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只有中国才有吗? 5
大熊猫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那里常年空气稀薄,云雾缭绕,气温低于20°C。有充足的竹子,地形和水源的分布利于该物种建巢藏身和哺育幼仔。大熊猫善于爬树,也爱嬉戏。爬树的行为,一般是临近求婚期,或逃避危险,或彼此相遇时弱者借以回避强者的一种方式。
是中国的,不然,为什么叫国宝呢,只有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等地出产
只有中国有野生的大熊猫。国外的大熊猫是中国赠送的。
大熊猫生活在中国西南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温带森林中。中国送外大熊猫在海外生儿育女后保留中国国籍也就是说海外大熊猫产仔后几个月熊猫小仔必须遣返回国,也就是说中国是对大熊猫拥有觉得的拥有权。
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一般称作“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数量十分稀少,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体色为黑白相间,被誉为“中国国宝”。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种,
属熊科,现存的主要栖息地在中国四川、陕西等周边山区。全世界野生大熊猫现存大约1590只左右。成年熊猫长约120~190厘米,体重85到125公斤,适应以竹子为食的生活。大熊猫憨态可掬的可爱模样深受全球大众的喜爱,在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成立时就以大熊猫为其标志,大熊猫俨然成为物种保育最重要的象征,也是中国作为外交活动中表示友好的重要代表。
熊猫最多能活二十几年,所以七几年的应该都死了,没死的就是最近送出的,另外中国送外大熊猫在海外生儿育女后保留中国国籍也就是说海外大熊猫产仔后几个月熊猫小仔必须遣返回国,也就是说中国是对大熊猫拥有觉得的拥有权
对呀,不然怎么是我们的国宝呀!它们会成为友好大使暂时去到别的国家,但它们的孩子都属于中国政府的!
大熊猫生活在中国西南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温带森林中,竹子是这里主要的林下植物。我国长江上游向青藏高原过渡的这一系列高山深谷地带,包括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大小凉山等山系。秦岭山系分布于南麓,主要分布的县是佛坪,一般分布的县是洋县,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太白、宁陕周至、留坝、宁强等。岷山系除甘肃文县为一般分布外,其余都分布于四川。在四川主要分布的县有平武青川和北川等三县,一般分布的有九寨沟县、松潘、茂县等县,少量分布的县有安县、绵竹、彭州、什邡和都江堰市。邛崃山系主要分布的县有宝兴、汶川和天全等,一般分布的县有大邑和芦山,仅少量分布的县有邛崃、崇州、康定、泸定等。大小相岭除洪雅和冕宁为一般分布县外,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荥经、石棉、汉源、九龙等。大小凉山除马边、美姑和越西有一定数量外,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甘洛、峨边和雷波等。
为什么只有中国才有熊猫
大熊猫是中国仅有的,它不仅是中国的特产,而且是以稀有珍奇动物驰名于世界。
从已挖掘出来的化石证明,在距今100万年左右,大熊猫的足迹遍及我国南北各省,从秦岭北麓以东至长江流域,西至云南,四川,甚至分布到缅甸和越南。那时大熊猫很多呢!后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和自然的变迁,大熊猫可以生存的区域就逐渐缩小,直到如今,就只生存于我国四川省的岷山,大小凉山,甘肃省的南缘,山西省秦岭南麓的部分狭窄地区了,而且各区都是彼此离孤立的。
