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的故事

 我来答
据说还好
2012-02-07 · 超过12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7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36.4万
展开全部
孔子幼年时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的时候,学识就已经非常渊博,被当时人称赞为“博学好礼”。继承了父亲叔梁纥的英勇,身高九尺六寸,今1.9米以上,具体是196.8cm。臂力过人,远非后世某些人认为的文弱书生的形象。并且,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为豪。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经常思考治理国家的诸多问题,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今汶上县)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隳(hui,音辉)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孙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亡。
重礼谆谆老马蹄3413
2012-02-09 · TA获得超过6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5万
采纳率:0%
帮助的人:5572万
展开全部
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有一个特别聪明伶俐的孩子,叫着项橐,他不但一直是孩子王,据说他在七岁的时候还难倒中国最了不起的老师——孔子呢。
有一天 项橐和几个小伙伴在路上玩泥巴,他们花了半天的功夫造了一座很有规模的土城,项橐就在城里头扮大王。刚巧孔子带了几个弟子乘马车路过,孔子的学生在车上喊:“喂!小孩子,快走开,让我们的车子过去。”
几个孩子都一窝蜂地散开了,只有项橐还是稳稳地坐
在他的土城里,怎么赶他都不走。座在车里的孔子听到
叫嚷声,以为出了什么事情,就亲自下车来看看,孔子
问清事情的经过,就弯下腰,很亲切地问项
橐:“你的土城挡住了路,车子不能过,
你能不能让一让啊?”
项橐鼓着红扑扑的腮帮子,生气地说:“从古时候到现在,什么时候听说过车子不避开城,换条路走,反而要把城给拆掉让车子过去的道理?”
“啊!”孔子愣了愣,觉得的项橐话很倒有道理,便让车子避开土城换条路走,
孔子还回身来摸摸项橐的头夸奖了他一句:“你的年纪虽小,知道的可不少啊。”
项橐马上不服气的说:“我听说生下三天的鱼,可以独自在大海
里游来游去,生下来三天的兔子可以蹦蹦跳跳跑三亩地那么远,
生下来三天的小马可以追得上老马,我已经七岁了,
当然应该知道点事情了。”
“哦!”孔子看项橐这么机灵,
他就说:“既然你不小,让我来问问
你吧,你知道什么山没有石头?什么水没有鱼?什么马不生
小马?什么牛不生小牛?什么树没有叶子?什么火不会冒烟呢?” 项橐连想都没有想一口气回答说:“土山没有石头,井水没有鱼,木马
不生小马,泥牛不生小牛,枯树没有叶子,萤火不会冒烟。”
“嗯,你再说说看,屋上为什么摆着杉树干?窗上为什么垂着
芦苇?床上为什么铺着蒲草?狗为什么对着主人汪汪叫呢?”
项橐咬着指头想了想说:“屋上摆着杉树干是横梁,窗
上垂着芦苇是帘子,床上铺着蒲草是席子,有客人来了
狗当然对着主人汪汪叫了。”
“嗯。”孔子非常满意,哈哈大笑,
说:“你真聪明呀,愿不愿意跟我
一起上车到天下各地去玩玩呢?”
项橐摇摇他的小手,“我不去,我
不去,我要待在家里头,孝顺爸爸妈妈教导弟弟妹妹,我才不要和你一起去呢。”
孔子连连点头,“好吧,小兄弟,我该走了,以后再见了。”
他正想上车,项橐却跑过来拉一拉他的衣角说:“你问了那么多,现在该我来问问你了。”
“哦!”满肚子学问的孔子,没有想到眼前这个小毛头居然想考他,觉得蛮有意思,他就很轻易地答应了。
项橐一本正经地说:“这白鹅为什么能在水里游?这白鹤为什么能
在天上飞?松柏又为什么能冬夏常青?”
“呵呵!”孔子摸摸胡子笑眯眯
地回答,“白鹅有对方脚掌,{难倒孔子的小孩}

所以能在水上游;白鹤有对
好翅膀,所以能在天上飞;松柏的树心很结实,所以冬夏常青。”
项橐拍着小手笑着说:“错了错了,乌龟也能在水上游,难道它有对方脚掌?风筝也能在天上飞呀,难道他有对好翅膀?竹子整年都是绿的,但是竹竿的中心却是空的。”
“啊!这——”孔子听他这么一说,一时之间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可是项橐却挥挥小手天真地说:“你们慢慢想想吧,我要回家念书了!”
说完蹦蹦跳跳地走了。
孔子望着项橐小小的身子走远,不由得对他的学生赞叹起来:“嗯,
了不起,了不起,这孩子的生活常识多么丰富,
对自然地观察又是多么精确呀,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百度网友399a790
2012-02-11 · TA获得超过6349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3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28万
展开全部
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听呢?"

学而时习之

孔子的先世是宋国的贵族,后来破落下来了。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带着他搬到离陬邑不远的鲁国都城曲阜,过着清贫的生活。鲁国是当时公认的文化中心,跟宋国一样保存了很多古老的商周文化。其中的礼可真够多的,结婚、死人、祭祀祖先,都有一套十分繁琐的仪式。穷人当然说不上这些,但是,从天王、诸侯、大夫,到一般奴隶主富贵人家,对此特讲究,他们认为这正是炫耀自己财势的好机会。每逢婚丧大事,他们便会雇用一班子人来举行礼的仪式。那时管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叫“儒”。孔子从小就受到这种古老文化的熏陶,学懂了许多古代的礼,以至连做游戏,也常用小木块当祭器,小泥团当供品,演习着古代的礼仪,总是乐此不疲,并且发展为以礼治国的政治主张。由是,后人把孔子倡导的学说称作“儒家”。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幼年时家境贫困,难以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他非常好学,常拜他人为师,哪怕是向年仅7岁的小孩项橐求教。他曾经“问礼于老蚺”、“访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孔子的故事“学官制于郯子”……一次,鲁国附庸国的国君郯子来鲁国朝见鲁昭公。郯子虽是小国之君,可自称是少皞氏的后代。在鲁昭公举行的宴会上,叔孙昭子问少皞氏干吗以鸟名为官名,郯子便大谈了一通古代官名的由来,还乘机夸耀“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孔子听过了,觉得郯子虽然举止有些可笑,但对古代官制倒确实有点研究,便“见于郯子而学之”。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1)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