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十三主要讲的什么?
影片讲述了一个女孩从童年到成年残酷变化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
剧情介绍:
李玩十二岁,刚上初中,与年迈的爷爷奶奶同住。母亲在她幼时离家,父亲再婚与继母生了个弟弟。父亲焦虑着该如何告知李玩新生儿的到来,却意外因课业起了争执,为此父亲决定买一只小狗哄劝女儿。
热爱物理学的李玩将小狗取名为“爱因斯坦”,但小狗在一次意外中走失,李玩为爱因斯坦走失的事情难过不止,家人为此也不得安宁。
为了安抚李玩,家人将另一只同品种的小狗代替爱因斯坦。在全家人的压力之下,李玩越来越沉默。继母及新弟弟的加入让李玩觉得自己像个局外人,当家人称呼新来的小狗为“爱因斯坦”,她开始发现自己无法逃脱成人世界为她编织的谎言。
扩展资料:
《狗十三》电影中的隐喻:
1、饭桌文化
片中有几场父亲带李玩参与的饭局,更是将中国人的饭局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些酒桌上敬酒词和客套话,正是我们社会里微妙的复杂人情,也让单纯的李玩开始看见真实而有些虚伪的成年世界。
2、喝牛奶
片中出现了好几次牛奶,也是一个有隐喻的地方。李玩有乳糖不耐受,不宜喝牛奶,但爷爷奶奶还是早上给她准备牛奶。父亲带李玩出席饭局,李玩杯子里是让她一喝就吐的牛奶,这说明了父亲对她的忽视。喜欢李玩的男孩递给李玩的也是牛奶,事实上李玩并不喜欢他。
结尾,李玩同父异母的弟弟应该也是有乳糖不耐受,溜冰场老师给他发牛奶,他也吐了,这里牛奶的设置,似乎也在说明李玩受到的家庭教育将在这个小男孩身上重演,人就是一个不断被社会规训的过程。而此时在场外的李玩看着弟弟的这些显得有些默然,可见她已被驯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狗十三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狗十三》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困局
《狗十三》:影片讲述了一个女孩从童年到成年残酷变化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
《狗十三》讲述的是一个原生家庭中女孩被不公平看待的故事。李玩这样的家庭在中国不算少数。很多离婚之后重组的家庭就是这个样子,在加上重男轻女的思想在作怪,李玩的青春期肯定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李玩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共同语言肯定是少之又少。所以,无论是心理上的还是生理上的一些变化,李玩都没有人可以倾诉。幸好,这个时候有了一只狗可以寄托李玩的情感。所以,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李玩对那只叫爱因斯坦的小狗感情特别的深。但是,有一天这只小狗跑丢了,李玩的情感寄托也就没有了。于是,李玩发了疯似得寻找小狗,但是没有找到。
另一方面,对于身体的变化,李玩更是无人指导。所有的一切也只能是她自己一个人摸索或者是和小伙伴一起相互的试探。其实,这种成长是很危险的。一不留神可能就误入歧途了。
狗丢了,其实谁都不好过。只是,在李玩的眼中只有那只狗,而在家人的眼中那只不过是一条狗而已。所以,在这个时候可以看到,李玩的心理已经变得有些执拗和不可理喻了。只是,作为大人谁也没有想过他的感受而已。大人的行为方式就是,不管你怎么做怎么想,我说的就是对的,你必须要听我的。
而这种理念可以说在我们国家的每一个家庭中都会存在。
同时,李玩家中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可以说是根深蒂固,弟弟用杆子大奶奶是不懂事全家人护着,而自己哪怕是一个小小的错误都会被打上不孝顺的标签。这种双标,试问哪一个人能够健康的成长呢?
故事的最后,李玩陪着大人吃饭的时候有一道菜是红烧狗肉,李玩不仅是吃了而且吃得很香。这让李玩的父亲很高兴。我们不知道此时的李玩是一个什么样的心态,不过从这一点来说,李玩成长了,学会了逢迎大人来换取大人对自己的好感。
这或许是每个孩子成长所必需的过程吧。
如果是太过于棱角,只能和所有的人格格不入。相反,如果你学的圆滑一点,可能就能够和别人很好的相处。只是,我们不知道的是,这种改变是应该高兴呢,还是应该悲哀呢?
