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习俗200字
3个回答
2012-02-09
展开全部
全国各地的元宵节习俗
(河北省)永平府元宵节,有病的妇女群聚窑下,称“陶灸”。儿女交错度桥,称“度百厄”。也有人以纸裁剪为九条纸绳,信手打结以卜休咎,称“结羊肠”。又以十二个面盏贮油放入锅中蒸熟,以面盏积水之多寡来预卜该月的晴雨。静海县上元节以大馒头为节食。庆云县元宵节男子请五祖教拳棒,女子请紫姑卜休咎。
(山东省) 淄川县元宵节临水人家多放河灯。宁阳县元宵送灯至祖坟。博兴农村的元宵节有照灯的习俗。男孩子提着灯,绕枣树六圈,口念“嘟佬嘟佬,开花结枣”六遍,就能使枣树丰收。莒县男女老少于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称之“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永保青春年少。
(河南省)襄城县元宵吃馄饨汤,称之“团圆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儿回家过节,郲县元宵庆灯时,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龟。本地有河桥的,相率过桥。若无桥,则以木板搭数丈高之“天桥”,称为“走百病”。
(陕西省)凤翔县于元宵节宴请女儿、女婿,称之“吃十五”。并送灯、送油,称之“添油”。〔江苏省〕武进县上元日绑缚芦苇成丈许之火炬,插于田间,称“照田财”,用来预卜早潦。火色白者为水,红者为旱。宜兴上元日,儿童戴鬼面具,屈脚振肩而跳,称之“跳鬼”。
(浙江省)杭州民间传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多斋素诵经,匍匐至吴山礼拜。海宁县元宵节以精致的菊花灯为最出名。上虞县少于元宵节晚上到戡恃月台上较量武艺。建德县人家有新娶媳妇的,于元宵节设酒祭床。
(江西省)新建县民于元宵扫墓插竹为灯。万安县城各乡均于元宵节祀上元神舟。
(湖北省)云梦县(今之江汉)老农夫于元宵夜持火炬偏照田圃,叫“照绝地蚕”。儿童则以田鼓迎神,以卜岁事。武昌的“弄龙”要一连三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跟随龙灯到邻村赴宴,称为“龙换酒”。
(湖南省)常德上元各家以椒为汤,加入韭菜儆果诸物款待客人,称为“时汤”。新田县游完龙灯后,将龙灯付之一炬,称为“送灾”。
(四川省)四川元宵有“四偷”的习俗:“一偷汤圆二偷青,三偷檐灯四偷红。”除了偷青是为了强身外,其余皆为求子的习俗。开县有“对骂”的习俗。元宵节时人们搬板凳到户外去,将平日之怨气,尽皆骂出,被骂之人不得回骂。
(福建省)泉州花灯别具特色,有香灯、纸折莲花灯、丝料宫灯、八结灯等等。邵武县元宵夜境内庙宇绕境迎香,称为“净街”。福建南部有元宵节两村儿童互掷石为戏的习俗。据说若不掷石,那个村子必定发生瘟疫。
(广东省)新安县民有于去年生男者,皆于元宵夜庆灯。南雄闹花灯时,父母取龙灯上之龙须线给小儿系带,据说可保儿童无疾病。又取龙灯内残存的蜡烛照床下,据说可以产贵子。文昌县民元宵夜偷青时,偷中的以挨骂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则以不挨骂为吉兆。
(云南省)云龙县于元宵节前迎三崇神,沿街立棚祭祀。弥勒州元宵后一日燃香于桥,投石水中,再取水洗眼,据说可以去疾病。
