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碉楼是怎样建成的?有啥作用?
它是由竹索,木工板建成的。作用是主要用于储存粮食。羌族地域山高水险,为方便交通出行,1400余年前羌民就打造了索挢(绳挢)。两边建砌石的洞门,门里立石础或大立柱,础与柱上挂竹绳,少的是数根,多的是数10根。竹索铺上木工板,两侧设高于挢面1米高的竹索护栏。步道有木栈与石栈。木栈修于丛林,铺木为路,杂以土石方;石栈施于峭壁山崖,绿岩凿洞,插木为挢。羌族民俗石工农闲常常出门制作工艺。
羌族的建筑很有特点。是因为羌族聚集区坐落于藏北高原的东部边界的岷江中上游地域,这儿山峰重重,地形险峻。羌寨通常设在高半山,因而羌族被称作“云彩中的民族”。在岷山中穿梭,不时可以看见具有特点的羌族的碉楼和砌石房。羌族建筑恰好是以碉楼、砌石房、索挢等享有盛誉。羌语称碉楼为“邛笼”。
碉楼是羌族人用于御敌、储存粮食柴草的建筑,通常多修于村落住宅旁。碉楼的尺寸在10至30米中间,样式有四边、六角、八角几类类型,有的达到十三四层。
碉楼的建材是石板和黄土壤,墙基深1.35米,以石板垒砌。石墙里侧与路面竖直,外边从下到上向内稍歪斜。碉楼的建造令人惊讶,工匠不制图,拉线、柱架支柱,全靠精湛的手艺与阅历。
碉楼完工后牢固可靠,经久不坏。1988年在北川县羌族乡水安村看到的一个明朝古城堡遗迹“永平堡”,经历几百年风雨沧桑仍保留完好无损。如今羌区的碉楼虽能看到,但比之前少了许多,许多地方也新修了许多碉楼,多以观赏用。在许多保留完好无损的初始山寨,也有已经在利用的碉楼,通常当作羌族民屋的一部分,储存粮食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