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know-base.cdn.bcebos.com/lxb/notice.png)
古代镇守边关的将领会手握重兵,他们为什么不敢造反?
因为后世帝王扼住了这些将领的“脖子”。
一、粮食补给上的限制
宋朝以前造反的将领,数都数不过来。以唐朝为例,这些造反的节度使之所以可以肆无忌惮,是因为他们在拥有军权的同时,还掌握了地方的财政大权。大头兵只管谁给他钱喂饱了自己的肚子,而不会管究竟是不是效忠这个国家。
但宋朝以后这基本就变了,戍边将领遑论不敢造反了,其实宋朝以后就很少有了。就拿唐朝来说,从最开始的官任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和范阳节度使史思明发动的安史之乱。再到后来终结唐朝的宣武节度使朱温-和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手握重病的节度使几乎是唐朝中后期的一个噩梦。
时间长了,由于士兵的粮饷都是由节度使发放,这些“淳朴”的战士就会对节度使形成一种归属感,或者说的直白点,就是效忠的人不再是皇帝,而是眼前这位将军!所以宋朝为了避免这种事情发生,改部队粮饷完全由中央负责,并且加快了各地区将领的对调互换。这也就是初中课本里讲的:“兵不识将,将不是病。”
二、制度限制家眷牵制
正是吸取了唐朝的教训,宋朝开始,就不断削弱节度使,也就是领兵在外的将领手中的权利。原来在唐朝,军队的粮饷主要由节度使个人负责,于是往往会将部队驻扎地的财权以及部分行政权,交给节度使一人负责。
但这一项肯定是不够用的,于是有人建议可以通过轮换的方式,让地方军队将不识兵,兵不识将。此外,还会让这些封疆大吏自愿将孩子送出国,这也是为何当初赵构捉襟见肘时,也要勒紧裤腰带给岳飞凑军饷,然后死活不同意岳飞自筹军饷的提案。这吃着皇粮的士兵,都可以自称岳家军了,如果在吃着岳飞发的粮饷,岂不真的成为私人武装了?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