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麻醉醒来以后,整个人会变傻变笨吗?
一名从事临床麻醉工作30余年的麻醉科医生,在亲身经历一次全麻手术后,写下了自己的感悟…
肾结石越来越严重,只得进行手术。以往都是病人躺在床上,我进行麻醉,没想到如今我也成了躺在手术台上被麻醉的那个。
一开始我以为自己不会紧张,还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冷静、准确地向管床医生传达了病情。可是在术前的前一晚,我失眠了,直到凌晨4点也没能睡着。
第二天一早,我就换上手术服,前往昔日的“战场”手术室,从医三十年麻人无数,第一次被人麻,说不紧张是假的。
给我麻醉的都是我的同事和学生,我躺在手术台上看着他们,感到有些怪异。同事进来后,麻醉就开始了,我很快就失去了意识,下一次醒来,已经躺在病房。
睁开眼睛后,我一下子就清醒了,只是说话还有点不利索,像“大舌头”。午后,自我感觉思路清晰,口齿伶俐,没有任何全身麻醉后的头昏、嗜睡等症状,也没有任何呕吐恶心的感觉。
但在麻药彻底过去后,体内支架放置的输尿管开始传来一阵阵的剧痛,最后实在疼得受不了,使用了镇痛泵才好些。
这次的“被麻”,让我深刻体会到病人躺在手术台上等待麻醉时的心情,是那么不安、紧张,对接下来手术的恐惧。所以,麻醉医师作为一场手术的先锋,还是要尽量给病患一个好的体验。
大大小小的手术,小到拔智齿,大到心脏移植,都少不了一个环节——麻醉。那么,我们对麻醉是不是真的了解呢?
麻醉一般分三个步骤:诱导期、维持期和恢复期。
诱导期,也就是我们能看见的麻药进入体内的阶段,目的是使病人从清醒状态转变为麻醉状态。这一阶段仅仅会维持几分钟。我们的意识会从清醒到消失,呼吸频率降低,痛觉逐渐消失,血压和心率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麻醉过程中患者的身体和各个脏器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所以需要严密监测。
维持期,诱导期的麻醉只能维持较短时间,所以诱导期后就要开始进入麻醉的维持期,在手术过程中不断地追加麻醉药物以维持手术所需的麻醉深度。麻醉医师会在手术的全过程,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相应的手术步骤不断调整用药,并用多种辅助药物来调控患者的心率和血压等,配合手术的顺利进行。
恢复期,也就是当手术即将结束时,麻醉医师会减少麻药的用量,使用辅助药物来调整患者的生命体征,使心率、血压和呼吸都逐渐恢复正常。不过在这时患者的意识还不能恢复,一般要等到回到病房中才会慢慢清醒。
麻醉手术真的会让人变笨、变傻吗?不少人担心麻醉会损害大脑功能,造成智力下降。脑细胞的活动需要充足的氧气,如果有呼吸障碍就会造成脑细胞缺氧,如果停氧5分钟,则会大大影响大脑功能。对此,西南医院手术麻醉科主任鲁开智教授表示,在手术中,麻醉医师都会紧密监测患者的各项指标,精准调节麻醉深度,不会使患者的大脑缺氧。所以,正规的、操作得当的手术是不会影响智力的。
有些人在麻醉手术后会出现焦虑、精神错乱、人格的改变以及记忆受损,这种表现叫做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而不是变笨了,一般出现在高龄、且本身有心血管疾病基础的病人身上。
因此,网络上“全麻=死过一回”的说法完全是夸张了。
延伸:为什么麻醉医生比儿科医生还缺?我们都知道儿科医生稀缺,但事实上,麻醉医生比儿科医生更稀缺。
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医师分会的一项大规模调查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有麻醉医生75233人,每万人仅拥有麻醉医生0.5人,麻醉队伍人员严重不足。
造成如此局面的原因是,麻醉医生的入学分数一般没有临床医学高,所以许多医学生都不愿意报考,觉得“含金量”低。再者是麻醉医生不仅要掌握麻醉知识,为了日后能应对各种各样的手术,还要有横跨其他所有科室的知识,所以麻醉医生应该是“最博学的医生”,学习难度很大。
