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静态描写
3个回答
展开全部
1、简答: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这句是静态。
2、原诗: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3、译文:
译文
寂静的山谷中,只有木樨花在无声的飘落,宁静的夜色中春山一片空寂。
月亮升起月光照耀大地时惊动了山中栖鸟,在春天的溪涧里不时地鸣叫。
4、赏析: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便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花开花落,都属于天籁之音,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杂念的挚着迷恋,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空”的境界。当时的背景是“深夜”,诗人显然无法看到桂花飘落的景致,但因为“夜静”,更因为观风景的人“心静”,所以他还是感受到了盛开的桂花从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过程。而我们也似乎进入了“香林花雨”的胜景。此处的“春山”还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是“春山”,可以想见白天的喧闹的画面:春和日丽、鸟语花香、欢声笑语。而此时,夜深人静,游人离去,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山林也空闲了下来,其实“空”的还有诗人作为禅者的心境。唯其心境洒脱,才能捕捉到到别人无法感受的情景。
末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是以动写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这句是静态。
2、原诗: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3、译文:
译文
寂静的山谷中,只有木樨花在无声的飘落,宁静的夜色中春山一片空寂。
月亮升起月光照耀大地时惊动了山中栖鸟,在春天的溪涧里不时地鸣叫。
4、赏析: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便以声写景,巧妙地采用了通感的手法,将“花落”这一动态情景与“人闲”结合起来。花开花落,都属于天籁之音,唯有心真正闲下来,放下对世俗杂念的挚着迷恋,才能将个人的精神提升到一个“空”的境界。当时的背景是“深夜”,诗人显然无法看到桂花飘落的景致,但因为“夜静”,更因为观风景的人“心静”,所以他还是感受到了盛开的桂花从枝头脱落、飘下、着地的过程。而我们也似乎进入了“香林花雨”的胜景。此处的“春山”还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白,因是“春山”,可以想见白天的喧闹的画面:春和日丽、鸟语花香、欢声笑语。而此时,夜深人静,游人离去,白天的喧闹消失殆尽,山林也空闲了下来,其实“空”的还有诗人作为禅者的心境。唯其心境洒脱,才能捕捉到到别人无法感受的情景。
末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便是以动写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2.词句解析。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
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评论 | 11 6
2010-03-22 19:45 386461618 | 四级
词句解析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
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全部
白文正192014-06-26930
《舟过安仁》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诗中,前两句话描写的是作者的所见,后两句描写的是作者的所悟。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2.词句解析。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
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评论 | 11 6
2010-03-22 19:45 386461618 | 四级
词句解析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
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可能是诗人闲来一瞥发现的情景,当然,两个小孩很快引起了他的注意,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虽坐在船上,却没有划船,竹篙收起来了,船桨也停在那里,这不是很奇怪吗?由此可见,此时作者的心情是闲适的,也是比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两个孩童的所作所为。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
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
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全部
白文正192014-06-26930
《舟过安仁》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作品。诗中,前两句话描写的是作者的所见,后两句描写的是作者的所悟。
一叶渔船两小童,
收篙停棹坐船中。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