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疑——设疑——解疑——悟理”的文章结构。文章以“仅及膝盖的树苗”与“树形优美”“高大笔直”的桃花心木作对比,表明“有点难以相信自己的眼睛”的态度,“疑”始生。
接着通过种树人一个又一个的反常举动,让“疑”具体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枯萎吧?”可谓是一疑未平,一疑又起,疑窦在心不吐不快,自然“忍不住问他(种树人)”。
种树人的一番话既解释了他反常行为背后的思考和规律,也让”我“的心结得以释怀。最后,由种树想到了育人,实现了从事到理的乾坤大扭转。
《桃花心木》的重点不是介绍桃花心木,而是育人的道理,但文章却只用了几十个字揭示道理,绝大部分的篇幅用来写种树人如何种树。
常言道“事不过三”,就算再好的劝告、再深刻的道理、再有意义的话,如果反反复复地平白直叙地说,任何人都会觉得厌烦。但是,文章所讲的这个道理,并没有使人觉得厌烦。
议论式、概括性的话语,分明告诉读者,上文讲种树人如何种桃花心木,原来只是在做铺垫,是为了这里的道理揭示服务的。
这样由事而理,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丝毫没有突兀之感而段首的“种树人的一番话,使我非常感动”一句,则实现了从种树到说理的“华丽转身”。为了证明这个道理是正确的,文章最后又从哲理的议论回到桃花心木本身,说它长得高,说它再也不会枯萎了,让文章锦上添花,意味无穷。
扩展资料:
《桃花心木》是当代散文家林清玄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从描写桃花心木的形状写起,写到桃花心木树苗和种树人,再写作者观察种树人种树的现象,最后写作者与种树人的谈论。一个“奇怪”引出种树之道,一个“不确定”引发育人之理。这两个词是此文的文脉所在。
引出了“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的道理,点明了文章的主旨。全文语言亲切自然,文笔恬淡清新,娓娓道来,由事入理,融理于事,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意味无穷。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桃花心木
其实人和树木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经常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困难。懦弱的人只会退缩,向困难低头;意志坚强的人不会被困难吓倒,而是向困难招手,向困难挑战!身残志坚的张海迪阿姨虽然双腿瘫痪了,坐着轮椅,不能“行走”,但她依然顽强奋斗,热爱生活,坚持不懈地写作,写出了一篇又一篇优秀的文章。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当读到这里时,我眼前浮现出一位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游历了整个欧洲的情景。她是个做事有计划、果断、胆大而心细的女孩。我从心底钦佩她,要向她学习独立自主的精神。从她身上我明白到了:了解社会,必须亲身去体验,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世界的精彩。
读完课文,掩卷沉思:我们虽然生活在和平的环境里,但今天的社会是充满竞争的社会,因此拥有独立自主的精神对我们来说是多么重要!
词语注释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其中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枯萎:干枯,萎缩。
基业:事业发展的基础。
汲水:吸水。
勃勃生机:精神旺盛的样子。
无缘无故:没有任何原因,缘故。
水源:水流起头的地方。
语重心长:言辞诚恳,情意深长。
依赖:依*别的人或事物而不能自主或自给。
优雅:优美,不俗气。
句段赏析
1、如果我每天都来浇水,每天定时浇一定的量,树苗养成依赖的心,根就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下去,一旦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这两句是讲种植桃花心木的诀窍。每天定时定量给树苗浇水,对树苗有害无益,它不能独立地生长,老依*人,它的根也不能扎入土层深处。即使存活了,遇到了大风大雨,也会一吹就倒。“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树苗当作人来写,写得生动形象。
2、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人和树木一样,也应学会独立自主的生活,只有不依*别人,经得起生活中的任何考验,才会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成为适应社会的人。
3、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种树人不用来了,因为这些树的根扎得很深,能不断地从土壤中吸取水份,不用别人的浇灌,经得起干旱、风暴,茁壮地生长起来。
4、种树不是种菜或种稻子,种树是百年基业,不像青菜几个星期就可以收成。
这句话是说种树和种菜或种稻子不一样,种菜或种稻子时间很短就可以收成,而种树则需要很多年才能长成参天大树,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收成。
近、反义词:
近义词:偶尔——偶然;基业——基础;汲水——吸水;依赖——依*;特别——特殊;模仿——仿照;优雅——优美;枯萎——干枯。
反义词:相信——怀疑;高大——矮小;巨大——渺小;特别——一般;枯萎——旺盛;依赖——独立;从从容容——慌慌张张。
中心思想:
本文通过种树人种树的方法,以及和“我”的交谈,使“我”明白了其中一些道理,说明人要具有独立自主的心,必须经得起生活的考验。
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三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介绍桃花心木这种树木。
第二段(第3至14自然段):“我”从种树人那里得知做人的道理。
第三段(第15.16自然段):桃花心木茁壮成长。
写作特点:
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借物喻人,寓意深刻。
2、哲理通俗易懂,具有教育意义。
课后题解:
1、略。
2、稳定的生活会使人养成依赖的心,相反,不确定的生活,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养成独立自主的心。
3、因为桃花心木独立了,它自己从地下汲水生长。“我”悟出了只有独立自主,独立学习、独立生活,才能更好地生存。
采纳啊!!