由于现代医学治疗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治疗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麻醉医生的需求只会有增无减。
相信许多人一生中都会接触过麻醉,但人们对麻醉的了解并不多。甚至有人误以为麻醉会使人变笨,其实并非如此。正规医院的麻醉医生都有着专业的操作,不会损害到患者正常的脏器,因此,我们要对麻醉有一个正确的认知,不能因为逃避麻醉就拒绝接受手术。
麻醉的概念来源已久,“神农尝百草”“麻沸散”等传说皆与麻醉密不可分。
在大众眼里,麻醉大概是为了让病人在做手术时感觉不痛。然而现代医学中的麻醉并不只是“不痛”的代名词,也并非手术的附属品,它涵盖了临床麻醉、重症监护、急救复苏等领域,包含着“安全、无痛、舒适”等几方面概念,麻醉科的建设是一家医院综合实力的体现之一。
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对健康水平的要求提高,舒适化医疗的概念应运而生,这是一种较为先进的医疗理念和医疗发展模式,它通过追求医疗的舒适化、人性化,使患者在整个就医过程中达到心理和生理上的愉悦感、无痛苦和无恐惧感。
患者心理上的愉悦和无痛苦、无恐惧源于医护人员的良好态度和就医环境,生理上的愉悦和无痛苦、无恐惧则完全依赖于麻醉专业所提供的无痛化服务。
麻醉不会让人变蠢
舒适化医疗的推行,让麻醉医生不仅仅只负责手术室内麻醉,还需承担起无痛胃肠镜、无痛人流、分娩镇痛等多项手术室外麻醉的任务,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让患者体验舒适有尊严的诊疗过程。
无痛胃肠镜已普及多年,是指在麻醉医生监测下推注全麻药物,让患者在短暂的“断片”状态下接受胃肠镜检查和治疗。全麻状态下不良信息被阻断,从而实现无痛。
但是,有的人并不理解舒适化医疗,认为小检查没必要麻醉,麻醉对身体不好,会令人变蠢。清醒下接受胃肠镜检查,将要忍受胃镜刺激咽部的恶心反胃,以及肠镜在肠腔内移动拐弯时的牵拉痛。多数人是能忍耐并完成检查的,但也有不少人因反应剧烈而导致检查终止,内镜医生会要求改全麻重做一次。无奈接受全麻,一觉醒来发现检查已经做完了,原来无痛是如此舒服的啊!
麻醉医生规范使用下的全麻药物并不损伤中枢神经,代谢快且完全。除肥胖、高龄、患有严重系统疾病的患者有一定风险外,绝大多数人无需担心麻醉的安全性。所以说全麻让你变蠢变傻?对不起,臣妾做不到!
让患者减少痛苦
静脉全麻下进行的还有无痛人流。无痛人流可消除患者的紧张和恐惧,减少体动,降低子宫穿孔、漏吸等发生率。无痛一时爽,但不能一直无痛一时爽,多次人工流产对身体是有害的。无生育要求者,请务必做好避孕措施,假如意外怀孕,必须考虑清楚是否终止妊娠,全麻药物一旦注入体内,将会透过胎盘屏障,有胎儿致畸风险。
不打针不吃药,对付哭闹的熊孩子有妙招。国内一些妇儿中心已成熟开展小儿检查镇静技术,只需将镇静药滴进小儿鼻腔内,哭闹的孩子随即安静入睡,顺利完成MRI、CT等各项检查,省心省力。切记,该技术必须由专业的麻醉医生实施且有专门的医护人员监护,家长勿在家中模仿。
伴随着二孩政策的落地,国民对生育的需求与日俱增,生殖中心成为了许多大型综合医院的重要配置,无痛取卵即伴随开展。除此之外,与生育最息息相关的当数分娩镇痛。
“分娩痛”被称作女人一生中最痛,没有之一。为了逃避分娩痛,一些孕妇早早地要求足月就剖。就算躲过了分娩痛,但剖宫产也留下诸如腹部和子宫永久疤痕,三年内不得怀孕,疤痕妊娠等问题。如果选择继续阴道分娩,就要鼓足勇气迎接一场鏖战,独自承受十二级疼痛。漫长的等待,源源不断的阵痛,仿佛一切苦难都只降临在自己身上。
如果此时来了一位麻醉大夫在背后打上一针镇痛,十多分钟后,阵痛明显减轻了,舒服地睡上一觉或者刷刷手机,没过多久助产士来检查发现宫口开全了,稍微用力几次,宝宝就生下来了——分娩镇痛具有提高分娩舒适度,缩短产程,减少并发症发生,降低转剖率,并且对宝宝完全无害。还有一个好消息,分娩镇痛经过一年的全国范围内推广,其费用在今年4月被纳入生育保险报销范围内,将惠及更多的产妇,让妈妈们轻松分娩,不再痛不欲生。
现代麻醉的进步,让舒适化医疗渗透到各个角落,但还有更多可探索的空间。我们可以大胆假设,只要是患者在诊疗过程中感到不适的地方,未来都能实现舒适化。
为什么手术过后人“变傻”了?