现存的大熊猫是一种残存的古老动物的代表,因此有“活化石”之称,数量极少。
这种尽力了百万年后遗留下来的古老而又珍奇的动物,我国古书中有过记载,但世界人民认识它,却是在公元1869年。那时,有一个叫阿尔蒙德.台维的法国传教神父,在四川或得第一号大熊猫标本,经过详细的描述订名以后公布于世。自此以后,有陆续在四川,甘肃等地相继发现,人们如获至宝,一直对它非常重视。有因为它在形态结构上似熊非熊,似猫非猫的特点,引起了动物学家研究的兴趣。这种古老而又稀有的物种,在学术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大熊猫是一种有着独特黑白相间毛色的活泼动物。它的拉丁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指的就是它黑白相间的外表。大熊猫的种属是一个争论了一个世纪的问题,最近的DNA分析表明,现在国际上普遍接受将它列为熊科、大熊猫亚科的分类方法,目前也逐步得到国内的认可。国内传统分类将大熊猫单列为大熊猫科。它代表了熊科的早期分支。成年熊猫长约120~190厘米,体重85到125公斤。独特的特征包括:大而平的臼齿,它的一根腕骨已经发育成了“伪拇指”这都是为了适应以竹子为食的生活。与其他六种熊类不同,大熊猫和太阳熊都没有冬眠行为。
大熊猫生活在中国西南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温带森林中,竹子是这里主要的林下植物。我国长江上游向青藏高原过渡的这一系列高山深谷地带,包括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大小凉山等山系。秦岭山系分布于南麓,主要分布的县是佛坪,一般分布的县是洋县,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太白、宁陕周至、留坝、宁强等。岷山系除甘肃文县为一般分布外,其余都分布于四川。在四川主要分布的县有平武青川和北川等三县,一般分布的有九寨沟县、松潘、茂县等县,少量分布的县有安县、绵竹、彭州、卧龙、什邡和都江堰市。邛崃山系主要分布的县有宝兴、汶川和天全等,一般分布的县有大邑和芦山,仅少量分布的县有邛崃、崇州、康定、泸定等。大小相岭除洪雅和冕宁为一般分布县外,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荥经、石棉、汉源、九龙等。大小凉山除马边、美姑和越西有一定数量外,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甘洛、峨边和雷波等。
世界上只有中国才有熊猫。
因为只有在中国演化的大熊猫存活下来了,世界其他地区的大熊猫在进化的过程中都灭绝了。
在动物进化史上,大熊猫是佼佼者,在生存竞争中,大熊猫是成功者。
据已发现的化石研究分析,早在800万年前的晚中新世,中国云南禄丰等地的热带潮湿森林的边缘,就生活着大熊猫的祖先――始熊猫(Ailuaractos Lufengensis),这是一种由拟熊类演变而成的以食肉为主的最早的熊猫,个体犹如一只较肥胖的狐狸。由始熊猫演化的一个旁枝叫葛氏郊熊猫(Agriarcros goaci),分布于欧洲的匈牙利和法国等地的潮湿森林,在中新世末期即灭绝。而始熊猫的主枝则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继续演化,其中一种在距今约300万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现,体型只有现生大熊猫的一半大,像一只胖胖的狗,其化石被定名为大熊猫的小种(Ailuropoda micrta)。从大熊猫小种的化石牙齿推测,它已进化成为兼食竹类的杂食兽。这些小型大熊猫又经历了约200万年,开始向亚热带潮湿森林延伸,并取代始熊猫广泛分布于云南、广西和四川。以后大熊猫进一步适应亚热带竹林生活,体型逐渐增大,距今50-70万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猫的鼎盛时期,化石大熊猫武陵山亚种(Ailuropoda milanoleuca wulishansis)的体型仅比现生大熊猫小约1/8。到更新世晚期,化石大熊猫巴氏亚种(Ailuropoda milanoleuea daconi)的体型又普遍的比现生大熊猫大约1/8,而且依赖竹子为生。