(台湾省)前清时的台湾元宵,可由高拱干的《台湾府志》(一六九六)得到一个粗略的印象:元夕,初十放灯,逾十五夜乃止,门外各悬花灯。别有闲身行乐善歌曲者数辈为伍,制灯如飞盖状,一人持之前导遨游,丝竹以次杂奏;谓之“闹伞”。更有装束昭君、婆姐、龙马之属,向人家有吉祥事作歌庆之歌,悉里语俚词,非故乐曲;主人多厚为赏赐。神祠,俱延僧道设醮祈安;醮毕,迎神。迎毕,置酒庙中,社众集饮;谓之“食供”。大抵数日之间,烟花火树之属,在在映带。又有一种豪门,挟鼠炮以角胜负,延烧衣履,人亦顾而乐之。这段记载,大抵和中原节日习俗相彷佛。但到了胡建伟修《澎湖纪略》时(一七五九),已可看出台湾的地方特色逐渐形成:各庙中张灯,男女出游,谓之看灯。庙中扎有花卉人物,男妇有求嗣者,在神前祈杯,求得花一枝或“亚公仔”一个,回家供奉,如困添丁,到明年元宵时,另做新鲜花卉、人物以酬谢焉。是夜男女出游,以窃得物件为吉兆。未字之女,必偷他人的葱菜。谚云:偷葱,嫁好公;偷得菜,嫁好婿。未配之男,窃取他家墙头老古石。谚云:偷老古,得好妇。又妇人窃得别人喂猪盆,被人咒骂,则为生男之兆,周年吉庆云。元宵夜的偷俗,在铃木清一郎的《台湾旧惯冠婚葬祭年中行事》(一九三四)中都还有相同的习俗。只不过据铃木的记载,所偷拔的菜不拿回家,必须放置原处。欲求子的妇女则偷拔人家的竹篱以为吉兆,因“竹篱”谐音台语的“得儿”。另一种元宵乞子的习俗则是“贯灯脚”,据说欲求子的妇女从灯下穿过就可望生男孩。正月十五还有“听香”的风俗。听香的方法是先在神前烧香掷筊。请示过出行的方向后,于途中窃听他人谈话,再根据所听的容,向神前掷筊占卜今年的吉凶。祭玄坛爷也是台湾元宵特有的风俗。玄坛爷也称玄坛元帅、寒单爷。传说即商朝的武官赵公明,因善于理财而致富,民间奉为武财神。祭祀玄坛爷的神像绑在竹竿上,由四名赤膞的大汉扛着前进。据说玄坛爷怕冷,所以民众便掷鞭炮为他驱寒。一般相信,鞭炮炸得愈旺,当年的财运也愈旺。所以神轿所之处,往往成为鞭炮射击的对象,抬轿的乩童也被炸得皮开肉绽。类似“炸玄坛爷”而规模更盛大的,则是名闻中外盐水蜂炮。据说在光绪初年,盐水一带瘟疫肆虐,居民便请关圣帝君出巡遶境;以驱逐邪疫,为了助关公的气势,沿途便大放炮竹烟火,没想到瘟疫果然就此此绝迹。从此每年关公出巡时,当地人都竞放鞭炮以答谢神恩。如果有人要向关公还愿,还会准备巨大的炮城,上面插满了数万枝的蜂炮。等神轿一走到面前就马上点燃,顷刻之间,上万枝蜂炮如万箭齐发,咻咻地向人群射去,硝烟弥漫之中,只见火花响炮到处乱窜,人群惊叫走避。就是这种叫人又爱又怕的蜂炮,每年吸引了数万人涌进盐水小镇,成为南台湾着名的元宵活动。所谓“南蜂炮、北天灯”,台北县的平溪、十分一带,有元宵节放天灯的习俗。天灯又称孔明灯,据是诸葛亮发明来作事信用的。另一说则以为天灯的外型和画像中孔明的帽子很相似,因而得名。天灯是运用热气上升的原理使整个灯飘上天去。平溪、十分虽煞地处偏远山区,但是放天灯的习俗经过传播界的报导后,近年来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参观。台湾的许多寺庙,也在元宵节举行“乞龟”的活动,以作为庆祝。所谓“乞龟”,就是由庙方准备由糯米或面粉制成乌龟摆在庙前。元宵节当天可由信徒掷筊乞回,让家人“吃平安”。乞得面龟的人家,明年元宵必须还给庙方一个更大的面龟。于是面龟每年愈作愈大,甚至有重达数百台斤的。至于前年乞龟后,到今年尚未还愿的,庙方都会将他们的姓名公布在墙上,俗话说『龟爬上壁』。当事人往往会成为众人戏谑的对象。相对于“乞龟”,客家人的聚落则有在元宵节“赛新丁粄(粿)”的风俗。台中县的东势地区就盛行这项旧俗。每年元宵节,以庙宇的角头单位,角头内新添丁的人家都制作相当数量的新丁粄分赠每户人家。另外再做一个巨大的粄放在庙前的广场。苗栗地区的客家人不吃元宵,而是做菜包吃,菜包因形似竹制猪笼,因此又称“猪笼粄”。制作方法是以糯米制粄皮,里面包上萝卜丝、葱、香菇、虾米、绞肉等馅料。包好后在表面捏出一条棱线,蒸熟即可。元宵节的晚上,儿童还会成群结队,提着灯笼,带着一盘猪笼粄到附近的伯公庙去“ㄌㄧㄡ阉鸡”。到了伯公庙,便摆上供品,上香祝祷:“伯公伯婆,今,大正月半暗晡,大家来烧金,用猪笼粄敬您。