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三国著名降将,为何关羽赢得尊重,于禁却遭人唾弃?
三国作为中国古代史上最为出名的一个时期,各路英雄豪杰可谓家喻户晓。由于天下群雄割据,彼此纷争不断,导致名将因为战事原因改投新主的事件屡见不鲜。而在这些改换门庭的大将中,关羽和于禁是其中十分出名的两位,一个降曹,一个降刘,虽然最后都各自回到了自己原先所归属的阵营,可却享受到了完全不同的待遇,一个赢得尊重,一个遭人唾弃,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集团实力不同
建安五年(200年),曹操率大军攻打刘备,刘备军大败,作为老大杀手,刘备又踏上了重新寻找靠山的道路,却不想自己的二弟关羽被曹操活捉。
一身本领,又饱读兵书,才刚刚登上三国这个大舞台,就被敌人抓住,这是像关羽这样方才展露锋芒的将领怎么也不能忍受的结局。为了能够施展抱负,很多名将最终都愿意在新主手下谋份差事,关羽也没有例外。
关羽选择投降曹操,看上去是建立在不知刘备生死的前提上,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凉禽择木而栖。那一时期的刘备势力,还是个新起步的小集团。在三国时期,像这样的小集团,能最终壮大的是少数,被兼并和覆灭的是多数。所以很多名将最后都是被迫跳槽,从刘备这个小集团跳槽到曹操的大集团,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
不过在得到刘备的消息后,关羽还是义无反顾离开了实力雄厚的曹操集团,回到了积贫积弱的刘备身边,这一点最终让关羽赢得了当世及后世的尊重。
二、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于禁投降关羽,也就是蜀国那会,曹操已经一统北方,实力达到巅峰。相对而言,碍于不利地形的蜀国发展缓慢,作为魏将,于禁必定不是心甘情愿投降蜀国。不过刘备没有像曹操那样给他回归自己国家的机会。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水淹七军,生擒于禁,二话不说就把他关进了荆州大牢。
于禁也没有吃苦,第二年,吕蒙就击败了关羽,把于禁带到了吴国。孙权不仅没有把于禁投入大牢,更以礼相待。不过于禁并不享受这样的待遇,在宴会上会忍不住想到故土而伤心落泪。
又过了一年,老好人孙权把于禁送回了魏国,在蜀国和吴国感受到两种不同待遇的于禁,在回到家乡后,等待他的又是什么呢?
曹丕一边虚情假意安抚这位老臣,一边让人做了一幅关羽水淹七军,庞德宁死不降,于禁乞求活命的画。在此强烈的对比之下,于禁羞愧难当,没多久就郁郁而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