因为大熊猫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动物之一,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四川、甘肃、陕西省的个别崇山峻岭地区,数量十分稀少。大熊猫是一种古老的动物,在近100万年前,它的分布非常广泛,后来,由于地形、气候、植物都发生了变化、变迁,它和同一时期生活过的许多动物都相继灭绝了,有的已成为化石,而大熊猫却一直生存到今天,因而被人们称为活化石。然而,生存下来的大熊猫数量也非常少,成为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因此称为“国宝”。
在分布上,现今大熊猫残存于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高山峡谷地带,从北而南包括秦岭、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凉山等几大隔离的山系(胡锦矗等,1985;胡锦矗,2001)。小熊猫具有相对广泛的分布范围,包括从尼泊尔沿喜马拉雅山脉向东穿过缅甸北部直至中国西南的广大区域(Roberts&Gittleman,1984;Johnsonetal1,1988;Weietal1,2000)。在川西横断山地,两种熊猫同域分布于岷山、邛崃山、大相岭、小相岭及凉山等几大山系(Weietal1,2000;Zhangetal1,2004、2006)。大熊猫现存种群数量约1600只(严旬,2005),全球小熊猫种群数量约16000~20000只,其中在中国境内约6000~7000只。生境丧失、栖息地破碎化及狩猎等因素是两种熊猫面临的主要外来威胁(Weietal1,1999a;Choudhury,2001;严旬,2005)。大熊猫、小熊猫在IUCN红色名录上均被列为“濒危”,在我国则分属国家Ⅰ、Ⅱ级重点保护物种。
出现在中新世早期地层中的祖熊Ursavus是迄今所知熊形动物的最早直系祖先(Waitsetal1,1999;胡锦矗,2001)。大约距今12MYa前,大熊猫祖先从祖熊的一支分化而出(Waitsetal1,1999)。出土于中新世晚期(约8MYa前)地层中的禄丰始熊猫Ailuractoslufengensis与元谋始熊猫A.yuan2mouensis是迄今所发现的最早大熊猫类祖先化石(邱占祥,祈国琴,1989;宗冠福,1991)。到上新世末与更新世初已出现了小种大熊猫Ailuropodamicrota,在齿型特点上已非常接近现代大熊猫,并经由武陵山大熊猫A.wulingshanensis演化为巴氏大熊猫A.baconi(Jinetal1,2007)。现代大熊猫与巴氏大熊猫相比,体型与分布范围均有缩小(胡锦矗,2001;Jinetal1,2007)。小熊猫最初被Cuvier(1825)归属于浣熊类动物,然而随后在形态、生理、生化、分子等方面的证据却导致了不同的结果,概括起来包括:(1)与熊类(或熊类+鳍脚类)有亲缘关系,(2)与浣熊类有亲缘关系,(3)与Musteloid(包括浣熊类及部分或全部鼬类动物)有亲缘关系,(4)为大熊猫的姐妹群(sistertaxon),(5)处于一广义的Musteloidea中(包括小熊猫、臭鼬mephitids及浣熊和鼬类(不包括臭鼬)组成的单系群)(Flynnetal1,2000)。由于颅底及牙齿特征与现今小熊猫相近,Sivanasua被认为是迄今所发现的最古老小熊猫化石祖先(Pilgrim,1932)。Sivanasua是一种似浣熊的哺乳动物,出现于中新世时的欧洲及上新世时的亚洲(Pilgrim,1932)。到了上新世晚期,欧洲和北美均出现了Parailurus,其颅底和牙齿特征与现今小熊猫极为接近(Tedford&Gustvson,1977)。一些学者认为Parai2lurus的发现表明Ailurinae起源于欧亚大陆,随后穿过白令海峡辐射进入北美(Tedford&Gustvson,1977;Roberts&Gittle2man,1984)。