要捉大阉鸡大猪回去饲。猪公阉鸡大大只,过年就来敬奉伯公伯婆”。待烧完金纸后,便爬上伯公树,折下一大把树枝,即是所谓“阉鸡”。再到伯公庙附近犁好的田,找块连着稻草梗的大土块充当“大猪”。每户人家各自抓着“阉鸡”、“大猪”,成群结队沿原路回去。一路上抓“阉鸡”的便学鸡“咯、咯、咯”的叫,抓大猪的人就叫“ㄡˇㄨㄟㄧ,ㄡˇㄨㄟㄧ”,其他的人也都会跟着叫,就这样轮流叫唤到家,再将土块放在猪舍,树枝放在鸡舍,就算完成。这叫“ㄌㄧㄡ阉鸡”、“ㄌㄧㄡ大猪”。另外,客家村也盛行上元节“掷炮城”的活动。炮城是在广场上竖起一根高度可自由调整的竹竿,上端置一方形桶,四周钻孔,内置一小串连炮。参加射城的人,将点燃的爆竹丢向炮城,如果桶内的连炮被引燃了,就算是胜利,可向主办单位领取奖品。民国八十年,交通部观光局为配合建国八○年,特别委托各县市政府策画各式各样的民族活动,总计多达上千项。其中较具规模的有中正纪念堂的台北灯会、桃园龙潭乡的客家民俗文化大展,彰化鹿港的民艺华会及古迹之旅,嘉义朴朴子配天宫的灯花会、盐水蜂炮、台南土城圣母庙的抢春牛等活动。许多民俗技艺、阵头表演、子弟乐团也纷纷出笼,一展长才。可以说是古代“百戏竞陈”盛况的再现。
(河北省)永平府元宵节,有病的妇女群聚窑下,称“陶灸”。儿女交错度桥,称“度百厄”。也有人以纸裁剪为九条纸绳,信手打结以卜休咎,称“结羊肠”。又以十二个面盏贮油放入锅中蒸熟,以面盏积水之多寡来预卜该月的晴雨。静海县上元节以大馒头为节食。庆云县元宵节男子请五祖教拳棒,女子请紫姑卜休咎。
(山东省) 淄川县元宵节临水人家多放河灯。宁阳县元宵送灯至祖坟。博兴农村的元宵节有照灯的习俗。男孩子提着灯,绕枣树六圈,口念“嘟佬嘟佬,开花结枣”六遍,就能使枣树丰收。莒县男女老少于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称之“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永保青春年少。
(河南省)襄城县元宵吃馄饨汤,称之“团圆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儿回家过节,郲县元宵庆灯时,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龟。本地有河桥的,相率过桥。若无桥,则以木板搭数丈高之“天桥”,称为“走百病”。
(陕西省)凤翔县于元宵节宴请女儿、女婿,称之“吃十五”。并送灯、送油,称之“添油”。〔江苏省〕武进县上元日绑缚芦苇成丈许之火炬,插于田间,称“照田财”,用来预卜早潦。火色白者为水,红者为旱。宜兴上元日,儿童戴鬼面具,屈脚振肩而跳,称之“跳鬼”。
(浙江省)杭州民间传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多斋素诵经,匍匐至吴山礼拜。海宁县元宵节以精致的菊花灯为最出名。上虞县少于元宵节晚上到戡恃月台上较量武艺。建德县人家有新娶媳妇的,于元宵节设酒祭床。
(江西省)新建县民于元宵扫墓插竹为灯。万安县城各乡均于元宵节祀上元神舟。
(湖北省)云梦县(今之江汉)老农夫于元宵夜持火炬偏照田圃,叫“照绝地蚕”。儿童则以田鼓迎神,以卜岁事。武昌的“弄龙”要一连三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跟随龙灯到邻村赴宴,称为“龙换酒”。
(湖南省)常德上元各家以椒为汤,加入韭菜儆果诸物款待客人,称为“时汤”。新田县游完龙灯后,将龙灯付之一炬,称为“送灾”。
(四川省)四川元宵有“四偷”的习俗:“一偷汤圆二偷青,三偷檐灯四偷红。”除了偷青是为了强身外,其余皆为求子的习俗。开县有“对骂”的习俗。元宵节时人们搬板凳到户外去,将平日之怨气,尽皆骂出,被骂之人不得回骂。
