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发明了电脑? 5
16个回答
展开全部
发展史:世界上第一部『 电脑 』是由 美国人毛琪雷与爱克特在 1946 年发明。随着电脑科技之进步,『 电脑 』已由庞然大物演变到现在的微型电脑,也就是我们所称的个人电脑 ( Personal Computer ) 简称 PC。
第O代电脑(1939~1946) :
电脑的试作机为1944年艾肯教授所完成的哈佛大学的 ASCC-MARK-I 。在MARK-I中,使用了3,000个以上的继电器 (Relay)和多量的齿轮,MARK-I为电气机械式的电脑。MARK-I 采用的构想与今天的电系统的构想,几乎相同 。为执行计算,事先排定指令,编制程序手册,并将它转换於纸带上,成为打孔的组合,指示机械,如此使机械能依循程序 手册,实行计算。这种处理方式称为,自动逐次控制方式。
第一代电脑(1946~1958)--真空管时期 :
1946年,美国宾州大学的毛琪雷(Dr.John W.Mauchly)与爱克特(J.Presper Echert),制造了第一部以真空管为电子元件的自动电脑, 称为ENIAC(是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的缩 写,它的长度为50呎,宽30呎(占地约42坪),重30吨,共用了18800个 空管,是真空时期,也是第一代电脑的开始。ENIAC处理资料的媒体为打孔卡 片;计算机 读进卡片的形式。乃遵循人类给予计算机的指令流程去做 的,也就说系采用插线 盘方式的。 但因人类可给予机器的指令种类及数量,是有限制的,因此无法要求其处理高水准的工作。
公元1945年,范诺曼(Dr. John Von Neumann)乃将作为控制方式的程式(Program)全部记忆於计算机的内部。这种将程 式记忆於电脑,以执行计算处理的方式,称为内藏程式方式 (Stored Program Method)。公元1949年剑桥大学所完成的EDSAC,及1952年由宾州大学所完成的EDVAC等计算机都是采用此种原理。
自1952年 代就进入实用化时 代,在美国 经过试验研究阶段 后,电脑就成为商品出售,因而在民间企 业也开始使用。
第二代电脑(1958~1963)--电晶体时期 :
随电子科技的快速进步,电子元件由真空管进步电晶体(Transistor) 其大小只有真空管的二十分一,耗电量及散热量都少了很多,1954年遂有了以电晶体代替真空管的电制造成功,是第二代电脑的开始。 在记忆单元使用磁心,亦为本时代的特徵之一。
由於全面性的 使用 电晶体,以及电脑内部的回路理论的发 达等,促进了演算或记忆的高速化和安 定化。在电路单元,使用真空管和使用电晶体,其性能和安定性方面有很大的差异。真空管的寿命比较短暂,与此比较电 晶体,其性能和安定性方面有很大的差异。真空管的寿命比较短暂,与此比较电晶体的寿命几乎等於半永久的,其信赖 性也比真空管高100倍,从这些事实察知,电脑也迎接了电晶体的黄金时代。在此时代,出现了配合使用目的各种电脑,也就是制出 科学技术计算处理用,事务资料处理用,或能处理两者的通用电脑。
这时代的特色乃为编写程式系统(Programming System )的运用。由於编写程式系统的出现,那麼对於指挥电脑运转的程式(处理程序手册,程式)的编写成为更容易。 编写程式系统未被运用以前,人类以机器语言编写程式。机器语言就是电脑所能理解的语言,是一种既繁杂又难於 应付的语言。因此,人们遂以人类容易了解的语言编写一种程式,将人们所要处理的问题的程式语言转换为机器语言, 然后再将机器语言转换为人理的问题的程式语言转换为机器语言,然后再将机器语言转换为人类容易了解的语言。这 种编译转换语言的工作,交由电脑处理,就是编写程式系统。 这时期,同时也启用了一种适用於多种企业的共通业务 的应用程式(Application Program)。
至第二代的后半期,子出现了资料通信系统,这系统在第三代有更佳的发展,同时也被实际利 用於各种不同范畴。 例如火车和飞机订座位系统,暨人造卫生追踪系统等均属采用资料;通信系统的形态者。 利用资料通信系统,作即时的资料处理者,称为线上即时处理(On-line Real-time System)。
第三代电脑(1964~1971)--积体电路时期:
电晶体的时代维持了十年,1964年4月1日,电脑界的巨无霸-美国IBM 公司向全世界宣布,使积体电路(IC, Integrated Circuit)研制成功IBM 360型电脑,是第三代电脑的开始,电脑的速度又快了几百倍。
积体电路为,一个大小约1公厘(mm)四方的东西 , 其中排组了电晶体或二极 体(Diode)、电阻等电路,如将其扩大时则如照片的下 方所示者,其衵排组了约20 个电晶体,40个电 阻或电容器(Condenser)等性能的电路。由於采用积体电路,电脑的体型便显得轻巧玲珑了。但 是其更大的优点为促进电脑的高性能化,高信赖化,动作的高速化。
下面有两条不知道哪个是正确的
1.1940年,美国的华德·爱肯制造出第一部新型的电脑,命名为“马克1号”。这电脑非常庞大,操作时还会发出巨大的声音,而且每秒钟仅能处理两个附加问题,但它毕竟是最早的电脑。
2.一般来说,世界上第一部电脑,是1945年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两位教授-莫奇利和埃克特设计和研制出来的,其英文名字ENIAC(埃尼阿克),其实就是电子识字计算机。不过,在这之前,人们研究电脑已经很厂一段时间了.