从这些手术动图可以知道,如果没有麻醉技术,那整个过程一定是无比痛苦。可一说到麻醉,很多人担心手术麻醉会影响大脑,让自己变傻,有部分人表示自己真的出现了“变傻”的情况,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麻醉是否会让人“变傻”,需要分几点来看。
1.麻醉药可以全部排出
早期因为技术不成熟,需要大剂量的麻醉药才能保证病人在手术过程中不会感到疼痛,这种方式对病人的神经系统打击比较大。但现代麻醉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各种安全先进的药物被陆续发明,全身麻醉已经相当安全。
一般情况下,95%的全身麻醉药物会经过肝脏、肾脏等器官排出体外,不会残留在体内,不会对脑部和智商有影响。头脑发昏、口齿不清等情况只是麻醉药物还没有完全被排出体外,等到药物全部被排出的时候症状就会消失,不会有长远影响。
2.局部麻醉不会让人变傻
局部麻醉,是让局麻药物作用在除大脑外的局部组织,产生麻醉效果,这种局部麻醉对大脑并没有直接的影响,只要局麻药物没有大量地进入血液循环中,就不会对患者神志产生影响。所以,患者在接受局麻的时候,不用担心会变傻。
3.全身麻醉是否让人变傻因人而异
全身麻醉一般是将麻醉药通过吸入、静脉等方式进入患者体内,抑制中枢神经系统,让患者意志消失、无痛感,是一种可逆性的功能抑制状态。患者会不会“变傻”,其实因人而异。
普通患者
目前使用的全麻药物安全性高,可控性强,一般95%的麻醉药物会经过肝肾等器官代谢出体外。而且全麻只是影响手术期间信号的传导,不会影响对已存储在大脑皮层神经细胞上的“信息块”,在全麻之后记忆是健全的,也不会变傻。
儿童
相关的动物实验显示,全麻药物对神经发育有一定的损伤,但动物实验区别于人类,目前临床研究关于全麻对幼儿的影响还有争议。
因此,3~4岁及以下的儿童正处于大脑神经发育的重要时期,手术医师应和麻醉医师、家长一起评估手术的风险和利弊,特别是手术时间可能会超过3个小时,或3岁以下儿童需要进行多次手术的情况。
目前临床上的原则是,尽量的推迟不必要、不威胁生命的手术,减少麻醉的次数和时间,不必要的麻醉药尽量避免使用。
老年人
一些老年患者在接受全麻后,记忆力、注意力和学习能力会在短期内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这种情况被称为“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多见于65岁以上患者。POCD可能是大家认为“全麻会变傻”的原因,不过一般数天后就可恢复正常,极少数老年患者的认知障碍会超过3个月,这种情况是可逆的。
随着医学的进步,手术技术也在不断的进步,曾经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手术,逐渐变成了现实,同时,也让不少人意识到了麻醉的必要性,如果没有麻醉的出现,很多手术都只能是空谈。
做一些手术的时候,需要进行麻醉,但一些人认为麻醉是不好的,会让人变笨,会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损伤。近日有一个小孩患上了先天性耳前瘘管,必须手术才能缓解病情,但做手术是需要麻醉的,孩子的妈妈担心麻醉之后,孩子的智力会下降,所以一直拖延不治疗。结果发现孩子的病情越来越严重,最后只能放下担心,让孩子做了手术。
麻醉会影响智商吗?
