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是内容重要,还是器材重要?
摄影是一门综合类艺术,涉及到色彩学、设计学、几何学等学科。以及天气、环境、地域、地理,器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过一张优秀摄影作品的诞生,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取景框后面的眼睛”,也就是摄影师。
摄影,从本质上而言,就是光的艺术。是光线的明、暗、曲、直所呈现出来的细微。不论摄影分为纪实、风光、人物等门类,或按照其他方法来界别,本质上都是来表现光。从这一点而言,器材的确很重要。尤其在需要长时间曝光的星空(天文)摄影,以及捕捉瞬间表现力的体育摄影等专项类摄影中,器材的作用尤为重要。否则就是巧女难为无米之炊。任凭怎么高深的理论和技术,再深厚的功底都无济于事。
在摄影界,只注重器材而忽略其他因素的摄影师,被称为“器材控”,这个称呼倾向于贬义。的确,在同样的地点、同样的时间和差不多同等水平的摄影技术,相比之下,好器材更能呈现出细节上的丰富和层次。在色彩还原上也更甚一筹。但如果,只注重器材,而不从构图、表达方式、照片内涵等方面提升自身水平,“器材控”可提升的空间会越来越小。
如今机智手机的拍摄功能日益完善,颇有取代普通单反相机的趋势。如果我们把手机当作摄影器材来看,在人人都是摄影师,拥有的器材基本相同的情况下,什么样的作品能在海量照片中脱颖而出?
这时候,就是内容在起决定性作用了。
摄影大师布列松所说的摄影“决定性瞬间”其实就是在说内容,对于纪实摄影和新闻摄影更是如此。不论我们是否接受布列松的理论,都无法否认一张照片或一组照片最终能被人们接受的关键,在于内容。
正如薇薇安·迈尔,生前是一位家庭保姆,在她身后才被人发现一生拍摄的超果10万张的街头照片。2010年,她的作品在芝加哥展出,薇薇安最终被认为是美国当代最重要的街头摄影师之一。这一评价,就是出于薇薇安大量作品都以反映美国当代街头人物为内容,而不是她当年手中那台并不出名的相机。她的作品大百科全书式地呈现了美国当代街头社会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