第O代电脑(1939~1946) :
电脑的试作机为1944年艾肯教授所完成的哈佛大学的 ASCC-MARK-I 。在MARK-I中,使用了3,000个以上的继电器 (Relay)和多量的齿轮,MARK-I为电气机械式的电脑。MARK-I 采用的构想与今天的电系统的构想,几乎相同 。为执行计算,事先排定指令,编制程序手册,并将它转换於纸带上,成为打孔的组合,指示机械,如此使机械能依循程序 手册,实行计算。这种处理方式称为,自动逐次控制方式。
第一代电脑(1946~1958)--真空管时期 :
1946年,美国宾州大学的毛琪雷(Dr.John W.Mauchly)与爱克特(J.Presper Echert),制造了第一部以真空管为电子元件的自动电脑, 称为ENIAC(是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的缩 写,它的长度为50呎,宽30呎(占地约42坪),重30吨,共用了18800个 空管,是真空时期,也是第一代电脑的开始。ENIAC处理资料的媒体为打孔卡 片;计算机 读进卡片的形式。乃遵循人类给予计算机的指令流程去做 的,也就说系采用插线 盘方式的。 但因人类可给予机器的指令种类及数量,是有限制的,因此无法要求其处理高水准的工作。
公元1945年,范诺曼(Dr. John Von Neumann)乃将作为控制方式的程式(Program)全部记忆於计算机的内部。这种将程 式记忆於电脑,以执行计算处理的方式,称为内藏程式方式 (Stored Program Method)。公元1949年剑桥大学所完成的EDSAC,及1952年由宾州大学所完成的EDVAC等计算机都是采用此种原理。
自1952年 代就进入实用化时 代,在美国 经过试验研究阶段 后,电脑就成为商品出售,因而在民间企 业也开始使用。
第二代电脑(1958~1963)--电晶体时期 :
随电子科技的快速进步,电子元件由真空管进步电晶体(Transistor) 其大小只有真空管的二十分一,耗电量及散热量都少了很多,1954年遂有了以电晶体代替真空管的电制造成功,是第二代电脑的开始。 在记忆单元使用磁心,亦为本时代的特徵之一。
由於全面性的 使用 电晶体,以及电脑内部的回路理论的发 达等,促进了演算或记忆的高速化和安 定化。在电路单元,使用真空管和使用电晶体,其性能和安定性方面有很大的差异。真空管的寿命比较短暂,与此比较电 晶体,其性能和安定性方面有很大的差异。真空管的寿命比较短暂,与此比较电晶体的寿命几乎等於半永久的,其信赖 性也比真空管高100倍,从这些事实察知,电脑也迎接了电晶体的黄金时代。在此时代,出现了配合使用目的各种电脑,也就是制出 科学技术计算处理用,事务资料处理用,或能处理两者的通用电脑。
这时代的特色乃为编写程式系统(Programming System )的运用。由於编写程式系统的出现,那麼对於指挥电脑运转的程式(处理程序手册,程式)的编写成为更容易。 编写程式系统未被运用以前,人类以机器语言编写程式。机器语言就是电脑所能理解的语言,是一种既繁杂又难於 应付的语言。因此,人们遂以人类容易了解的语言编写一种程式,将人们所要处理的问题的程式语言转换为机器语言, 然后再将机器语言转换为人理的问题的程式语言转换为机器语言,然后再将机器语言转换为人类容易了解的语言。这 种编译转换语言的工作,交由电脑处理,就是编写程式系统。 这时期,同时也启用了一种适用於多种企业的共通业务 的应用程式(Application Program)。
至第二代的后半期,子出现了资料通信系统,这系统在第三代有更佳的发展,同时也被实际利 用於各种不同范畴。 例如火车和飞机订座位系统,暨人造卫生追踪系统等均属采用资料;通信系统的形态者。 利用资料通信系统,作即时的资料处理者,称为线上即时处理(On-line Real-time System)。
第三代电脑(1964~1971)--积体电路时期:
电晶体的时代维持了十年,1964年4月1日,电脑界的巨无霸-美国IBM 公司向全世界宣布,使积体电路(IC, Integrated Circuit)研制成功IBM 360型电脑,是第三代电脑的开始,电脑的速度又快了几百倍。
