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留下“杀袁世凯”的遗诏,为何载沣却没有照办?
所谓:往往离得越近,反而有时就越看不清。清末的那段历史时期,也是这种模样。尤其是几位后来掀起滔天大浪的人物更是如此,比如袁世凯!袁世凯之所以能得以青云直上,是要感谢两个人的。
第一个是李鸿章。在甲午战争后,袁世凯本想操练新兵,却遭到拒绝。关键时刻是李鸿章出手,上书保奏。这才使得袁世凯,引起了光绪帝的注意,特意让袁世凯过来谈谈。由此,袁世凯得到了光绪的赞赏和支持,声称:深知抓到督练新建陆军之事,(袁世凯)前程不可限量。
第二个是维新党人。由于袁世凯最初是属于光绪圈内的人,自然维新党人也就对袁世凯,有各种照顾和看重等。使得袁世凯有了较为强大的靠山,能够抵挡八旗贵族们的明枪暗箭。否则,身为汉臣的袁世凯,早就被八旗贵族们按在地上肆意摩擦了。
但哪料,在戊戌变法的关键时刻,袁世凯却投奔了荣禄,扎入到了慈禧的“怀抱”,出卖了维新党人和光绪帝。虽此举让袁世凯再次平步青云,却也让许多人恨透了他。其中自然就有光绪皇帝。
据说,在光绪帝临终前,曾特意把载沣喊了过去,亲笔留下了“杀袁世凯”的四字遗言,交给载沣日后操办。
结果,载沣却仅仅罢了袁世凯的官,让他回家养“足疾”。哪料没两年袁世凯就卷土重来,逼宫裕隆太后,最终宣布了溥仪退位,终结了大清。那么此事是否属实呢?对这个问题,恐怕没有人比溥仪更有发言权了。
一则溥仪是清朝的末代皇帝,二则载沣是他老爸。自然溥仪了解的东西,才是最权威的。
据溥仪介绍,光绪帝在死前,根本就没有跟载沣会面。因而所谓“杀袁世凯” 的遗诏,是不存在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虽光绪帝的遗诏是假,但此事却没那么简单。
因为当时身为摄政王的载沣,对手握兵权的袁世凯是相当忌惮。一则危险到了他自己地位,二则载沣也认为,袁世凯不可信,是大清的祸患。故而,载沣是坚决主张杀掉袁世凯的人,并真就进入到了实际操作之中了。
比如,据恭亲王奕欣之孙溥伟介绍:载沣就曾找到他,商议如何擒杀袁世凯。两人最终决定,学习康熙擒拿鳌拜的招数。
在召见时,赐给袁世凯一个“坏了一条腿的”座位,等袁世凯坐上去后,必然摔下去,这就构成了“君前失礼”的死罪。而溥伟家里“有一柄咸丰皇帝,赐给他祖父奕欣的白虹刀,他们把它看成太上宝剑一样的圣物,决定由溥伟带着这把刀,做杀袁之用”。(出自《我的前半生》)。
但可惜,载沣筹谋了半天,却最终卡壳在了军机处,被几位军机大臣给拦下了。其中和硕庆亲王奕劻,说出了下面这段话:“杀袁世凯不难,不过北洋军如果造起反来怎么办?”
这的确是让载沣也好,奕劻也罢,都非常头疼的事,因而此事就给耽搁住了。
须知当时的清廷,实际上已经分为了八旗权贵和汉臣两大部分了。载沣是代表着八旗贵族,他们要杀袁世凯,自然汉臣们就要保袁世凯。
载沣这一耽误,就给了张之洞时间了。于是张之洞跑来说服了裕隆太后,最终留下了袁世凯,让他回家养病——其实就是罢官回乡了。
对于这个结果,载沣是相当不满意,却又无可奈何。毕竟裕隆是太后,已经代表朝廷做出了最后的决定,他虽是摄政王,却也只能遵守!但无论如何,从载沣要杀袁世凯的这次较量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两点。
其一:清朝内部存在着巨大分裂,八旗贵族和汉臣,开始了公开较量。这一现象,在慈禧活着的时候虽有表现,比如李鸿章和张之洞等人,搞出的“东南互保”,但却并不明显。这说明矛盾加深,已经到了不可调和地步。
其二:袁世凯在当时,已经成为了汉臣的希望。在李鸿章去世,张之洞老迈的情况下,汉臣们需要袁世凯顶住!
以上这两点其实决定了清朝灭亡,已经进入了倒计时阶段。所谓堡垒从来都是先由内部崩溃,才可能被外部攻破。清朝内部已经分裂,且矛盾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这如何不灭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