《狗十三》(原名狗13)这部曹保平导演的作品,沉寂五年终于上映。
电影讲述了少女李玩在成长过程中被父亲、家庭和社会的联手“暴政”下修剪,从黑白分明的天真少女,经过一次次的冲突和打压,从横冲直撞到麻木淡漠,最后适应了灰色的成人社会,同时也失去了自己原本的坚持和倔强。
就如同海报所描绘的一样↓
剧情主要围绕着“兴趣班”、“离异家庭再婚再育”、“养狗”等接地气的现实问题,展现出中国式家庭与孩子之间的对立关系。
电影残忍的描绘了在没有沟通理解的前提下,中国家长“我是为你好”的惯性做法,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内心伤害。
李玩父母离异,但是家庭条件充裕,她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父亲再娶妻,生了弟弟,本着“为你好”的心态,一直瞒着李玩。
出于对成绩的要求,父亲又本着“为你好”的心态,无视了李玩热爱天文物理的心情,给她报了英语兴趣班。
在这个过程中,李玩就像大部分中国孩子一样,不得不被动接受。
后妈为了示好,给李玩买了只小狗作伴,一人一狗感情甚好,结果小狗不小心被爷爷弄丢。
李玩与家庭的第一次正面冲突到来
狗丢了,找狗,找不到,就承认事实。
在成人世界理所应当的做法,却因为“受害者”是个孩子而变得不同。
家人找了几次就放弃,买了新狗“指鹿为马”硬逼李玩承认,还责怪她“不懂事”。
这就是中国孩子和家长常见的斗争模式,说不过就拿出长辈的威严和孩子的孝顺来压制。
后来李玩不得不接受了新狗,在她终于重建内心秩序,建立了和小狗的友谊时。
李玩和家庭的第二次正面冲突到来
因为和弟弟住一起,淘气的弟弟常欺负小狗,某一天终于被小狗咬了回去。
于是后妈立刻要父亲将这只“恶犬”送到狗肉店。
至于整个过程的因果关系,以及李玩刚恢复的情绪状态,完全不在考虑范围内。
小孩子嘛,懂什么。
李玩再次失去了她的狗。
电影的最后,在饭局上,父亲的同事“叔叔们”,给李玩夹了一块狗肉。
同样是饭局上,父亲还曾让未成年的李玩给这些人敬酒。
这些大人出于一种难以言说的恶意和揶揄,玩味的看着少女会不会吃下去。
她面无表情的吃了。
第三次没有冲突。
很多人认为李玩的妥协是一种服从,我想不是。
最后她认出了丢的小狗,却没有主动上前,她意识到了自己现在的处境连一个宠物都无法保护,而父母用“为你好”的名义就能抹杀自己所有的粗暴行径。
在多年以后,李玩会长大离家,她会给自己撑起一片成长的空间,在过年回家的饭桌上,面带职业性的笑容,心里冷笑着。
《狗十三》这部影片并没有大肆铺张的投入宣传,但让人疑惑细想却又在情理之中会成为大家奔走相告的好电影是由它的原因的。
整部影片以小姑娘李玩的生活为主线。借着李玩对于狗态度的转变,暗示着一个在青春期的孩子在面对父母关系、情窦初开和周围一切她不熟悉却好奇的事物时,从叛逆、不理解、横冲直撞到一点点成长的心路历程。
李玩的父亲组建了新的家庭,这对李玩的情绪本就是一个压抑,在和父亲因为学习争吵过后,李玩的父亲选择用送女儿礼物的方式缓解彼此的矛盾
小狗的到来,确实让李玩有了明媚的时刻,但好景不长,小狗走丢了,经过一段时间的找寻还是无果的父亲和继母非常不理解情绪突变的李玩。
后来继母为了哄李玩,抱来了一条相似的狗·去充当原来的,被李玩发现后,又是一场你不理解我,我也不理解你的家庭伦理撕扯大戏。
家人无法理解李玩对于找狗的执拗,就像李玩不理解那晚因为离家出走被父亲撞见在马路边喝酒暴揍自己的父亲,却在自己的升学宴上让自己主动敬酒一样。
经历了这一切,一直偏执找狗的李玩再次看见自己走丢的小狗,没有选择留下,反而选择就那样让狗离开,因为她知道了,成长是不可避免的,而成长中那些我们学不会的东西也总要试着接受。
平静的看狗离开,把所有的情绪都背过身用眼泪总结,是妥协,也是对成长的一种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