积体电路为,一个大小约1公厘(mm)四方的东西 , 其中排组了电晶体或二极 体(Diode)、电阻等电路,如将其扩大时则如照片的下 方所示者,其衵排组了约20 个电晶体,40个电 阻或电容器(Condenser)等性能的电路。由於采用积体电路,电脑的体型便显得轻巧玲珑了。但 是其更大的优点为促进电脑的高性能化,高信赖化,动作的高速化。
下面有两条不知道哪个是正确的
1.1940年,美国的华德·爱肯制造出第一部新型的电脑,命名为“马克1号”。这电脑非常庞大,操作时还会发出巨大的声音,而且每秒钟仅能处理两个附加问题,但它毕竟是最早的电脑。
2.一般来说,世界上第一部电脑,是1945年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两位教授-莫奇利和埃克特设计和研制出来的,其英文名字ENIAC(埃尼阿克),其实就是电子识字计算机。不过,在这之前,人们研究电脑已经很厂一段时间了.
展开全部
发展史:世界上第一部『 电脑 』是由 美国人毛琪雷与爱克特在 1946 年发明。随着电脑科技之进步,『 电脑 』已由庞然大物演变到现在的微型电脑,也就是我们所称的个人电脑 ( Personal Computer ) 简称 PC。
第O代电脑(1939~1946) :
电脑的试作机为1944年艾肯教授所完成的哈佛大学的 ASCC-MARK-I 。在MARK-I中,使用了3,000个以上的继电器 (Relay)和多量的齿轮,MARK-I为电气机械式的电脑。MARK-I 采用的构想与今天的电系统的构想,几乎相同 。为执行计算,事先排定指令,编制程序手册,并将它转换於纸带上,成为打孔的组合,指示机械,如此使机械能依循程序 手册,实行计算。这种处理方式称为,自动逐次控制方式。
第一代电脑(1946~1958)--真空管时期 :
1946年,美国宾州大学的毛琪雷(Dr.John W.Mauchly)与爱克特(J.Presper Echert),制造了第一部以真空管为电子元件的自动电脑, 称为ENIAC(是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的缩 写,它的长度为50呎,宽30呎(占地约42坪),重30吨,共用了18800个 空管,是真空时期,也是第一代电脑的开始。ENIAC处理资料的媒体为打孔卡 片;计算机 读进卡片的形式。乃遵循人类给予计算机的指令流程去做 的,也就说系采用插线 盘方式的。 但因人类可给予机器的指令种类及数量,是有限制的,因此无法要求其处理高水准的工作。
公元1945年,范诺曼(Dr. John Von Neumann)乃将作为控制方式的程式(Program)全部记忆於计算机的内部。这种将程 式记忆於电脑,以执行计算处理的方式,称为内藏程式方式 (Stored Program Method)。公元1949年剑桥大学所完成的EDSAC,及1952年由宾州大学所完成的EDVAC等计算机都是采用此种原理。
自1952年 代就进入实用化时 代,在美国 经过试验研究阶段 后,电脑就成为商品出售,因而在民间企 业也开始使用。
第二代电脑(1958~1963)--电晶体时期 :
随电子科技的快速进步,电子元件由真空管进步电晶体(Transistor) 其大小只有真空管的二十分一,耗电量及散热量都少了很多,1954年遂有了以电晶体代替真空管的电制造成功,是第二代电脑的开始。 在记忆单元使用磁心,亦为本时代的特徵之一。
由於全面性的 使用 电晶体,以及电脑内部的回路理论的发 达等,促进了演算或记忆的高速化和安 定化。在电路单元,使用真空管和使用电晶体,其性能和安定性方面有很大的差异。真空管的寿命比较短暂,与此比较电 晶体,其性能和安定性方面有很大的差异。真空管的寿命比较短暂,与此比较电晶体的寿命几乎等於半永久的,其信赖 性也比真空管高100倍,从这些事实察知,电脑也迎接了电晶体的黄金时代。在此时代,出现了配合使用目的各种电脑,也就是制出 科学技术计算处理用,事务资料处理用,或能处理两者的通用电脑。
