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潮流。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把“创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下面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些体会。
一、灵活使用教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要想在教学中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就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灵活地使用教材,科学地设计教学程序。教材是一成不变的,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是非常有限的,往往不足以支撑学生兴趣广泛、深度较高的探究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分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再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灵活的整改,才能使教材充满生命力,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例如:在学习完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后,我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体验立体物体的空间感,巩固已学知识。使学生从对长方体正方体单一的书本认识到多方面的立体感知。我设计了如下环节:一、先将学生分组然后每组发8盒磁带。二、向学生出示问题:1、你能想出几种包装的方法2、各种方法有什么特点,并计算出各自的体积与表面积。3、最节省的包装方法是什么。4、自己动手试着进行包装。通过学生的手操作,装一装、量一量、比一比、看一看、试一试、议一议,找出最合适的方法。学生通过实践就对长方体认识已从感性升华到理性,并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进而培养其创新思维。使学生比较全面、比较深刻地理解知识。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知道,学生提出学习中的问题,正是他们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他们深入认识某类问题的开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信任尊重每个学生,热爱鼓励每个学生,要时刻注意情感的释放和启发。教师的每一个亲切的称呼,友好的眼神,期待的目光,关切的手势和充满爱意的微笑,都可以无形中缩短师生之间情感上的距离,形成一种凝聚力,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实实在在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
学生感到自己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可以畅所欲言,自由发挥,大胆质疑,这样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想他人所未想,言他人所未言,提出有一定水平的问题来。
要培养学生“质疑”,教师应做到:一是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奇怪问题不能斥责和置之不理;二是要鼓励学生质疑,创设质疑情境。教师出示题目后先不要忙于解答,而应问:谁能解答这道题?比一比谁的办法多?谁是我们班的“小精灵”?讲完应问:谁还有什么问题?谁还有不同意见吗?老师应该用这样的语言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三是教师应指导质疑,抓住问题的实质,提高质疑水平。这些,教师应面面俱到,融会贯通,才能培养学生“质疑”的好习惯,发展学生求异思维.为什么小孩入学前总是天真活泼,问这问那,心中有千万个为什么,但读完小学、中学后,问题少了,几乎没有了,难道是他们都懂了吗?并非如此,只是我们的教育有意、无意的压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质疑的动机。例如:在教学完“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问学生:“你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学生纷纷举手,提出了下列问题:为什么要加“都”字?为什么要加“相同”二字?为什么要“零除外”?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加上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是否也不变呢?接着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上的插图和等式,并要求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十分热烈,结果学生不仅弄清了这些问题,而且培养了思维能力。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的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例如组织一些数学知识竞赛、数学兴趣小组、数学专题讲座、周末数学晚会等。让学生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找数学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切磋和相互启发,对社会现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思考,自我分析、设计并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思维的启动器。观察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在观察中及时的指导,科学地应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从而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把一根细线的两端各系一个小球,然后甩动其中一个小球,使它旋转成一个圆。引导学生观察小球被甩动时,一端固定不动,另一端旋转一周形成圆形的过程。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发言:“小球旋转形成了一个圆”“小球始终绕着中心旋转而不跑到别的地方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中国教育改革的潮流。近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把“创新”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党的十七大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下面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些体会。
一、灵活使用教材,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要想在教学中扮演好“引路人”的角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就应以学生发展为本,灵活地使用教材,科学地设计教学程序。教材是一成不变的,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是非常有限的,往往不足以支撑学生兴趣广泛、深度较高的探究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分理解编者意图的基础上再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对教材进行灵活的整改,才能使教材充满生命力,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例如:在学习完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后,我为了进一步让学生体验立体物体的空间感,巩固已学知识。使学生从对长方体正方体单一的书本认识到多方面的立体感知。我设计了如下环节:一、先将学生分组然后每组发8盒磁带。二、向学生出示问题:1、你能想出几种包装的方法2、各种方法有什么特点,并计算出各自的体积与表面积。3、最节省的包装方法是什么。4、自己动手试着进行包装。通过学生的手操作,装一装、量一量、比一比、看一看、试一试、议一议,找出最合适的方法。学生通过实践就对长方体认识已从感性升华到理性,并从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思维,进而培养其创新思维。使学生比较全面、比较深刻地理解知识。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曾经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知道,学生提出学习中的问题,正是他们思维活跃的表现,也是他们深入认识某类问题的开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真正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信任尊重每个学生,热爱鼓励每个学生,要时刻注意情感的释放和启发。教师的每一个亲切的称呼,友好的眼神,期待的目光,关切的手势和充满爱意的微笑,都可以无形中缩短师生之间情感上的距离,形成一种凝聚力,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实实在在营造出平等、宽容、尊重、理解、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
学生感到自己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可以畅所欲言,自由发挥,大胆质疑,这样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想他人所未想,言他人所未言,提出有一定水平的问题来。
要培养学生“质疑”,教师应做到:一是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提出的一些奇怪问题不能斥责和置之不理;二是要鼓励学生质疑,创设质疑情境。教师出示题目后先不要忙于解答,而应问:谁能解答这道题?比一比谁的办法多?谁是我们班的“小精灵”?讲完应问:谁还有什么问题?谁还有不同意见吗?老师应该用这样的语言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质疑;三是教师应指导质疑,抓住问题的实质,提高质疑水平。这些,教师应面面俱到,融会贯通,才能培养学生“质疑”的好习惯,发展学生求异思维.为什么小孩入学前总是天真活泼,问这问那,心中有千万个为什么,但读完小学、中学后,问题少了,几乎没有了,难道是他们都懂了吗?并非如此,只是我们的教育有意、无意的压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质疑的动机。例如:在教学完“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问学生:“你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吗?”学生纷纷举手,提出了下列问题:为什么要加“都”字?为什么要加“相同”二字?为什么要“零除外”?分数的分子和分母都加上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是否也不变呢?接着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上的插图和等式,并要求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十分热烈,结果学生不仅弄清了这些问题,而且培养了思维能力。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数学的课外活动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例如组织一些数学知识竞赛、数学兴趣小组、数学专题讲座、周末数学晚会等。让学生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找数学问题,通过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切磋和相互启发,对社会现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索思考,自我分析、设计并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敏锐的观察力是创新思维的启动器。观察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在观察中及时的指导,科学地应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从而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把一根细线的两端各系一个小球,然后甩动其中一个小球,使它旋转成一个圆。引导学生观察小球被甩动时,一端固定不动,另一端旋转一周形成圆形的过程。提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发言:“小球旋转形成了一个圆”“小球始终绕着中心旋转而不跑到别的地方去。”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