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考判断推理假言命题高频考点
5个回答
2019-09-28 · 百度认证:教育领域创作者
旺黔诚大树教育
贵州大树旺旺教育咨询有限公司,简称大树教育,是一家公职考试培训教育机构,最早成立于2003年,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系统总结了一套高成功率的公考笔试,面试培训训练的教学体系,累计培训超万人
向TA提问
关注
展开全部
例题1、世界上有三种生物,天使、魔鬼、人;天使永远说真话,魔鬼永远说假话,人有时候说真话,有时候说假话;已经甲乙丙分别是天使、魔鬼和人当中的一种,他们分别说了一句话;
甲说“我是天使”
乙说“我是魔鬼”
丙说“我是人”
据此可以推出甲乙丙分别是什么?
【解答】对于这道题可以直接判断,乙是人,丙是魔鬼,甲是天使,有些同学可能好奇了,是如何快速判断出来的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说“我是魔鬼”这句话的只能是人(天使说真话,他不可能说自己是魔鬼,魔鬼说假话,也不会说自己是魔鬼,所以说我是魔鬼这句话的只能是人),那么丙自然就说假话,所以丙就是魔鬼,甲就是天使了,如果懂得这个方法之后,我们再来看一道真假话的例题。
例题2、梅、兰、竹、菊是张老汉的四个女儿。有一次,某客人问起四姐妹的年龄,得到不同的回答。梅说:“兰比竹小。”兰说:“我比梅小。”竹说:“兰不是三姐。”菊说:“我是大姐。”憨厚的张老汉在旁补充道:“大女儿和三女儿撒谎呢,二女儿和小女儿说得对。”据此,按年龄从大到小的顺序,可以推断四姐妹依次为( )。
A. 梅、兰、竹、菊
B. 梅、兰、菊、竹
C. 兰、菊、梅、竹
D. 菊、兰、梅、竹
【解答】这道题是一道公务员考试真题,其实也可以秒选答案B,怎么做到的呢?道理和上面那道题是一样的,因为憨厚的张老汉,说明他不会撒谎,所以大女儿和三女儿是撒谎的,那么菊说她是大姐就可以直接判断她的身份一定不是大姐(菊不可能是大姐,因为大姐是撒谎的,她不会承认自己是大姐),那她又说自己是大姐,说明菊说假话,所以她只能是老三,再观察四个选项,菊排名老三的只有B选项,所以我们就可以直接锁定B选项了。
希望能帮到你。
甲说“我是天使”
乙说“我是魔鬼”
丙说“我是人”
据此可以推出甲乙丙分别是什么?
【解答】对于这道题可以直接判断,乙是人,丙是魔鬼,甲是天使,有些同学可能好奇了,是如何快速判断出来的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说“我是魔鬼”这句话的只能是人(天使说真话,他不可能说自己是魔鬼,魔鬼说假话,也不会说自己是魔鬼,所以说我是魔鬼这句话的只能是人),那么丙自然就说假话,所以丙就是魔鬼,甲就是天使了,如果懂得这个方法之后,我们再来看一道真假话的例题。
例题2、梅、兰、竹、菊是张老汉的四个女儿。有一次,某客人问起四姐妹的年龄,得到不同的回答。梅说:“兰比竹小。”兰说:“我比梅小。”竹说:“兰不是三姐。”菊说:“我是大姐。”憨厚的张老汉在旁补充道:“大女儿和三女儿撒谎呢,二女儿和小女儿说得对。”据此,按年龄从大到小的顺序,可以推断四姐妹依次为( )。
A. 梅、兰、竹、菊
B. 梅、兰、菊、竹
C. 兰、菊、梅、竹
D. 菊、兰、梅、竹
【解答】这道题是一道公务员考试真题,其实也可以秒选答案B,怎么做到的呢?道理和上面那道题是一样的,因为憨厚的张老汉,说明他不会撒谎,所以大女儿和三女儿是撒谎的,那么菊说她是大姐就可以直接判断她的身份一定不是大姐(菊不可能是大姐,因为大姐是撒谎的,她不会承认自己是大姐),那她又说自己是大姐,说明菊说假话,所以她只能是老三,再观察四个选项,菊排名老三的只有B选项,所以我们就可以直接锁定B选项了。
希望能帮到你。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一. 添加自己的主观推论
对于判断推理的题目,尤其是逻辑判断,它更侧重考察的是考生的逻辑思维。而考试中的逻辑思维与生活中的往往不同。最明显的一个差异就是,考试中的逻辑往往更严谨,要严格按照推理规则进行,不能添加自己的主观推论。
例如:《婚姻法》规定:凡是双方自愿离婚的,准予离婚。而在某离婚案件中只有一方自愿离婚。请问,法院的判决结果应为?
