学率,为求“保险系数”,人为地将学生分成各种层次,这样容易降低考生的志愿标准。因此学校老师的建议也应只作为参考。
(6)是不是完全要按兴趣来填报志愿?
兴趣是填志愿的重要因素,但并非唯一因素。尤其是一些考生的兴趣不成熟时,如果以一时兴趣作为填报标准也会不妥当。因此,首先要好好审视自己的兴趣,看看这种兴趣有无发展潜力、能否帮助自己深造或就业发展,要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再决定自己的选择。
(7)面对新增专业应该如何取舍?
今年增加招生新专业的学校很多,尤其是一些传统理工类高校添加了不少文史类专业。由于没有历年的参考资料,这些专业的师资力量、市场需求、发展前景等究竟如何,考生要在了解清楚后作出选择。特别要提醒的是,新增专业虽然年轻但并非就是冷门专业,像物流、会展等专业本身就是热门,因此报考者不要把这些新专业当成冷门专业来报考。
(8)没有读到最喜欢的专业怎么办?
部分调剂入学,或进校后觉得专业不对“胃口”的考生也不必紧张,因为你有二次选择的机会。一般说有两种途径,一是转系或转专业。今年有好几所高校在学生转专业方面推出了一些新的规定,有的放宽了申请条件,有的提高了转专业学生的比例。二是参加第二专业、辅修专业等项目。在填报志愿前还要搞清考生能选读、辅修哪些学校专业或课程;对于所选读的第二专业、辅修专业,学校将给予何种形式的证明等。
(9)如何利用外省市院校的机会?
这几年来,外省市高校每年在上海招收考生,但本市考生中填第一志愿的并不多,这对考生其实是非常不利的。实际上报考外地院校是一种明智的选择。首先,外省市高校在沪招生计划占上海市生源计划的10%左右,录取率相对较高;其次,这些在上海招生的学校大多是名校,专业也不错;对于那些处于录取边缘线上的学生,鼓励他们去外地上学,这是出于让学生有学可上的考虑。此外,到外地上学,更主要的是可以锻炼独立生活能力。
(10)报考走读院校(专业)要注意什么?
不少考生如果填报离家近的学校,会比较关心走读问题,但走读志愿并非人人能填,必须要符合要求。一般来说报考走读专业应该具备走读条件,家与学校的距离不宜太远,能解决住宿问题。同时需按要求填妥志愿表中“是否有走读条件”一栏,无走读条件,不要填报;凡被走读院校(专业)录取的,不得要求住读;不具备走读条件的考生即使填报了走读院校(专业),也不会被录取。
(11)选择高职志愿是否对你更合适?
近年的高考录取中,高职(大专)录取时经常会出现考生主动放弃、结果学校招不满的现象,原因就是考生不愿上高职。其实专家认为这是误区,因为近年来,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日渐凸显。高职学校的专业设置紧贴市场,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实行“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学生实践能力强。从目前的人才市场看,高职毕业生的前景较好,这主要是因为高素质、具有操作技能的人才缺乏。对于一部分成绩平平、考本科危险但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高职志愿其实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12)志愿表填得不理想的话,还有机会再填一次吗?
考生正式填写的志愿表交到区县招办以后,就不能再行改动,这样做是为了保证招生工作一环一环顺利地进行,也保证招生中公正的原则,这样是利于考生的。因此填写志愿表时应当谨慎和小心,避免出错。
更多志愿填报相关问题可以到学艺宝问答板块咨询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填志愿?到底应该考虑哪些因素呢?本报记者综合了高校招生办老师、过来人、考试院专家的意见,归纳出家长和学生在填志愿前必须考虑清楚的12个细节问题:
(1)是否光考虑保证升学而忽略了其他?
