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矿地质条件
2020-01-18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5.3.2.1 控矿地层
(1)矿源层:鲁西新太古代绿岩带由泰山岩群组成,矿田内主要出露山草峪组,主要岩石的金含量为:黑云斜长片麻岩5.9×10-9(n=45)、长英质片岩7.04×10-9(n=17)、斜长角闪岩8.2×10-9(n=5)。这暗示成矿组分可能主要来源于泰山岩群。
(2)赋矿地层:铜石地区的大多数矿床与一定的地层层位岩石相关,显示一定的层控特征,反映了金矿空间分布规律。归来庄隐爆角砾岩型金矿体围岩为碳酸盐岩,“磨坊沟式”层状金矿均定位于下寒武统内,十字庄矽卡岩型金矿体主要产出于岩体与下寒武统地层围岩接触带。如磨坊沟层状金矿体定位于朱砂洞组丁家庄段中上部,矿体赋存层位稳定,呈层状产出,矿化的岩石主要为厚层状具角砾状、孔洞状、鸟眼状构造的白云岩、灰质白云岩,其顶板为稳定分布的土黄色薄层泥云岩。
早寒武纪朱砂洞组沉积时期,铜石地区处于陆表浅海斜坡地带,沉积物粗细变化频繁,形成厚薄相间的砾屑、膏溶白云岩和藻凝块灰岩、白云岩组合(于学峰等,1999),发育同生角砾、鸟眼、空洞构造,膏溶现象明显,这些岩石具有较强的化学活动性而利于交代;又由于朱砂洞组丁家庄段位于盖层与前寒武纪基底的不整合面上,不整合面为一应力薄弱面,构造活动使沿薄弱面的性脆的白云岩产生了多层层间裂隙和岩层内的微裂隙,成为矿质运移、充填的有利场所;白云岩上部的薄层泥质白云岩由于可塑性大、化学活动性差,对矿液的运移又起到了良好的阻隔和屏蔽作用。
对于隐爆角砾岩型、矽卡岩型金矿床而言,位于岩筒、断裂及岩体接触带附近的隐爆角砾岩体、侵入角砾岩体及碳酸盐岩组合是成矿的有利围岩。隐爆角砾岩是较为直接的找矿标志。归来庄金矿的矿体为隐爆角砾岩体,围岩为奥陶系碳酸盐岩;卓家庄金矿的矿体为侵入角砾岩体,在围岩为下寒武统碳酸盐岩岩层时品位最高;十字庄金矿床产于岩体与碳酸盐岩岩层的接触部位,这些充分说明矿液在远移、充填、交代过程中对角砾岩及碳酸盐岩类岩石有特别的选择性。因此,在铜石地区普查找矿过程中,应加强对这类岩石的含金性研究,并综合考虑层控特点,在下寒武统岩层和角砾岩体中重点开展工作。
5.3.2.2 岩浆岩
铜石次火山杂岩体为一次火山穹窿,出露面积约32 km2,呈岩株、岩床及岩墙侵入于前寒纪侵入岩、寒武系及奥陶系地层之中。该岩体具多次脉动上侵的特点,是多期次多阶段岩浆活动的产物,主要由二长闪长质岩石和二长—正长质岩石两大岩石系列组成,并伴有隐爆角砾岩及粗面斑岩等脉岩。40Ar/39Ar法同位素年龄值为:石英二长闪长玢岩(189.8±0.2)Ma,二长斑岩(188.4±1.6)Ma[164];属燕山早期的产物。矿区内主要出露二长斑岩,呈岩床状沿下古生代地层与前寒武纪基底的不整合面侵入,杂岩体与金矿化关系密切,已知金矿床(点)均位于岩体范围内,且多分布于杂岩体的边缘接触带附近。岩浆岩对金矿化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多期次多阶段的高钾碱性次火山岩浆活动,为金元素活化迁移和聚集成矿提供了充足的热源和热液;二是在岩浆活动末期形成的隐爆角砾岩,为矿液的迁移和金元素的沉淀聚集提供了有利的空间。
从金矿床的成因分析,金矿床形成与铜石地区高钾中偏碱性岩浆活动有关,多期次、多阶段的岩浆活动不断萃取流经围岩(主要为泰山岩群)的矿质元素,随岩浆分异程度的增加,矿质元素进一步富集,在岩浆活动早期的二长闪长玢岩岩体边部形成的矽卡岩型金矿化,中晚期斑岩体边部形成斑岩型金矿化,但形成规模较大,品位较高的工业矿体是在岩浆活动最晚期,形成角砾岩型金矿化。
5.3.2.3 构造
构造不仅控制着铜石杂岩体的就位,而且控制着区内金矿床(点)的分布,控制着矿(化)体的形态。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构造不仅为矿液的运移提供了通道,而且成为矿质沉淀、聚集的有利场所,构造作用在成矿过程中起着主导性作用。近EW、NWW向、NEE向构造为控矿的主要地质因素,如归来庄金矿位于一近EW向(80°左右)构造带内,卓家庄、磨坊沟金矿位于NWW向构造带内,东大湾、梨方沟、董里、刘家庄东岭、宝古山等金矿床(点)均分布于一NNE向(10°~30°)构造带内及其附近。矿体的展布形态也严格受构造控制,产状与构造面的产状基本一致,归来庄金矿体呈脉状,走向与构造线走向一致;卓家庄金矿体呈筒状,产状与两断裂交汇轴产状一致;磨坊沟、东大湾等层状矿体与层间破碎带产状相一致,受层内裂隙构造控制,裂隙发育程度与金的富集程度正相关。分析构造控矿规律,划分构造活动序列,区分成矿期前、成矿期、成矿期后构造活动的特点,进一步总结成矿期构造活动标志,从而圈定成矿构造异常带(层),对指导找矿具有重要的意义。
2024-11-22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