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登楼后看到的什么?

 我来答
百度网友f3200a4
高粉答主

2020-10-31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014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7.2万
展开全部

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登楼后看到的是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诗人运用极其朴素、极其浅显的语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大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画面宽广辽远。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有“尤工远势古莫比,咫尺应须论万里”两句,虽是论画,也可以用来论诗。王之涣的这两句写景诗就做到了缩万里于咫尺,使咫尺有万里之势。




扩展资料:

作品鉴赏

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应当只是说,诗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扬哲理。

象这首诗,把道理与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觉得它在说理,而理自在其中。这是根据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生活哲理的典范。

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用对仗的绝句。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选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如果不是气势充沛,一意贯连,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离破碎。

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的雄大;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秦壮范姜笑阳
2019-03-30 · TA获得超过3752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3124
采纳率:28%
帮助的人:180万
展开全部
这题目应该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王之涣】诗的前两句写诗人登楼看到的【景色】后两句抒发诗人登楼时的【情感】
ps:这首诗告诉我们的道理是:要想看得远,就要站得高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在永的1d
高粉答主

2020-10-29 · 关注我不会让你失望
知道答主
回答量:5.2万
采纳率:17%
帮助的人:2609万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