很多家长和考生一般是把保证被所填报的学校录取作为第一目标,他们最大的担心就是能否升学,因此在填志愿上不愿冒不必要的风险。专家认为,这种考虑是可以理解的。但在保证能够被录取的情况下,仍应该考虑一下自己的兴趣和专业优势能否通过所填志愿的专业得到更大发展,否则盲目为求录取而选择冷门专业,即使录取了仍可能后悔。
(2)学校重要还是专业重要?
一些学生报考时总抱着非名牌大学不去的想法。专家指出,名校的确有很强的吸引力,但如果仅仅是为了炫耀和光彩,而和自我兴趣的专业相去甚远,可能获得的是暂时的“面子”,得到的可能是终生悔恨。因此在考虑选择名牌大学的同时,不要忽视专业的选择。
同时报考时也不能为求热门专业而忽视学校因素,例如同样的计算机专业就会因学校不同而专业方向和就业前景不同。因此学校和专业对考生来说,都很重要,应该全面衡量。
(3)就业因素如何考虑?
一些家长和考生填写志愿,会把将来求职是否方便看得很重要,这往往是那些很有把握上线被录取的考生。专家认为,不考虑就业因素报考大学是不可取的,但如果把就业因素看得过重,而忽略个人的发展兴趣,就将得不偿失。同时很多专业的冷热都是相对变化的,有可能今年就业很吃香的专业,四年以后倒是乏人问津;而且孩子的性格也未必适合某些热门职业。因此,在充分考虑就业前景时,也要综合个人兴趣和发展潜力等因素。
(4)有没有考虑经济成本?
现在各院校都公布了不同的收费政策,可能对经济条件良好的家庭学费成本问题不在话下,但是如果家庭经济困难的考生,一般就要考虑成本问题。专家认为,这类学生可以考虑选择收费标准相对较低或奖学金、助学条件较好的院校和专业,但前提是自己还喜欢这些院校和专业。不要因为经济而忽视了发展机会,而且现在高校都有一系列“贷款助学”政策,即使是经济条件不佳的考生也完全可以靠勤工助学或贷款赚学费和生活费。
(5)志愿是自己作主还是父母包办?
完全由父母包办填报志愿这是不正确的:一是不利于考生个性的发展,父母的选择未必和考生的意愿一致;二是不利于正确选择专业和学校,很多父母带有个人主观因素,甚至会比较盲从;三是不利于调动考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比较好的方法是:父母的建议作为参考,考生自己最后定主意。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志愿也不应由学校或是老师包办,因为许多学校老师会片面追求升学率,为求“保险系数”,人为地将学生分成各种层次,这样容易降低考生的志愿标准。因此学校老师的建议也应只作为参考。
(6)是不是完全要按兴趣来填报志愿?
兴趣是填志愿的重要因素,但并非唯一因素。尤其是一些考生的兴趣不成熟时,如果以一时兴趣作为填报标准也会不妥当。因此,首先要好好审视自己的兴趣,看看这种兴趣有无发展潜力、能否帮助自己深造或就业发展,要在这些分析的基础上再决定自己的选择。
(7)面对新增专业应该如何取舍?
今年增加招生新专业的学校很多,尤其是一些传统理工类高校添加了不少文史类专业。由于没有历年的参考资料,这些专业的师资力量、市场需求、发展前景等究竟如何,考生要在了解清楚后作出选择。特别要提醒的是,新增专业虽然年轻但并非就是冷门专业,像物流、会展等专业本身就是热门,因此报考者不要把这些新专业当成冷门专业来报考。
(8)没有读到最喜欢的专业怎么办?
部分调剂入学,或进校后觉得专业不对“胃口”的考生也不必紧张,因为你有二次选择的机会。一般说有两种途径,一是转系或转专业。今年有好几所高校在学生转专业方面推出了一些新的规定,有的放宽了申请条件,有的提高了转专业学生的比例。二是参加第二专业、辅修专业等项目。在填报志愿前还要搞清考生能选读、辅修哪些学校专业或课程;对于所选读的第二专业、辅修专业,学校将给予何种形式的证明等。
(9)如何利用外省市院校的机会?
