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 我来答
天然槑17
2022-06-09 · TA获得超过1.1万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587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31万
展开全部
提到“路”,第一时间想起鲁迅在小说《故乡》结尾的话:“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作为教师,我们日日走在教育教学的路上,时间久了,有的人会迷路,有的人会犹豫,有的人退缩了,还有的人干脆混天度日!  

其实,自踏上这条路开始,就预示着我们要走的是一条变化无穷的路,需要我们与时俱进;我们要走的是一条无法预设的路,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我们要走的还是一条充满曲折与挑战的路,需要我们不断摸索,不断成长!

    但是,教师的路在何方?很多人望着当前纷繁复杂的教育现状,层出不穷的问题学生,不断改版的教辅教材,和越来越觉得用不上的教学经验,迷茫了,无措了!身处其中,我也难免受些影响,幸而,我还算一个习惯思考的人,不甘堕落的人,仔细审视这些问题之后,再结合自己的一些经历和体会,发现我们可以共同走上一条教师的成长之路。原来,路,就在脚下:

    第一条路:培训之路。

    培训学习,是教师很好的成长方式,无论“请进来”,还是“走出去”,亦或是网络平台上的继续教育学习,都是可贵的资源,如果珍惜了每一次培训的机会,就像在我们的眼前打开了一扇扇窗,我们得以看到外面世界美丽的风景。

    请允许我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几年前,国家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刘莉莉来我们新密市实验初中指导工作,对老师们进行了一些业务培训,期间,我和另一个老师需以“同课异构”的形式上公开课,哪篇文章已经忘却,唯独记得刘主任对我“导入”的一个点评,说我导入时那一段自我陶醉的优美语言,朗诵一样给学生吟出来,听着很舒服,很打动人,却像高高天空中的云,虽美丽,但太虚,于学生而言,于这节课而言,于这篇课文而言,有什么作用?导入,不是自己觉得美就适用的,要适用才会美的。刘主任的意思,大抵就是如此了,我却终身难忘,此后上课,每逢导入,我总会细细思量一番,将多种导入方法比较,看哪一种最有效,但再也不会诵上一段自以为美好的文字炫耀文采了,若外出听课见到老师如我当年上课情形,便会庆幸自己遇到了人生导师,纠正了自己的偏差。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次培训的机会,从中汲取营养,推助成长!

    后来,学校又陆续请来了李宝虹、杨梅玲、孟江涛、侯书营、马观厅等老师,从不同的角度指导我们成长,或是洒满汗水的成长之路,或是课题方面的指引,或是班级管理技巧,或是爱学生是教育成功永恒的法宝,或是从国学谈教育,重新认识自己的职业等等,都让我们的心灵得到了净化,为我们拨开了迷雾。为此,我想,每一个教师,只要把自己的心腾空,把心里的杂草除干净,把身段和姿态放低,仰望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找到他们的闪光之处,见贤思齐,这样的态度,假以时日,定会有新生的感觉吧!

    也许大家会说,培训不就是出去旅游,多美啊!其实,任何事它本身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全看你怎样看待它。就我而言,河南师范大学的置换研修培训历时两年,也无非是得到一张结业证,很多老师说没用,我笑笑,什么是有用,什么是没用,那么多老师给我们做的讲座,对我来说,都是财富,都是无价之宝,岂是能用功利之心衡量的?凡事啊,一旦沾染上功利性,烦恼就找上头了!培训期间熬夜摸索做课题,第一次做培训方案展示给专家指点,又适逢参加郑州市农村中小学优质课比赛,需要准备五篇不同题材的课文,于是白天听课,晚上整理课件和教学设计,熟记每个环节和语言,预设问题以及处理策略,那些日子,是很煎熬的,常常失眠,可是我没有放弃,终于坚持下来了!虽然最后只得了郑州市三等奖,可从中得到的锻炼,面对五六个省级甚至国家级专家的提问的经历,又何尝不是一种成长?