(福建省)泉州花灯别具特色,有香灯、纸折莲花灯、丝料宫灯、八结灯等等。邵武县元宵夜境内庙宇绕境迎香,称为“净街”。福建南部有元宵节两村儿童互掷石为戏的习俗。据说若不掷石,那个村子必定发生瘟疫。
(广东省)新安县民有于去年生男者,皆于元宵夜庆灯。南雄闹花灯时,父母取龙灯上之龙须线给小儿系带,据说可保儿童无疾病。又取龙灯内残存的蜡烛照床下,据说可以产贵子。文昌县民元宵夜偷青时,偷中的以挨骂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则以不挨骂为吉兆。
(云南省)云龙县于元宵节前迎三崇神,沿街立棚祭祀。弥勒州元宵后一日燃香于桥,投石水中,再取水洗眼,据说可以去疾病。
(台湾省)前清时的台湾元宵,可由高拱干的《台湾府志》(一六九六)得到一个粗略的印象:元夕,初十放灯,逾十五夜乃止,门外各悬花灯。别有闲身行乐善歌曲者数辈为伍,制灯如飞盖状,一人持之前导遨游,丝竹以次杂奏;谓之“闹伞”。更有装束昭君、婆姐、龙马之属,向人家有吉祥事作歌庆之歌,悉里语俚词,非故乐曲;主人多厚为赏赐。神祠,俱延僧道设醮祈安;醮毕,迎神。迎毕,置酒庙中,社众集饮;谓之“食供”。大抵数日之间,烟花火树之属,在在映带。又有一种豪门,挟鼠炮以角胜负,延烧衣履,人亦顾而乐之。这段记载,大抵和中原节日习俗相彷佛。但到了胡建伟修《澎湖纪略》时(一七五九),已可看出台湾的地方特色逐渐形成:各庙中张灯,男女出游,谓之看灯。庙中扎有花卉人物,男妇有求嗣者,在神前祈杯,求得花一枝或“亚公仔”一个,回家供奉,如困添丁,到明年元宵时,另做新鲜花卉、人物以酬谢焉。是夜男女出游,以窃得物件为吉兆。未字之女,必偷他人的葱菜。谚云:偷葱,嫁好公;偷得菜,嫁好婿。未配之男,窃取他家墙头老古石。谚云:偷老古,得好妇。又妇人窃得别人喂猪盆,被人咒骂,则为生男之兆,周年吉庆云。元宵夜的偷俗,在铃木清一郎的《台湾旧惯冠婚葬祭年中行事》(一九三四)中都还有相同的习俗。只不过据铃木的记载,所偷拔的菜不拿回家,必须放置原处。欲求子的妇女则偷拔人家的竹篱以为吉兆,因“竹篱”谐音台语的“得儿”。另一种元宵乞子的习俗则是“贯灯脚”,据说欲求子的妇女从灯下穿过就可望生男孩。正月十五还有“听香”的风俗。听香的方法是先在神前烧香掷筊。请示过出行的方向后,于途中窃听他人谈话,再根据所听的容,向神前掷筊占卜今年的吉凶。祭玄坛爷也是台湾元宵特有的风俗。玄坛爷也称玄坛元帅、寒单爷。传说即商朝的武官赵公明,因善于理财而致富,民间奉为武财神。祭祀玄坛爷的神像绑在竹竿上,由四名赤膞的大汉扛着前进。据说玄坛爷怕冷,所以民众便掷鞭炮为他驱寒。一般相信,鞭炮炸得愈旺,当年的财运也愈旺。所以神轿所之处,往往成为鞭炮射击的对象,抬轿的乩童也被炸得皮开肉绽。类似“炸玄坛爷”而规模更盛大的,则是名闻中外盐水蜂炮。据说在光绪初年,盐水一带瘟疫肆虐,居民便请关圣帝君出巡遶境;以驱逐邪疫,为了助关公的气势,沿途便大放炮竹烟火,没想到瘟疫果然就此此绝迹。从此每年关公出巡时,当地人都竞放鞭炮以答谢神恩。如果有人要向关公还愿,还会准备巨大的炮城,上面插满了数万枝的蜂炮。等神轿一走到面前就马上点燃,顷刻之间,上万枝蜂炮如万箭齐发,咻咻地向人群射去,硝烟弥漫之中,只见火花响炮到处乱窜,人群惊叫走避。就是这种叫人又爱又怕的蜂炮,每年吸引了数万人涌进盐水小镇,成为南台湾着名的元宵活动。所谓“南蜂炮、北天灯”,台北县的平溪、十分一带,有元宵节放天灯的习俗。天灯又称孔明灯,据是诸葛亮发明来作事信用的。另一说则以为天灯的外型和画像中孔明的帽子很相似,因而得名。天灯是运用热气上升的原理使整个灯飘上天去。平溪、十分虽煞地处偏远山区,但是放天灯的习俗经过传播界的报导后,近年来也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往参观。台湾的许多寺庙,也在元宵节举行“乞龟”的活动,以作为庆祝。