对于这个问题,不知道正在看文的你是怎么想的?其实很多人都对麻醉有错误的认知, 若是正规的进行麻醉,实际上是不会对智力造成影响的。一个人聪不聪明,和大脑有关,但是和麻醉无关。虽然说麻醉之后意识可能不是很清醒,但手术结束之后,麻醉药慢慢的排出体外,大脑就会变得清醒。一些人手术时,是对身体其它的一些部位进行麻醉,并不会作用于大脑,所以也是没有影响的。
麻醉并不会影响智商,所以必要的情况下,该麻醉还是要麻醉的,不能因为害怕麻醉,而耽误最佳的治疗时间。但孩子三岁以前,正处于大脑快速发育的阶段,若是进行全麻的话,可能会对大脑有一定的损伤,不是必要的情况下不建议全身麻醉。
在麻醉药的使用方面,大家也存在一些争议,一些人认为全麻好,而一些人则觉得全麻对身体伤害太大,还是半麻比较好,那么到底哪一种比较好呢?
全麻好还是半麻好?
其实全麻和半麻没有好坏之分,主要还是看患者自己适合哪一种方式。半麻就是指局部麻醉,但是自身的意识是清醒的,呼吸也是正常的,而全麻则是手术的过程,感觉不到任何的异常,整个人是没有意识的。半麻的优点在于对人体影响小,恢复快,但是手术的过程可能会让患者产生焦虑、难过、害怕等情绪。
全麻的情况下,患者是失去意识的,所以无论是过程有多么“恐怖”,患者都不会有任何的感觉。但全麻的副作用比较多,可能会给身体带来一些麻烦。究竟选择全麻还是半麻,还是要结合个人的病情来看,选择最适合的方式,才能改善病情。
有人在进行麻醉之后,发现自己的认知能力下降了,头脑似乎变笨了,便害怕自己以后都是这样了。其实这并不是麻醉的“锅”,而是术后出现了认知功能障碍。明显的表现便是很难集中注意力去做一件事情,或者是总是会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出现这样的情况,不要太焦虑,一般随着时间的流逝,症状便会消失。
并不是任何人麻醉后都会出现意识障碍,老年人出现的概率较高,尤其是身体虚弱的人,会更加容易出现这种现象。这种情况并不是长久的,这是人体应激的一种反应,等到一段时间之后,就能恢复正常。
看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了解了麻醉的特性,它是不会影响大脑的,也不会让人变笨。即使是出现了一些不适的症状,也会慢慢的消失。而全麻和半麻哪个更好?并没有准确的答案,只要适合自己,能够帮助治疗,便是最好的。正确认识麻醉,才能有利于病情。
对于这个问题,不知道正在看文的你是怎么想的?其实很多人都对麻醉有错误的认知, 若是正规的进行麻醉,实际上是不会对智力造成影响的。一个人聪不聪明,和大脑有关,但是和麻醉无关。虽然说麻醉之后意识可能不是很清醒,但手术结束之后,麻醉药慢慢地排出体外,大脑就会变得清醒。一些人手术时,是对身体其它的一些部位进行麻醉,并不会作用于大脑,所以也是没有影响的。
麻醉
麻醉并不会影响智商,所以必要的情况下,该麻醉还是要麻醉的,不能因为害怕麻醉,而耽误最佳的治疗时间。但孩子三岁以前,正处于大脑快速发育的阶段,若是进行全麻的话,可能会对大脑有一定的损伤,不是必要的情况下不建议全身麻醉。
全麻好还是半麻好?
其实全麻和半麻没有好坏之分,主要还是看患者自己适合哪一种方式。半麻就是指局部麻醉,但是自身的意识是清醒的,呼吸也是正常的,而全麻则是手术的过程,感觉不到任何的异常,整个人是没有意识的。半麻的优点在于对人体影响小,恢复快,但是手术的过程可能会让患者产生焦虑、难过、害怕等情绪。
麻醉
全麻的情况下,患者是失去意识的,所以无论是过程有多么“恐怖”,患者都不会有任何的感觉。但全麻的副作用比较多,可能会给身体带来一些麻烦。究竟选择全麻还是半麻,还是要结合个人的病情来看,选择最适合的方式,才能改善病情。
有人在进行麻醉之后,发现自己的认知能力下降了,头脑似乎变笨了,便害怕自己以后都是这样了。其实这并不是麻醉的“锅”,而是术后出现了认知功能障碍。明显的表现便是很难集中注意力去做一件事情,或者是总是会忘记刚刚发生的事情。出现这样的情况,不要太焦虑,一般随着时间的流逝,症状便会消失。
麻醉
并不是任何人麻醉后都会出现意识障碍,老年人出现的概率较高,尤其是身体虚弱的人,会更加容易出现这种现象。这种情况并不是长久的,这是人体应激的一种反应,等到一段时间之后,就能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