相信很多同学一看到这个题目,就觉得这还不简单吗?肯定不能离呀。而在逻辑中,法院的判决结果是不确定的,两者可能离婚。这是因为题目中“凡是双方自愿离婚的,准予离婚”,只告诉了我们双方自愿的情况,而没有说只有一方自愿的情况,逻辑要求不能够加入自己的主观推论,所以法院的判决结果是不确定的。换句话说,题目中只是做了一个条件假设,即“双方自愿推出离婚”,它等价于“不离婚推出不是双方自愿”,而其他的得不到。
二. 添加生活中的客观常识
在判断推理中,尤其是在必然性推理的选项分析中,同学们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这个选项明明不符合生活实际呀?为什么它却是正确答案呢?这是因为,在必然性推理中它侧重考察的是逻辑的规则和结构,而体现内容的文字不过是个载体是能够被随意替换的。
例如,已知所有长牙的动物都吃肉,兔子这种动物长牙,请问能得出什么结论?正确结论就是兔子吃肉。而这个结论却很明显的与我们生活常识不符。但同学们要注意到,这个题目考察的是“所有A是B,C是A”能够推出“C是B”的这个推理规则,至于A、B、C是什么,不重要,不能够加入我们生活中的常识来判断选项对错。
三. 添加自己的专业知识
在判断推理中,会有很多题目带有一定的专业色彩,如题目中提到了“阿尔兹海默症”、“HSV-1病毒”、“虁文陶片”、“幂函数曲线”、“引力大小”等。也相信很多同学一看到这样的题目就会望而却步,内心是极其崩溃的。其实,这些题目并不是要考察大家的专业知识,而就像前文介绍的一样,只要大家具备逻辑推理能力、分析能力,解这些题目还是轻而易举的,请不要心生畏惧。
对于判断推理的题目,尤其是逻辑判断,它更侧重考察的是考生的逻辑思维。而考试中的逻辑思维与生活中的往往不同。最明显的一个差异就是,考试中的逻辑往往更严谨,要严格按照推理规则进行,不能添加自己的主观推论。
例如:《婚姻法》规定:凡是双方自愿离婚的,准予离婚。而在某离婚案件中只有一方自愿离婚。请问,法院的判决结果应为?
相信很多同学一看到这个题目,就觉得这还不简单吗?肯定不能离呀。而在逻辑中,法院的判决结果是不确定的,两者可能离婚。这是因为题目中“凡是双方自愿离婚的,准予离婚”,只告诉了我们双方自愿的情况,而没有说只有一方自愿的情况,逻辑要求不能够加入自己的主观推论,所以法院的判决结果是不确定的。换句话说,题目中只是做了一个条件假设,即“双方自愿推出离婚”,它等价于“不离婚推出不是双方自愿”,而其他的得不到。
二. 添加生活中的客观常识
在判断推理中,尤其是在必然性推理的选项分析中,同学们常常会有这样的疑惑,这个选项明明不符合生活实际呀?为什么它却是正确答案呢?这是因为,在必然性推理中它侧重考察的是逻辑的规则和结构,而体现内容的文字不过是个载体是能够被随意替换的。
例如,已知所有长牙的动物都吃肉,兔子这种动物长牙,请问能得出什么结论?正确结论就是兔子吃肉。而这个结论却很明显的与我们生活常识不符。但同学们要注意到,这个题目考察的是“所有A是B,C是A”能够推出“C是B”的这个推理规则,至于A、B、C是什么,不重要,不能够加入我们生活中的常识来判断选项对错。
三. 添加自己的专业知识
在判断推理中,会有很多题目带有一定的专业色彩,如题目中提到了“阿尔兹海默症”、“HSV-1病毒”、“虁文陶片”、“幂函数曲线”、“引力大小”等。也相信很多同学一看到这样的题目就会望而却步,内心是极其崩溃的。其实,这些题目并不是要考察大家的专业知识,而就像前文介绍的一样,只要大家具备逻辑推理能力、分析能力,解这些题目还是轻而易举的,请不要心生畏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假言命题包括很多知识点,需要各位考生精准熟悉每个知识点,扎实掌握,并且运用在解题中。
一、假言命题
假言命题中的“假”,并非“真假”之意,而是“假设”之意,通俗来讲,即为假设的一种命题,比如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前后两个命题之间是一种假设关系。
假言命题定义为:判定命题间条件关系的命题。这里有三个关键词需要明确,一是“判定”,假言命题起到判定、判断的作用;二是“命题间”,判定两个命题间的关系;三是“条件关系”,判定命题间是否为条件关系,也就是说,假言命题主要判定命题之间具备条件关系的一种命题。这三个关键词中最核心的是“条件关系”,清楚了何为条件关系,也就理解了假言命题。
二、条件关系
条件关系重点分为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一)充分条件定义:如果有命题A,则必然有命题B,如果没有命题A而未必没有命题B,A是B的充分不必要的条件,简称充分条件,通俗而言,有它(A)就够,没(A)也行。例如:考试和报名,有考试这个命题,必然有报名,没有考试这个命题,未必没有报名,也就是说,出现了考试这个情况,必然会出现报名的情况,此时考试是报名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即考试是报名的充分条件。我们也发现二者间还可以存在一种推出关系:考试能够推出报名,即考试=>报名,“=>”为推出符号,具有指向性作用。
