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星上存在过文明吗?

 我来答
中地数媒
2020-06-13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中地数媒
中地数媒(北京)科技文化有限责任公司奉行创新高效、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坚持内容融合技术,创新驱动发展的经营方针,以高端培训、技术研发和知识服务为发展方向,旨在完成出版转型、媒体融合的重要使命
向TA提问
展开全部

现代探测表明,火星表面所以呈红色,是由于火星大气能够发出红外线激光,使火星形成一个巨大的气体激光器。火星地表亦富含氧化铁而呈红色。

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幻想着“火星人”的存在。但实际上,火星远不具备地球上的生存环境。这里的大气极其稀薄,只相当于地球3万米高空的大气;同时大气成分以二氧化碳为主,而且异常干燥。火星赤道地区全年平均气温仅达到15℃。春季的大风暴异常猛烈,可在火星上空形成经久不散的、面积极大的“大黄云”。火星表面类似月球,球形山密布,大约有几万座。

经过地球人的探测努力,尽管未能发现“火星人”的现实踪影,但从“人面石”到金字塔等建筑物的发现,已经表明火星上确有文明遗迹的存在。而最先为揭示火星文明秘密提供证据的,正是美国于1976年发射的火星探测器“维京1号”。

同年7月31日,“维京1号”拍下了著名的火星表面照片,这就是火星“人面石”照片。从照片上看,一处巨大的建筑犹如五官俱全的人脸仰视着天空。该照片受到了美国宇航局的重视,为此还成立了由3名技术人员组成的专门研究小组,来分析这令人莫名其妙的画面,以鉴别是否属于自然侵蚀或自然光影所致。

专门研究小组成员采用计算机最新的处理技术对火星“人面石”照片进行分析。他们认定:“人面石”是修建在一个极大的长方形台座上,刻有轮廓分明的鼻子以及左右对称的眼睛,还有略张开的嘴巴。“人面石”全长(从头顶至下巴)为2.6千米,宽度为2.3千米。

美国宇航局共存有6张火星“人面石”的照片,这是当初“维京1号”在不同的时间、从不同的角度拍摄的同一物体。此外,从这些照片上还发现有类似金字塔的火星古建筑,它们地处“人面石”西南方向约16千米处,其边长是埃及金字塔的10倍,体积超过其1000倍,它们对称排列在“人面石”的对面。除了塔形建筑,还有其他形状的一些建筑。

门森德•伊比特罗是美国宇航局电子工程技师,也是专门研究小组的成员之一。他在介绍对火星“人面石”的检测情形时说:“眼睛部分里面有眼球,也就是有瞳孔。眼睛部分经用计算机进行处理分析,看出内部面积很大。越往外越狭小,明显地能看出刻有半球似的眼珠。更有趣的是,仔细一看眼睛下方还刻有像眼泪似的东西。这意味着什么就弄不明白了……”

专门研究小组对于“人面石”照片上出现的塔形物体和排列在其附近的人工建筑物,也进行了放大处理和仔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火星上的金字塔和埃及金字塔相同,都是面向正北方修建的。研究人员还在照片上发现,在类似古代都市遗迹的建筑物和金字塔群附近,有人工修建的城堡似的墙壁向前延伸。其墙壁的一面长达2千米,呈V字形耸立。从形式上看,就像地球上的古城堡似的,不知用途何在。

对于火星上出现人工建筑物的事实,由于有已向公众公开过的火星“人面石”照片为证,已是不容否认的了。前不久,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马萨诸塞州的一些火星研究专家,将他们从旧资料堆中偶然发现的一组有趣的火星照片公布在报纸上;这些照片都是l976年由“维京1号”、“维京2号”探测器在飞临火星上空时成功地摄取下来的,只是因为当时照片太多而被积压下来。在这些拍摄于10多年前的火星照片上,人们可以看到一尊尊石头人像(眼、鼻、口甚至头发都清楚可辨认),一座座高耸的金字塔,一片片类似城市废墟的奇迹。

显然,在久远的火星历史上,曾有过智能生物的大规模的文明活动。那么,这些智能生物究竟源于火星本土,还是来自于火星之外的世界呢?对此,没有任何可供追究与探索的凭据。不过,应该肯定的一点是:火星的自然环境已发生过不可逆转的悲剧性演变。

据美国宇航局的科学家们的调查分析,在距今5亿年前,火星上不仅有辽阔的海洋和大陆,而且空气同地球上一样湿润,空气成分也同现在的地球几乎相同,因此很可能存在与人相似的生物。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美国宇航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火星问题专家说:“火星上的水,比一般人一度所认为的要多得多,而且火星上仍发生类似地球上的季节变化。火星的水足够填满一个10~100米深的海洋。”

尽管对于有关火星残存生态环境的情报,美国与前苏联都采取了秘而不宣的态度,但既然美国科学家已说明火星上发现了大量水的存在,那么显而易见,作为水的载体,河流海洋以及其间鱼类等生物的存在,也就不是不可能的了。

最近,美国宇航局也宣布说,在处理和分析火星照片时,发现有的照片上出现了三角形的“怪物”形象,火星上的这些“怪物”显然是会移动的。它们究竟是生物变异的产物,还是某种机械装置呢?难以判断。

不过,无论怎样说,如今火星上的智能生物或者说火星人早已是不存在的了。那么,这些在火星上留下了众多的石头建筑杰作的智能生物到底哪里去了呢?难道火星“人面石”的眼泪是在注明火星主人的命运悲剧么?

