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文言文句式及其用法(2)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5.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修饰语的省略]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四)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1. 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忌不自信。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介词宾语前置,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例如:“东乡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 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 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3.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覆之以掌。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
4.主语后置: (主谓倒装 )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列子〉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
(五) 固定句式
1 "……孰与……"、"……何如……"。
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2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
表揣测的疑问词《促织》蒲松龄
3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恐怕…吧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4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劝学》〈荀子〉
6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 《逍遥游》〈庄子〉
7“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8 "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9 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
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10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11岂……哉(乎)、独……哉 意思是难道……吗
例如: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难道 (《陈涉世家》)
12与其……孰若……、与其……宁……
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
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13"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如: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修饰语的省略]
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四) 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
1. 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忌不自信。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
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洞庭君安在哉? 《柳毅传》李朝威
(3)、介词宾语提前:
微斯人吾谁与归?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庄子〉
介词宾语前置,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例如:“东乡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
惟命是听 (成语)
惟利是图 (成语)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韩愈
惟你是问。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 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 中心词+之+定语+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3.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例如: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覆之以掌。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烛之武退秦师》〈左传〉
虽董之以严刑,振(震)之以威怒 《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孰与君少长?——与君孰少长? 《鸿门宴》〈史记〉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荀子〉
4.主语后置: (主谓倒装 )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甚矣,汝之不惠(慧)。 《愚公移山》〈列子〉
快哉此风!(宋玉《风赋》)
“美哉,我少年中国。
(五) 固定句式
1 "……孰与……"、"……何如……"。
这两种说法都是询问比较的结果,用法相同。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相比,谁更厉害?)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
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一个离得更远?)
"孰与"、"何如"还可以用来询问利害得失,或表示抉择取舍。
2日食饮得无衰乎?——得无,该不会,表揣测的疑问词
《触龙说赵太后》〈战国策〉
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该不会,
表揣测的疑问词《促织》蒲松龄
3求,无乃尔是过与(同“欤”,语气词)——无乃…与?恐怕…吧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4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
《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5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 《劝学》〈荀子〉
6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奚以…为,哪里用得着…呢,表反问 《逍遥游》〈庄子〉
7“他人之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之谓也,…说的就是…《齐桓晋文之事》〈孟子〉
8 "不亦……乎?"可译为:"不……吗?","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过不罪,无功受赏,虽亡,不亦可乎?
9 以为、以……为……意思是以为、认为、把……当作、用……做……。
例如: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10 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提前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
11岂……哉(乎)、独……哉 意思是难道……吗
例如:
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难道 (《陈涉世家》)
12与其……孰若……、与其……宁……
可译为与其……不如(宁可)……
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鸿门宴》)
与人刃我,宁自刃。(《鲁仲连传》)
与其……宁…… 相当于“与其……宁可……”
13"如……何"、"奈……何"、"若……何"。这是三个同义的说法。意思是"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或"怎么对付(处置、安顿)……"。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如何处理太行、王屋这两座大山呢?)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