所谓“乞龟”,就是由庙方准备由糯米或面粉制成乌龟摆在庙前。元宵节当天可由信徒掷筊乞回,让家人“吃平安”。乞得面龟的人家,明年元宵必须还给庙方一个更大的面龟。于是面龟每年愈作愈大,甚至有重达数百台斤的。至于前年乞龟后,到今年尚未还愿的,庙方都会将他们的姓名公布在墙上,俗话说『龟爬上壁』。当事人往往会成为众人戏谑的对象。相对于“乞龟”,客家人的聚落则有在元宵节“赛新丁粄(粿)”的风俗。台中县的东势地区就盛行这项旧俗。每年元宵节,以庙宇的角头单位,角头内新添丁的人家都制作相当数量的新丁粄分赠每户人家。另外再做一个巨大的粄放在庙前的广场。苗栗地区的客家人不吃元宵,而是做菜包吃,菜包因形似竹制猪笼,因此又称“猪笼粄”。制作方法是以糯米制粄皮,里面包上萝卜丝、葱、香菇、虾米、绞肉等馅料。包好后在表面捏出一条棱线,蒸熟即可。元宵节的晚上,儿童还会成群结队,提着灯笼,带着一盘猪笼粄到附近的伯公庙去“ㄌㄧㄡ阉鸡”。到了伯公庙,便摆上供品,上香祝祷:“伯公伯婆,今,大正月半暗晡,大家来烧金,用猪笼粄敬您。要捉大阉鸡大猪回去饲。猪公阉鸡大大只,过年就来敬奉伯公伯婆”。待烧完金纸后,便爬上伯公树,折下一大把树枝,即是所谓“阉鸡”。再到伯公庙附近犁好的田,找块连着稻草梗的大土块充当“大猪”。每户人家各自抓着“阉鸡”、“大猪”,成群结队沿原路回去。一路上抓“阉鸡”的便学鸡“咯、咯、咯”的叫,抓大猪的人就叫“ㄡˇㄨㄟㄧ,ㄡˇㄨㄟㄧ”,其他的人也都会跟着叫,就这样轮流叫唤到家,再将土块放在猪舍,树枝放在鸡舍,就算完成。这叫“ㄌㄧㄡ阉鸡”、“ㄌㄧㄡ大猪”。另外,客家村也盛行上元节“掷炮城”的活动。炮城是在广场上竖起一根高度可自由调整的竹竿,上端置一方形桶,四周钻孔,内置一小串连炮。参加射城的人,将点燃的爆竹丢向炮城,如果桶内的连炮被引燃了,就算是胜利,可向主办单位领取奖品。民国八十年,交通部观光局为配合建国八○年,特别委托各县市政府策画各式各样的民族活动,总计多达上千项。其中较具规模的有中正纪念堂的台北灯会、桃园龙潭乡的客家民俗文化大展,彰化鹿港的民艺华会及古迹之旅,嘉义朴朴子配天宫的灯花会、盐水蜂炮、台南土城圣母庙的抢春牛等活动。许多民俗技艺、阵头表演、子弟乐团也纷纷出笼,一展长才。可以说是古代“百戏竞陈”盛况的再现。
展开全部
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观 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这里列举二三。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观 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这里列举二三。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四川元宵有“四偷”的习俗:“一偷汤圆二偷青,三偷檐灯四偷红。”除了偷青是为了强身外,其余皆为求子的习俗。开县有“对骂”的习俗。元宵节时人们搬板凳到户外去,将平日之怨气,尽皆骂出,被骂之人不得回骂。
泉州花灯别具特色,有香灯、纸折莲花灯、丝料宫灯、八结灯等等。邵武县元宵夜境内庙宇绕境迎香,称为“净街”。福建南部有元宵节两村儿童互掷石为戏的习俗。据说若不掷石,那个村子必定发生瘟疫。
新安县民有于去年生男者,皆于元宵夜庆灯。南雄闹花灯时,父母取龙灯上之龙须线给小儿系带,据说可保儿童无疾病。又取龙灯内残存的蜡烛照床下,据说可以产贵子。文昌县民元宵夜偷青时,偷中的以挨骂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则以不挨骂为吉兆。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