作者在开篇不枝不蔓,直接点题,种的是“桃花心木”。然后介绍了桃花心木的突出特点:“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读至此,我们不禁会问:桃花心木树苗是什么样的?这么“优美”、“高大”的树又是怎么长成的呢?
接着,作者便写了一个“高大”的人种树的情景。相对于他的高大,那些小桃花心木的树苗太不起眼了,以致于这一大一小,让人看了觉得好笑,“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不同的是,这是旱地,不是水田。”
种下树苗就该时时来照看吧,可这个种树人有些怪,“他总是隔几天才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天数并没有规则,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这是为什么呢?作者并没急于告诉我们,而是写他第二个可怪之处:“种木苗的人偶尔会来家里喝茶,他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他居然有空喝茶,也不去照管树苗。这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懒汉吧?我们读的时候会这样猜测。更为令人惊奇的是,他似乎能未卜先知,“桃花心木有时就莫名其妙地枯萎了,所以,他来的时候总会带几株树苗来补种。”读到此,我们也会发出作者那样的疑问,“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应该不会这么容易就枯萎吧?”作者就这样逐层设疑,留有悬念。这就使种树人的举动时时牵着读者的心。这正是作者写法的高明之处,这样才令读者读得兴味盎然。如果一下子就告诉你结果,一眼就看到底,那文章也就没什么意思了,这就叫“曲径通幽处”。最美的风景往往在山的幽深处,需要探,需要寻,才更有趣。
文章的另一个巧妙之处,是作者由种树想到育人,“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我们会养成独立自主的心,不会依赖;在不确定中,我们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觉知;在不确定中,我们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这“不确定”,照应上文,种树人管理树苗的不定时。由事而理,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丝毫没有突兀之感。
作者在结尾说道,桃花心木已经长到屋顶高了,“优雅面自在,宣告着自主的生命。”既呼应开头的“高大”“优美”,又点明这些树已学会如何生存,它们不依赖,不脆弱,已能独立自主,努力成材。
对句子的理解
1、奇怪的是,他来得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
这句话写种树人的奇怪做法。有两点奇怪:一是来的时间不确定,隔三差五,或十几天来一次;二是浇水的量也不确定,时多时少。这句话为后文作者探明原因作了铺垫。
2、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理解这句话首先要弄清楚“不确定”的意思,可先让学生结合课文前面种树人给树浇水没有规律来理解,明白这里的“不确定”是指生活中不可预料的一些坎坷、曲折、磨难。只有经得起生活中风风雨雨的考验,才能成为坚强的人、有作为的人。
3、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因为种树人来的目的就是让树木适应环境,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经得起风吹雨打的锻炼,学会自己在土地里找水源,深深扎根,茁壮生长。如种树人所愿,现在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说明他种树成功了。
对词语的理解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其中的道理。文中指桃花心木的枯萎使人不明白原因。
从从容容:非常镇定,不慌不忙的样子。文中用来形容种树人对树苗的生长了解非常清楚,对树苗的枯萎一点儿也不惊讶和慌张。
语重心长:言辞诚恳,情意深长。文中用来形容种树人的说话,表现出对人的真诚恳切和情意深长。
参考资料: http://hi.baidu.com/%BB%C3%B1%F9%E8%B4%E8%B4/blog/item/7428e1b023e9625e08230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