(二)必要条件定义:如果没有命题A,则必然没有命题B,如果有命题A,未必有命题B,A是B的必要不充分条件,简称必要条件,通俗而言,没它(A)不行,有它(A)不够。比如:考试和报名,没有报名,就必然没有考试,而有报名,未必有考试,换言之,没有报名,必然没有考试,此时报名是考试的必要条件,表达形式表示为,没报名=>没考试。
给各位考生进行梳理,考试和报名这两个命题间存在:有考试,必然有报名,考试为报名的充分条件;没有报名,必然没有考试,报名为考试的必要条件,写成推出关系:考试=>报名。
以上论述了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理解,对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关系在此总结一下:第一,推出符号=>,必然由充分条件指向必要条件;第二,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成对出现;第三有充分条件必然有必要条件,有必要条件未必有充分条件,没有必要条件必然没有充分条件。
希望各位考生对条件关系能够清晰理解,准确判断,这对于后面的内容学习更有直接作用。
一、假言命题
假言命题中的“假”,并非“真假”之意,而是“假设”之意,通俗来讲,即为假设的一种命题,比如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前后两个命题之间是一种假设关系。
假言命题定义为:判定命题间条件关系的命题。这里有三个关键词需要明确,一是“判定”,假言命题起到判定、判断的作用;二是“命题间”,判定两个命题间的关系;三是“条件关系”,判定命题间是否为条件关系,也就是说,假言命题主要判定命题之间具备条件关系的一种命题。这三个关键词中最核心的是“条件关系”,清楚了何为条件关系,也就理解了假言命题。
二、条件关系
条件关系重点分为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
(一)充分条件定义:如果有命题A,则必然有命题B,如果没有命题A而未必没有命题B,A是B的充分不必要的条件,简称充分条件,通俗而言,有它(A)就够,没(A)也行。例如:考试和报名,有考试这个命题,必然有报名,没有考试这个命题,未必没有报名,也就是说,出现了考试这个情况,必然会出现报名的情况,此时考试是报名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即考试是报名的充分条件。我们也发现二者间还可以存在一种推出关系:考试能够推出报名,即考试=>报名,“=>”为推出符号,具有指向性作用。
(二)必要条件定义:如果没有命题A,则必然没有命题B,如果有命题A,未必有命题B,A是B的必要不充分条件,简称必要条件,通俗而言,没它(A)不行,有它(A)不够。比如:考试和报名,没有报名,就必然没有考试,而有报名,未必有考试,换言之,没有报名,必然没有考试,此时报名是考试的必要条件,表达形式表示为,没报名=>没考试。
给各位考生进行梳理,考试和报名这两个命题间存在:有考试,必然有报名,考试为报名的充分条件;没有报名,必然没有考试,报名为考试的必要条件,写成推出关系:考试=>报名。
以上论述了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理解,对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关系在此总结一下:第一,推出符号=>,必然由充分条件指向必要条件;第二,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成对出现;第三有充分条件必然有必要条件,有必要条件未必有充分条件,没有必要条件必然没有充分条件。
希望各位考生对条件关系能够清晰理解,准确判断,这对于后面的内容学习更有直接作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在国考逻辑判断中假言命题是一个高频考点,二难推理是假言命题中难度系数较大的一种题型。
已知:A→B,—A→B,可知B恒成立。
A→B,A→—B,可知A恒成立。
题目:
某市要建花园或修池塘,有下列4种假设:修了池塘要架桥;架了桥就不能建花园;建花园必须植树;植树必要架桥。据此不可能推出的是:
A.最后有池塘 B. 最后一定有桥
C.最后可能有花园 D. 池塘和花园不能同时存在
【答案】C
由题干翻译可知,池塘→桥→—花园;花园→植树→桥,即—桥→—花园。根据二难推理:A→B,—A→B,可知B恒成立,即—花园恒成立,即不建花园,题干设问方式为据此不可能推出的,因此正确答案为C。
已知:A→B,—A→B,可知B恒成立。
A→B,A→—B,可知A恒成立。
题目:
某市要建花园或修池塘,有下列4种假设:修了池塘要架桥;架了桥就不能建花园;建花园必须植树;植树必要架桥。据此不可能推出的是:
A.最后有池塘 B. 最后一定有桥
C.最后可能有花园 D. 池塘和花园不能同时存在
【答案】C
由题干翻译可知,池塘→桥→—花园;花园→植树→桥,即—桥→—花园。根据二难推理:A→B,—A→B,可知B恒成立,即—花园恒成立,即不建花园,题干设问方式为据此不可能推出的,因此正确答案为C。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