这几年来,外省市高校每年在上海招收考生,但本市考生中填第一志愿的并不多,这对考生其实是非常不利的。实际上报考外地院校是一种明智的选择。首先,外省市高校在沪招生计划占上海市生源计划的10%左右,录取率相对较高;其次,这些在上海招生的学校大多是名校,专业也不错;对于那些处于录取边缘线上的学生,鼓励他们去外地上学,这是出于让学生有学可上的考虑。此外,到外地上学,更主要的是可以锻炼独立生活能力。
(10)报考走读院校(专业)要注意什么?
不少考生如果填报离家近的学校,会比较关心走读问题,但走读志愿并非人人能填,必须要符合要求。一般来说报考走读专业应该具备走读条件,家与学校的距离不宜太远,能解决住宿问题。同时需按要求填妥志愿表中“是否有走读条件”一栏,无走读条件,不要填报;凡被走读院校(专业)录取的,不得要求住读;不具备走读条件的考生即使填报了走读院校(专业),也不会被录取。
(11)选择高职志愿是否对你更合适?
近年的高考录取中,高职(大专)录取时经常会出现考生主动放弃、结果学校招不满的现象,原因就是考生不愿上高职。其实专家认为这是误区,因为近年来,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日渐凸显。高职学校的专业设置紧贴市场,有鲜明的办学特色,实行“知识、能力、素质”并重,学生实践能力强。从目前的人才市场看,高职毕业生的前景较好,这主要是因为高素质、具有操作技能的人才缺乏。对于一部分成绩平平、考本科危险但动手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高职志愿其实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12)志愿表填得不理想的话,还有机会再填一次吗?
考生正式填写的志愿表交到区县招办以后,就不能再行改动,这样做是为了保证招生工作一环一环顺利地进行,也保证招生中公正的原则,这样是利于考生的。因此填写志愿表时应当谨慎和小心,避免出错。
展开全部
一考虑
要考虑自己的志趣、特长和国家的需要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无疑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而选择国家建设急需的专业,能使青年人将来较可能做出重大贡献。志趣和需要是相辅相成的,把志趣和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个人的价值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二考虑
考虑所填志愿实现的可能性
以招生院校在当地近三年的录取分数统计为参考,分析各专业的档次和“冷”与“热”情况,结合自己的实力,正确填报专业志愿。不能单纯看其绝对分,要更多地看其相对位置及其变化。
原则上第一专业的选择应该是有希望录取的理想专业;第二专业的选择一定要稳妥,应该是能被录取的专业?第三专业应该选择可以“兜底”的专业。
三考虑
考虑“服从专业调剂”
当考生档案调入学校后,由于名额所限未被所报专业录取时,若考生“服从专业调剂”,自然扩大了本人被录取的机会。因此,每个考生都应慎重对待。是否“服从专业调剂”必须明确表态,不可含糊不清,也不可空着此栏不填。凡“空白”者,均作为“不服从专业调剂”对待。若“服从专业调剂”,希望考生具体写明服从哪些专业或哪类专业,或除哪些专业以外其他任何专业的调配。
要考虑自己的志趣、特长和国家的需要
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在未来的学习、工作中无疑可以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而选择国家建设急需的专业,能使青年人将来较可能做出重大贡献。志趣和需要是相辅相成的,把志趣和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个人的价值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二考虑
考虑所填志愿实现的可能性
以招生院校在当地近三年的录取分数统计为参考,分析各专业的档次和“冷”与“热”情况,结合自己的实力,正确填报专业志愿。不能单纯看其绝对分,要更多地看其相对位置及其变化。
原则上第一专业的选择应该是有希望录取的理想专业;第二专业的选择一定要稳妥,应该是能被录取的专业?第三专业应该选择可以“兜底”的专业。
