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何会患恐高症,我们该怎样克服恐高?

 我来答
想自由6G邡
2018-01-28 · TA获得超过149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97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64.4万
展开全部

人为何会患恐高症,我们该怎样克服恐高?

杜甫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可谓大气磅礴,苏轼的“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又显得清冷孤寂。登顶之上,站在高处,古人总有无限感慨遂成千古佳句。类似者也想在山顶之巅、峦峰之上吟诗作句,只是兴致未到,头先晕。往下一看,一片模糊,景象大跌。休也!休也!真是“高处不胜寒”,哪里还敢有欣赏佳景的意境呢?

可为什么总是不敢登高向下看?不敢乘坐透明电梯,不敢上阳台,连四楼以上的高度都受不了,更不要说爬山、坐摩天轮、乘飞机等等了。“恐高”都快恐成“心病”了,真是每时每刻都得提防着啊!“恐高”是不是病?

恐高症又称畏高症,现代都市人有91%的人出现过恐高症状。恐高的基本症状就是眩晕、恶心、食欲不振,甚至失去了身体平衡,这就使得站在高处的时候,不仅自己紧张,而且非常容易发生危险。不能一概把“怕高”叫作“恐高症”。如果你站在深谷的边缘,可能会有一种坠落万丈深渊的不祥感,它会提醒你停下脚步,立即后退。这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属于正常的生理心理反应。

如果你站在高层建筑的屋内就惊恐万状,并极力回避,这就不正常了。南昌军民医院吴春华专家认为有些患者常常会感到自己会从高处跌落,担心自己无人援助,又不能迅速离开,甚至出现濒临死亡的感觉。这种惧怕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明知恐惧不必要,但无法控制,并有回避行为,就构成了“恐高症”。

恐高症的形成可能与遗传因素造成的个体易感性有关,同时与个体人格特点有关,并可以人为地控制。其实,这种恐惧大可不必,只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恐高症是可以克服的。恐高症并不是一种病态,仅属于一种心理障碍。只要我们了解它、正视它,是能够克服它的。

一般情况下,大脑指挥身体做出的动作幅度是以视野中物体的相对活动为参照对象。假如从高处往下望,地面物体太远太小,就不能作为平衡信息回馈的根据了。再加上人在高处,眼睛无法在水平位置找到实物进行水平运动参照,于是人体平衡系统崩溃,继而出现类似舟车晕浪那样的眩晕,无法定位。

科学家指出,人们靠“视觉流场”控制自己的姿势和运动。当人们站在一条笔直的公路上,公路尽头在我们极目处消失,这时人不大会害怕,因为人与这个视觉流场成直角。但当人站在大厦边缘往下看,尽管也是一望无际,这时大脑的判断能力会受到困扰,因为人跟视觉流场并非成直角关系,而是扩大到180度,大脑感觉地心吸力把身体吸进无垠之中。

“恐高”是一种心理恐惧,还需要我们从心理上克服它,勇敢地战胜它。这里有十二字,可以作为恐高者的自我“康复”练习方式:

长时间:站在能够引起恐怖情绪的高处,至少持续30—45分钟。尤其开始锻炼自己时,要坚持足够的时间使恐怖程度减少50%。

有规律:一次练习不足以消除恐惧心理。因此每个过程都需要重复好多次,直至恐惧的感觉完全消失为止。

如果“恐高症”只是单纯地“恐高”,就不必慌张,也不必到医院治疗,有意识的锻炼自己的耐受力是最重要的。自我锻炼,要在绝对安全的前提下,最好身边有人鼓励并保护你。战胜了自己的恐惧后会很有成就感的。加油吧!

人为何会患恐高症

【现代环境加剧恐高症】

不少迹象显示,现代人的恐高症状与当今社会发展有关。科学家指出,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使人们的定向障碍越来越严重,眩晕也变得更普遍。

我们的城市可以说每分每秒都对人们的视觉和空间感觉提出挑战:大型购物中心、超级市场和摩天大楼随处可见。近几年来,城市中的高楼越来越多,无论白昼都强烈反光的建筑物玻璃幕墙??现代化都市氛围越来越浓,随之而来的恐高症患者越来越多。

【产生眩晕的原因】

眩晕问题专家指出,眩晕与视觉信息缺乏有关。当你身处高处,往下看一片模糊,景象大幅度缩小,一切都变得遥不可及,跟平日习惯的视像大相径庭,这时你的视觉信息大减,就会失去平衡。一般情况下,大脑指挥身体做出的动作幅度是以视野中物体的相对活动为参照对象。假如从高处往下望,地面物体太远太小,就不能作为平衡信息回馈的根据了。再加上人在高处,眼睛无法在水平位置找到实物进行水平运动参照,于是人体平衡系统崩溃,继而出现类似舟车晕浪那样的眩晕,无法定位。科学家指出,人们靠“视觉流场”控制自己的姿势和运动。当人们站在一条笔直的公路上,公路尽头在我们极目处消失,这时人不大会害怕,因为人与这个视觉流场成直角。

但当人站在大厦边缘往下看,尽管也是一望无际,这时大脑的判断能力会受到困扰,因为人跟视觉流场并非成直角关系,而是扩大到180度,大脑感觉地心吸力把身体吸进无垠之中。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