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名字的话一般人会认为“臣”的身份地位要比“奴才”高,其实不然。在清朝时期,只有满族人才可以称自己为“奴才”,汉人只能称“臣”,这是满清的习俗。满清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打压汉人,巩固他们的统治。
在清朝年间,满族的大臣和入了满族籍贯的汉人大臣オ能面对皇帝时自称奴オ,汉人大臣是不能称奴才的,即使你官再大也不能自称奴オ。虽然我们听起来“奴才”是一种贬义意思,但是在清朝这就是和统治者是一家人,而汉人就相当于一个外人。
官员在上奏奏折时,满人在奏折中是用“奴才”,汉人则是用“臣”,如果说有汉人弄错了,自称“奴才”,这就可是犯下大罪,会受到皇帝的惩罚。满清政府就是要通过这样的表态,来羞辱汉人,打击汉人士大夫最后的尊严底线,让汉人士大夫明白自己的身份是下贱的,所以要拼命的放弃人格尊严,以做“奴才”为美,以做“奴才”为人生奋斗的最高目标。这样不仅羞辱了汉人,而且还巩固了统治,这种一举两得的事情对于统治者来说是非常完美得一件事。
但是到了后来乾隆时期,情况变了,不在是汉人只能称“臣”。有些时候即使是汉人也可以称自己为“奴才”,比如这位汉人是一位武官,这就可以称“奴才”;不仅如此,满人也不再是全都称自己为“奴才”了,在有些时候,他们也是称自己为“臣”的,比如在上奏公事的时候。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了清朝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