这时代的特色乃为编写程式系统(Programming System )的运用。由於编写程式系统的出现,那麼对於指挥电脑运转的程式(处理程序手册,程式)的编写成为更容易。 编写程式系统未被运用以前,人类以机器语言编写程式。机器语言就是电脑所能理解的语言,是一种既繁杂又难於 应付的语言。因此,人们遂以人类容易了解的语言编写一种程式,将人们所要处理的问题的程式语言转换为机器语言, 然后再将机器语言转换为人理的问题的程式语言转换为机器语言,然后再将机器语言转换为人类容易了解的语言。这 种编译转换语言的工作,交由电脑处理,就是编写程式系统。 这时期,同时也启用了一种适用於多种企业的共通业务 的应用程式(Application Program)。
至第二代的后半期,子出现了资料通信系统,这系统在第三代有更佳的发展,同时也被实际利 用於各种不同范畴。 例如火车和飞机订座位系统,暨人造卫生追踪系统等均属采用资料;通信系统的形态者。 利用资料通信系统,作即时的资料处理者,称为线上即时处理(On-line Real-time System)。
第三代电脑(1964~1971)--积体电路时期:
电晶体的时代维持了十年,1964年4月1日,电脑界的巨无霸-美国IBM 公司向全世界宣布,使积体电路(IC, Integrated Circuit)研制成功IBM 360型电脑,是第三代电脑的开始,电脑的速度又快了几百倍。
积体电路为,一个大小约1公厘(mm)四方的东西 , 其中排组了电晶体或二极 体(Diode)、电阻等电路,如将其扩大时则如照片的下 方所示者,其衵排组了约20 个电晶体,40个电 阻或电容器(Condenser)等性能的电路。由於采用积体电路,电脑的体型便显得轻巧玲珑了。但 是其更大的优点为促进电脑的高性能化,高信赖化,动作的高速化。
下面有两条不知道哪个是正确的
1.1940年,美国的华德·爱肯制造出第一部新型的电脑,命名为“马克1号”。这电脑非常庞大,操作时还会发出巨大的声音,而且每秒钟仅能处理两个附加问题,但它毕竟是最早的电脑。
2.一般来说,世界上第一部电脑,是1945年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两位教授-莫奇利和埃克特设计和研制出来的,其英文名字ENIAC(埃尼阿克),其实就是电子识字计算机。不过,在这之前,人们研究电脑已经很厂一段时间了.
第O代电脑(1939~1946) :
电脑的试作机为1944年艾肯教授所完成的哈佛大学的 ASCC-MARK-I 。在MARK-I中,使用了3,000个以上的继电器 (Relay)和多量的齿轮,MARK-I为电气机械式的电脑。MARK-I 采用的构想与今天的电系统的构想,几乎相同 。为执行计算,事先排定指令,编制程序手册,并将它转换於纸带上,成为打孔的组合,指示机械,如此使机械能依循程序 手册,实行计算。这种处理方式称为,自动逐次控制方式。
第一代电脑(1946~1958)--真空管时期 :
1946年,美国宾州大学的毛琪雷(Dr.John W.Mauchly)与爱克特(J.Presper Echert),制造了第一部以真空管为电子元件的自动电脑, 称为ENIAC(是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 的缩 写,它的长度为50呎,宽30呎(占地约42坪),重30吨,共用了18800个 空管,是真空时期,也是第一代电脑的开始。ENIAC处理资料的媒体为打孔卡 片;计算机 读进卡片的形式。乃遵循人类给予计算机的指令流程去做 的,也就说系采用插线 盘方式的。 但因人类可给予机器的指令种类及数量,是有限制的,因此无法要求其处理高水准的工作。
公元1945年,范诺曼(Dr. John Von Neumann)乃将作为控制方式的程式(Program)全部记忆於计算机的内部。这种将程 式记忆於电脑,以执行计算处理的方式,称为内藏程式方式 (Stored Program Method)。公元1949年剑桥大学所完成的EDSAC,及1952年由宾州大学所完成的EDVAC等计算机都是采用此种原理。
自1952年 代就进入实用化时 代,在美国 经过试验研究阶段 后,电脑就成为商品出售,因而在民间企 业也开始使用。
第二代电脑(1958~1963)--电晶体时期 :
随电子科技的快速进步,电子元件由真空管进步电晶体(Transistor) 其大小只有真空管的二十分一,耗电量及散热量都少了很多,1954年遂有了以电晶体代替真空管的电制造成功,是第二代电脑的开始。 在记忆单元使用磁心,亦为本时代的特徵之一。
