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的结局不是很好,寇准的一生也算是波澜壮阔的一生,在他的前半生,他仕途平顺,深得皇帝信任,当时的皇帝是宋太宗,宋太宗十分欣赏他,把他比做魏征,连立太子的事情都会向他询问,对他十分信任。寇准官至宰相,真宗时赶上辽国大举侵犯,满朝文武就是战还是和这个问题都定不下来。
最后寇准力排众议要求开战。真宗本人其实不想打,甚至想要迁都,也被寇准拦下,抬着皇帝的车架到了前线,皇帝不想过河,寇准便与高琼在城楼上喝酒下棋,镇定自若,让皇帝看到这一幕后,信心大增,从而过河,最后大败辽军,定下了宋朝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但是这个盟约不是寇准的本义。
寇准在这一战后深受皇帝敬重,从而被小人盯上,背后挑唆皇帝与寇准的关系,寇准被皇帝疏远,贬至地方,后来出现了朝廷上宰相空缺的现象,有个奸臣叫丁谓,想要当宰相,却苦于自己的声望功劳都不够,就迎回了寇准,想要拉拢寇准把控朝政,此时真宗已经到了晚年,寇准身边的人都劝他不要去,但是寇准表示为了国家,自己要回去。
寇准当然不会被小人拉拢,期间又与刘皇后不和,之后朝廷出现了政变,再次被贬,晚年被贬地方后,在当地生活贫苦,但是教化百姓,读书释卷,声望很好,最后客死他乡,朝廷给了钱允许护送他的尸骨回乡,却因为钱不够最后葬在了洛阳巩县。
直言犯上的年轻人
寇准一生刚直不阿,嫉恶如仇,遭到了反对他的人的仇恨和敌视,但他却能得以善终,这实在是他的优秀品格受到了人们的爱戴之故。寇准从小喜爱读书,聪颖异常。8岁时,就写过一首《华山诗》。十几岁时,把《春秋》三传读得烂熟,且能说出其中异同。19岁时,就考中了进士,当时科举取士,年纪轻的考生往往不被录取,曾经有人让他增报年龄,可是寇准却回答说:“我刚要上仕途,怎能欺骗君主呢?”结果,寇准考中了进士,被授予大理评事,知大名府成安县。31岁时,他做到北宋的参知政事(副宰相)。他年轻有为,才能出众,既不玩弄权术,哗众取宠,也不阿谀奉承权贵,以保全自己的官位,这样年轻有为的副宰相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而且他为官清廉,处处为国为民,在历史上留下了美名。
端拱二年的一天,寇准上朝奏事,不知因为什么原因触犯了宋太宗,太宗大怒,拂衣而起准备退朝。文武大臣早吓得大气都不敢出,惟恐太宗怪罪到自己的头上。年轻气盛的寇准却一点也不害怕,不但没有跪下领罪,而且还拉住太宗的衣服,要他坐下来听自己把话说完。太宗无奈,只好生气地坐下来听寇准详细解释。最后太宗不得不承认寇准说得有理。事后,太宗也觉得寇准和那些阿谀奉承、只讲好话的大臣们不同,国家的富强需要寇准这样刚直无私的人,所以心里还是十分喜欢这个敢于直言犯上的年轻人,并把他比作是唐朝的魏征
坟墓边的枯竹长笋
寇准一生为官清正,他直无私,疾恶如仇,受到了人们永远的敬仰。寇准去世后,人们将他的尸体运回洛阳安葬。途中经过他曾为官多年的荆南公安县时,县里的人都聚集在路两旁,哭着祭奠他。当地老百姓还为他建了一座庙,每年都按时祭祀他。传说祭奠他的人折下竹子插在地上,在上面挂上纸钱,过了一个月再去看时,那些枯竹已长出竹笋来。在寇准去世11年后,朝廷恢复了他太子太傅的官衔,追赠他为中书令、莱国公,后来又赐谥号“忠愍”。
寇准从此也招来不测之祸,以王钦若为首领的主和派开始施展阴谋对付寇准了,最终被贬至陕州当了知州。寇准一生四起四落,1019年是他最后一次回朝当宰相。太子监国之事泄露后,刘皇后先下手为强,吹枕边风说寇准当有异图,被罢相!事情至此本来还可以操作一番,但周怀政企图发动政变拥立皇太子即位,却再次泄密,寇准虽不知情,但也难逃罪责,被贬为知相州。
客死雷州
寇准此次被罢相之后,丁谓做了宰相,将寇准是一贬再贬,从知安州到道州司马,最后贬到了偏远的雷州。天圣元年寇准病故,享年63岁,因朝廷所拨丧葬费有限,在运送遗体时钱花光了,只能葬在洛阳。在去世十一年后,宋仁宗恢复其太子太傅的官衔,追赠中书令,后来又赐谥号“忠愍”。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