小熊猫现生种化石出土于更新世中期中国贵州、云南及湖北等地(徐东煊等,1957;Kurtén,1968;魏辅文等,1998)。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在西班牙马德里中新世地层中发现的Simocyonbatalleri已具有伪拇指,表明小熊猫科Ailuridea动物在伪拇指的起源上有很长的历史(Salesaetal1,2006)。北美东部第三纪晚期地层中Pristinailurusbristoli化石的出土表明北美与欧亚大陆至少在中新世晚期仍保持着较强联系(Wallace&Wang,2004)。
据已发现的化石研究分析,早在800万年前的晚中新世,中国云南禄丰等地的热带潮湿森林的边缘,就生活着大熊猫的祖先――始熊猫(Ailuaractos Lufengensis),这是一种由拟熊类演变而成的以食肉为主的最早的熊猫,个体犹如一只较肥胖的狐狸。由始熊猫演化的一个旁枝叫葛氏郊熊猫(Agriarcros goaci),分布于欧洲的匈牙利和法国等地的潮湿森林,在中新世末期即灭绝。而始熊猫的主枝则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继续演化,其中一种在距今约300万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现,体型只有现生大熊猫的一半大,像一只胖胖的狗,其化石被定名为大熊猫的小种(Ailuropoda micrta)。从大熊猫小种的化石牙齿推测,它已进化成为兼食竹类的杂食兽。这些小型大熊猫又经历了约200万年,开始向亚热带潮湿森林延伸,并取代始熊猫广泛分布于云南、广西和四川。以后大熊猫进一步适应亚热带竹林生活,体型逐渐增大,距今50-70万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猫的鼎盛时期,化石大熊猫武陵山亚种(Ailuropoda milanoleuca wulishansis)的体型仅比现生大熊猫小约1/8更新世晚期,化石大熊猫巴氏亚种(Ailuropoda milanoleuea daconi)的体型又普遍的比现生大熊猫大约1/8,而且依赖竹子为生。
在历史上,大熊猫曾经生活在包括大半个中国,老挝,缅甸北部,泰国北部,越南北部的亚热带常绿林中。由于开垦、采伐以及公路等原因导致生境大量丧失与片断化,大熊猫种群已经退缩到陕西秦岭南麓、甘肃以及四川盆地西缘的岷山、邛崃、凉山、大小相岭等六个高大山系中。长期以来,由于人类大规模活动的干扰,特别是近十年来大规模的道路、水坝、采矿、大规模旅游等基本建设发展的威胁,导致大熊猫栖息地进一步丧失、退化、破碎化。过去30和50年,分别有16.5%和55.1%的大熊猫栖息地所丧失。未来50年,即便是我们不再侵占大熊猫一寸家园,那也仅有23,000平方公里的栖息地散布在这六个山系的大熊猫种群早已被人类活动所割裂,现存的约1600只大熊猫也已被人类割裂为18个在地理上相互隔离的种群。
注:
大熊猫古称貔貅、白豹,最早出现于《诗经》。以后又由此二名派生出许多古名。明代曹学?所著《蜀中广记》卷五十九《方物记》章内,历数了大熊猫古名:貘、貊、白豹、猛食兽、猛豹和铁食兽等。也有的古籍中把它解释为一种似豹而又凶猛的野兽。
担任世界大熊猫研究中心主任的中国专家组副组长、南充师范学院教授胡锦矗经细心考证确认:大熊猫在古籍中的名称有20多个。诸如貔貅、白豹、执夷、貘挚兽、白?、文?、皮裘、角端、?或干将(指雄兽名)、貅或莫邪(指雌兽名)、貘或?、貊或、玄貘、貘、白狐、猛豹、猛氏兽、啮铁、食铁兽、林云等古名。
到了近代,中国最初通用名称是猫熊或大猫熊。50年代初,重庆北碚博物馆首次展出时,说明标题横书“猫熊”二字,当时参观者还习惯地把猫熊更名为熊猫了。以后约定俗成,大熊猫的名称被国人所公认。
在四川大熊猫产地,大熊猫多被称为白熊,或老熊、花熊。
大熊猫的别名还有华熊、竹熊、银狗和大浣熊等。大熊猫与浣熊亲缘关系很近,但较之浣熊为大。银狗,这是因为小熊猫又叫金狗,大熊猫体色白故而称其银狗。竹熊,则以它食竹而似熊命其名。华熊,说明它是中华民族所有的珍奇异兽。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