由於全面性的 使用 电晶体,以及电脑内部的回路理论的发 达等,促进了演算或记忆的高速化和安 定化。在电路单元,使用真空管和使用电晶体,其性能和安定性方面有很大的差异。真空管的寿命比较短暂,与此比较电 晶体,其性能和安定性方面有很大的差异。真空管的寿命比较短暂,与此比较电晶体的寿命几乎等於半永久的,其信赖 性也比真空管高100倍,从这些事实察知,电脑也迎接了电晶体的黄金时代。在此时代,出现了配合使用目的各种电脑,也就是制出 科学技术计算处理用,事务资料处理用,或能处理两者的通用电脑。
这时代的特色乃为编写程式系统(Programming System )的运用。由於编写程式系统的出现,那麼对於指挥电脑运转的程式(处理程序手册,程式)的编写成为更容易。 编写程式系统未被运用以前,人类以机器语言编写程式。机器语言就是电脑所能理解的语言,是一种既繁杂又难於 应付的语言。因此,人们遂以人类容易了解的语言编写一种程式,将人们所要处理的问题的程式语言转换为机器语言, 然后再将机器语言转换为人理的问题的程式语言转换为机器语言,然后再将机器语言转换为人类容易了解的语言。这 种编译转换语言的工作,交由电脑处理,就是编写程式系统。 这时期,同时也启用了一种适用於多种企业的共通业务 的应用程式(Application Program)。
至第二代的后半期,子出现了资料通信系统,这系统在第三代有更佳的发展,同时也被实际利 用於各种不同范畴。 例如火车和飞机订座位系统,暨人造卫生追踪系统等均属采用资料;通信系统的形态者。 利用资料通信系统,作即时的资料处理者,称为线上即时处理(On-line Real-time System)。
第三代电脑(1964~1971)--积体电路时期:
电晶体的时代维持了十年,1964年4月1日,电脑界的巨无霸-美国IBM 公司向全世界宣布,使积体电路(IC, Integrated Circuit)研制成功IBM 360型电脑,是第三代电脑的开始,电脑的速度又快了几百倍。
积体电路为,一个大小约1公厘(mm)四方的东西 , 其中排组了电晶体或二极 体(Diode)、电阻等电路,如将其扩大时则如照片的下 方所示者,其衵排组了约20 个电晶体,40个电 阻或电容器(Condenser)等性能的电路。由於采用积体电路,电脑的体型便显得轻巧玲珑了。但 是其更大的优点为促进电脑的高性能化,高信赖化,动作的高速化。
下面有两条不知道哪个是正确的
1.1940年,美国的华德·爱肯制造出第一部新型的电脑,命名为“马克1号”。这电脑非常庞大,操作时还会发出巨大的声音,而且每秒钟仅能处理两个附加问题,但它毕竟是最早的电脑。
2.一般来说,世界上第一部电脑,是1945年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两位教授-莫奇利和埃克特设计和研制出来的,其英文名字ENIAC(埃尼阿克),其实就是电子识字计算机。不过,在这之前,人们研究电脑已经很厂一段时间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946年2月5日,出于美国军方对弹道研究的计算需要,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在宾夕法尼亚大学问世。这个重达30吨,由18800个电子管组成的庞然大物就是所有现代计算机的始祖。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的目的是军事方面的应用,但它也和其他军工产品一样,随着技术的成熟逐渐走向民用。
第一代是电子管
第二代是真空管
第三代是晶体管
冯诺依曼奠定了计算机的理论基础
你可以参考中关村的资料
http://hard.zol.com.cn/2004/1229/139744.shtml
第一代是电子管
第二代是真空管
第三代是晶体管
冯诺依曼奠定了计算机的理论基础
你可以参考中关村的资料
http://hard.zol.com.cn/2004/1229/139744.shtml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美国人约翰·阿塔那索夫(Atanasoff)教授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