1989年,瑞士天文学家帕沙向报界披露了有关火星“人面石”的新的内幕消息:火星上的巨型人面建筑是报警的象征,它的内部装有一部电视发射机,其最低限度在50万年前已向地球不断地发出一项不祥的警告。据说,该电波显示了数以10万计的人死在街上的惨景,似乎表明火星蒙受了一场灭顶之灾,使得火星人个个皮黄肌瘦并死于饥饿和干渴。

帕沙提到,来自世界各地的50位科学家已看过这段触目惊心的电视片,而苏联和美国的科学家看到该片已逾两年,其中不足90秒的部分清晰而没有受到干扰。

这是耸人听闻么?

美国宇航局成立的火星“人面石”特别研究小组成员认为:古代火星人的灭亡确实是由于遭遇到了某种灭顶之灾,而这种灾难可能来自于大气臭氧层的被破坏。门森德•伊比特罗结合地球南极出现臭氧洞的实际说:

“臭氧层一破损,来自太阳的有害紫外线就会直射到地球上,地球上的生物就会发生皮肤癌,也许很快就会死亡。而更可怕的是,这些有害的紫外线会把水分解成氢和氧。结果,分量轻的氢气会逃往宇宙空间,长此以往,水就会消失,而留下的氧,会使土地酸化,使地表的颜色变红。火星上那人脸一般的人工建筑物的眼泪,也许就是向整个宇宙生物发出的警告。

格里主利•林耐砍也认为:“如果我们人类现在不立即停止施放废气,防止臭氧层遭到破坏,那么,我们不久就会走向与火星相同的命运。”

无须赘言,火星巨型人面建筑的眼睛及其古老的电波讯息,既是对昨日火星不幸灾变的纪念,也是对今朝地球可能命运的警示,并非只是杞人忧天。为了防止地球文明重蹈火星文明的覆辙,我们人类必须对此有所准备。

从这个意义上说,1989年7月20日,美国总统布什所宣布的将建成以月球为基地的实现载人飞访火星的宇宙计划,其内幕是不言而喻的。

太阳和月亮为什么同时升起

太阳和月亮同时升起,这听起来似乎是不可能的事。可是你知道吗,在离杭州82千米的海盐县南北湖风景区186.8米高的鹰窠顶上,有时在农历十月份就能看到日月并升的奇异景象。这一现象,虽然在民间传说已久,而且明代古书上也曾有过记载,但这一天下奇景近千年来已无人问津了,直到1980年杭州大学冯铁凝先生在发现古书中的记载后,在当年农历十月初一清晨会同武林中学谢秉松老师来到鹰窠顶上,终于看到了日月并升的奇景。这一消息成了当时爆炸性的新闻。从此以后,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清晨都有几千人来到这里,想一饱眼福。过去流传,只有在狗年(戌年)的十月初一才能见到这一奇景;也有人说要上月(九月)大,即30天,当月(十月)初一才能见到这一奇景。但是,从1981~1983年这3年的十月初一,奇景都没出现,这使人们大为失望,甚至怀疑冯、谢二人是否看错。然而,1984年以后,许多人又看到了。1984年农历有两个十月(当年闺十月),在十月初一、初二人们没看到;初三看到了,而且这一奇景持续了15分钟;初四仍能看到;初五持续了5分钟,而且在闰十月初一它又出现了。1985年农历九月只有29天,但在这一年的十月初一人们仍然看到了这一奇景。这说明民间流传的必须九月大,十月初一才能看到奇景的说法不确切。

80年代以来,有人对这一日月并升现象做了观察,发现每次情况都不一样,大体上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日月合为一体,同时从钱塘江上升起,日月重叠,太阳直径略大于月亮直径,露出的一圈太阳呈血芽红和清蓝色。二是太阳升起不久,在太阳旁出现一个暗灰色的月亮,围绕着太阳,一忽儿跃在太阳右边,一忽儿又跃在左边,一忽儿在太阳上面,一忽儿又在太阳下面。当月亮经过太阳时,太阳表面大部分被月亮遮盖,颜色变暗,未被遮盖的部分就闪现出金黄色的月牙形状。三是月亮先出,几乎在同一直线上太阳随之出来,太阳托住月影一起升起。四是月影先在日轮中,后又跳出日轮,在太阳四周跃动,阴影呈月牙形。五是月影在日轮中一同升起,并在日轮中跃动,直到月影消失。

在这种日月并升的奇景中,那个“阴影”是月亮的影子,还是由于十月空气湿度小、透明度好的一种折光现象?每次出现的景观为什么不一样?这一千古之谜至今还没有被揭开。

泰硕安诚
2024-09-05 广告
我做过环评,简而言之就是根据法律确定项目应该属于哪种评价级别,然后编写环评大纲(阐明要评价的内容),交审核,然后批准后自己编写正式的环评报告(有的不是报告,这要看工作级别)主要内容是依据法律,方法(一般有分类的国家标准和环评技术导则)根据这...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泰硕安诚提供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