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朱元思书课后题答案 5
4个回答
展开全部
答案:
一、吴均 叔痒 南朝 梁 《艺文类聚》 写景小品文
二、
1、(1)“转”通“啭”,鸟叫声 (2)“反”通“返”,返回
2.绝:①:形容词,绝妙 ②动词,停止 上:①状语,在上面 ②动词,向上
3.(1)争着 (2)散净 (3)往高处往远处 (4)停止,平息 (5)在上面
三、
1.(1)比喻: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拟人: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2.例: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3.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水: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4.B
5.答:“奇”是指山之“奇”,轩邈成峰,鸟鸣猿啼,光影交错,都写出了山之“奇”。“异”是水千丈见底的清澈,甚箭若奔的急湍。
6.答:让读者充分感受到富春江两岸的“山川之美”。
7.①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②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物的人就会流连忘返。③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8.答: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流露出他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蔑视。
9. 表达出他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递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10.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是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一作宋元思,字玉山,生平不详)的信中的一个片段,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吴均也因动乱而生发热爱山水风光之情,《与朱元思书》是吴均融合其情后写给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
一、吴均 叔痒 南朝 梁 《艺文类聚》 写景小品文
二、
1、(1)“转”通“啭”,鸟叫声 (2)“反”通“返”,返回
2.绝:①:形容词,绝妙 ②动词,停止 上:①状语,在上面 ②动词,向上
3.(1)争着 (2)散净 (3)往高处往远处 (4)停止,平息 (5)在上面
三、
1.(1)比喻: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2)拟人: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2.例: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3.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水: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4.B
5.答:“奇”是指山之“奇”,轩邈成峰,鸟鸣猿啼,光影交错,都写出了山之“奇”。“异”是水千丈见底的清澈,甚箭若奔的急湍。
6.答:让读者充分感受到富春江两岸的“山川之美”。
7.①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②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物的人就会流连忘返。③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
8.答: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流露出他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蔑视。
9. 表达出他对追求功名利禄之徒的蔑视,含蓄传递出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10.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与朱元思书》是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的一篇著名的山水小品,是吴均写给好友朱元思(一作宋元思,字玉山,生平不详)的信中的一个片段,被视为骈文中写景的精品。该文既用人的感受反衬出山水之美,也抒发了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
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因而不少知识分子寄情山水来排解心中的苦闷。吴均也因动乱而生发热爱山水风光之情,《与朱元思书》是吴均融合其情后写给朋友朱元思的一封书信。
展开全部
水之清澈(“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作者在此分两层写。一是用夸张的手法写其秀美。碧波荡漾,澄澈透明;鱼群穿梭,争与人乐,逗人游兴;细石垒垒,怪形异状,以奇引人。鱼之动,使得山水别饶生趣;石之静,衬得鱼之娓娓可爱。两者相映成趣,逼真欲现,给人以清美秀丽之感。一是用比喻的手法写其壮美。山高岭连,自然水之落差极大,成滔滔汩汩之势。波光粼粼,水声轰鸣,置身于此山此水,怎不心胸壮阔,感情激越!
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没有铺写重岩叠嶂,奇壁陡削之状,而其遮天蔽日,横云割雾之形依然可见。究其实,是作者巧妙地通过一个“寒”字体现出来的:“寒树”缘无阳光温暖而来,无阳光是因为山之高。“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寒树不畏天高气寒,顽强地生长,互比高低,给山增加了无限生机。“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寒树直指苍穹,参差起伏,蜿蜒连绵,宛若山峰。作者在此通过树的特点:适寒、竞长、繁多的描写,突出了树之奇,也就显示了山之奇。真可谓惨淡经营,别出心裁。
“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作者在此分两层写。一是用夸张的手法写其秀美。碧波荡漾,澄澈透明;鱼群穿梭,争与人乐,逗人游兴;细石垒垒,怪形异状,以奇引人。鱼之动,使得山水别饶生趣;石之静,衬得鱼之娓娓可爱。两者相映成趣,逼真欲现,给人以清美秀丽之感。一是用比喻的手法写其壮美。山高岭连,自然水之落差极大,成滔滔汩汩之势。波光粼粼,水声轰鸣,置身于此山此水,怎不心胸壮阔,感情激越!
山之峻峭(“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没有铺写重岩叠嶂,奇壁陡削之状,而其遮天蔽日,横云割雾之形依然可见。究其实,是作者巧妙地通过一个“寒”字体现出来的:“寒树”缘无阳光温暖而来,无阳光是因为山之高。“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寒树不畏天高气寒,顽强地生长,互比高低,给山增加了无限生机。“争高直指,千百成峰”。寒树直指苍穹,参差起伏,蜿蜒连绵,宛若山峰。作者在此通过树的特点:适寒、竞长、繁多的描写,突出了树之奇,也就显示了山之奇。真可谓惨淡经营,别出心裁。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详见《文言文全解》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2-02-11
展开全部
不知道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