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时是几点到几点钟?属什么?
午时是上午11时正至下午 1 时正。
而正午十二时又有平午、平昼、亭午等别称。如宋苏舜钦《紫阁寺联句诗》:“日光平午见,雾气半天蒸。”这时候太阳最猛烈,相传这时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
古代劳动人民最初给一天内的气象配了代表词。如早晨因太阳出来而植物启动了生长,所以这时辰别名为“木”。到了中午太阳最旺盛,空气中、土地里灼热,所以时辰别名为“火、金”和“火、土”。
下午5-7点最干燥,果实糖份最充足,这时辰别名为“金”。到了深夜12点,环境一切冷静,这时辰别名为“水”。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时辰来历:
午时的创作背景:
中国古代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今的两小时。相传是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具体时间是北京时间11:00至13:00。属马。
午时就是十二时辰当中的一个,在上午11时至下午1时(即“午时”)。根据传统说法,中午太阳当顶,阳气达到达极点,阴气渐渐增加,因此,在阴阳换柱之时,一般动物都躺着休息,只有马还习惯地站着,甚至睡觉也站着,从不躺着。所以,午时就属马了。
十二个时辰
中国古代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於现今的两小时。相传是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
十二时辰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