三考虑
考虑“服从专业调剂”
当考生档案调入学校后,由于名额所限未被所报专业录取时,若考生“服从专业调剂”,自然扩大了本人被录取的机会。因此,每个考生都应慎重对待。是否“服从专业调剂”必须明确表态,不可含糊不清,也不可空着此栏不填。凡“空白”者,均作为“不服从专业调剂”对待。若“服从专业调剂”,希望考生具体写明服从哪些专业或哪类专业,或除哪些专业以外其他任何专业的调配。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7-06-13
展开全部
谨防落入野鸡大学的陷阱,居然有那么多,吓得我手机都掉在地上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选择报考院校,从实际出发我们最先要考虑的就是评估报考难度,而且这种评估可不能是简单地依据某些高校排行榜来判断。想要科学地评估院校报考难度,我们可以从这八个方面来依次考察:
计划招生人数:
这条信息一般在招生院校公布的专业目录里面有说明。我们通常认为招生人数和录取几率成正比。一些特别热门的专业,如果不知道具体招生人数,很可能从报名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失败。为了保险起见,我们不仅需要看看今年的招生数据,还要多多关注往年的这类数据,看看招生的大趋势。
报考人数:
这是一个比较关键的信息,从中可以看出你的竞争对手到底有多少。虽然这个数据我们只能看到往年的,但是也足够我们大致判断出当年的报考情况。每年招考波动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所以从往年的数据变化还是可以看出一定“端倪”。有的高校特别是名校热门专业报考人数非常多,那么如果没有强大的实力就还是要谨慎考虑。
实际录取人数:
通过这个我们能得知这个专业去年到底录取多少人,再结合去年专业目录公布的招生名额,可以判断出该专业去年的招生录取情况。有一点要注意,有些高校个别专业实际录取人数多于招生人数。我们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尽量选择招生人数多而且有扩招传统的学校。
报录比:
录取人数除以报考人数就是该专业报录比。这一数据直接反映出某专业的火爆程度。有很多名校的热门专业报录比甚至一度达到20:1,这反映的是名校热门专业的真实报考情况。我们可以从报录比大致看出该专业的报考火爆程度,然后判断自己到底要不要报考。
院校和专业的选择并非一件易事,我们在形形色色的选择面前难免会迷茫犹豫,只有不忘初心,遵循自己的原则,理性报考,才是对梦想的始终如一,也才能走的更远。
计划招生人数:
这条信息一般在招生院校公布的专业目录里面有说明。我们通常认为招生人数和录取几率成正比。一些特别热门的专业,如果不知道具体招生人数,很可能从报名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失败。为了保险起见,我们不仅需要看看今年的招生数据,还要多多关注往年的这类数据,看看招生的大趋势。
报考人数:
这是一个比较关键的信息,从中可以看出你的竞争对手到底有多少。虽然这个数据我们只能看到往年的,但是也足够我们大致判断出当年的报考情况。每年招考波动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所以从往年的数据变化还是可以看出一定“端倪”。有的高校特别是名校热门专业报考人数非常多,那么如果没有强大的实力就还是要谨慎考虑。
实际录取人数:
通过这个我们能得知这个专业去年到底录取多少人,再结合去年专业目录公布的招生名额,可以判断出该专业去年的招生录取情况。有一点要注意,有些高校个别专业实际录取人数多于招生人数。我们在选择学校的时候,尽量选择招生人数多而且有扩招传统的学校。
报录比:
录取人数除以报考人数就是该专业报录比。这一数据直接反映出某专业的火爆程度。有很多名校的热门专业报录比甚至一度达到20:1,这反映的是名校热门专业的真实报考情况。我们可以从报录比大致看出该专业的报考火爆程度,然后判断自己到底要不要报考。
院校和专业的选择并非一件易事,我们在形形色色的选择面前难免会迷茫犹豫,只有不忘初心,遵循自己的原则,理性报考,才是对梦想的始终如一,也才能走的更远。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