    再说说在武汉参加的工作坊坊主的培训,那时郑州初中语文的三个坊主,只去了我一个,活动时无人商量,焦灼的很!记得有一次,破冰热身活动之后,老师给每个坊发了一张白纸,要求在指定时间内给自己的坊起名字,画logo,其他坊马上热热闹闹的开始讨论,只有我孤立无援。我并不擅长这个,更不擅长画画,喜欢画画的女儿还曾说我,是一点儿也没有天赋呢。可是,老师看着时间在催了,我额头上的汗都出来了,没有人可以依赖,必须靠自己了!我先是按照“初中语文”这个思路,涂抹着字母和简单的线条,后来看看不成形便放弃了。又想,何不摒弃这个思路,从别的角度来设计?想到工作坊,想到它对我们教师的引领作用,想到老师们由此从讲台上走得更远一点,便立即以简笔和写意的形式,画了一个木房子,小栅门开着,一串串小花猫的小蹄子印从屋里出来,拐个弯,由近及远,向远方延伸去了。起名为“坊·远方”,寓意为:我们每个人,经过工作坊的网络研修学习,可以走向教师成长的远方。想不到,这个“逼”出来的东西,还得到了倩倩老师的赞扬呢,说有意境美,我呢,之前的紧张一扫而光,代之以小小的喜悦和骄傲!这件事之后,我便增加了管理我们工作坊的信心,虽仍有很多地方懵懂,但我勤于询问老师,就这样,我们的工作坊建起来了,活动也陆续创建好了,坊员们也按照时间循序的开始学习了。看吧,这样的事情,于我,也是平生第一次接触,我没有因为为难而放弃,反而迎难而上,我相信,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坚持做下去,一定会有收获的!

    至于因为报考了新密名师,而得来的外出苏州学习的机会,我就更加珍惜了,至此,我不再赘述那短短的十天,给我心灵上带来的巨大震撼,我就引用我的培训心得体会中的两段,和大家分享吧:“果然,这里没有让我失望,不仅不失望,反而每天都感动、都收获、都反思、都想化身巨大的海绵,源源不断的吸收。一个个导师,就像强烈的光源,照亮我们心中的迷茫,照彻我们前路的黑暗。他们的睿智,他们的胸怀,他们的远见,他们的学识,他们的品格,他们的坚守,无一不让我折服、依赖、注视、敬仰、尊重、仰望!有人说,不出去走走,你就会觉得,你每天看到的,就是整个世界。是啊,出来之后,我才知道,天地之大,大到故地重游,依然觉得许多地方不曾光临,大到在导师们面前,我们那浅薄的知识,那井底之蛙的见识,只不过是一粒尘埃,渺小、卑微,越发看到自己的迂腐无知,未知世界的庞大高深,越发懂得,俯下身子读书,静下心来教书,是多么浅显又深刻的道理......”

    以上种种,都是我自己亲自经历过的事情,我现在觉得自己每一天都在成长,抱怨少了,理解多了,无论对岗位,对同事,对学生,也特别的宽容了。我知道,这都是培训学习的影响,也让我更加相信,培训之路,是一条成长的捷径。听过这样的话:不怕没有上场的机会,就怕没有场上的实力。我们要始终保持“在路上”的状态。只有在路上,我们才能勒住飞奔而来的机遇的“马”,策马扬鞭,奔向未来。                                                    

    第二条路,阅读之路。

    成长,离不开阅读,在全民阅读时代,相信大家对阅读的重要性比我了解得更清楚。为什么要阅读呢?读书,是一场漫长的“造心”工程,也是一个人最好的修炼方式,它是通过影响心灵而让生命的存在变得丰富而深刻。没有阅读的人生是不幸的,没有阅读的时间是可悲的。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想想我们每一次布置家庭作业,如果能把抄抄写写改成阅读的作业,学生将受益匪浅啊!也曾读黄庭坚和苏轼聊读书,有印象深刻的几句: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便觉面目可憎。呵呵,像我们偶尔翻几页的,岂不是人人蓬头垢面,面目狰狞?我记得三毛有一首诗《送你一匹马》,里面说到读书多了,容颜自会改变,看来,不怕丑陋不堪,读书可以弥补呢!要不然清华附小校长窦桂梅也不会说,她的美容经验就是读书了。看来我们大多数人,都印证了杨绛先生的那句话:你所有的困惑都是因为读得太少,想得太多。

    可是,读书没办法教你发财,也给不了你想要的一切,那些碎片化的知识却能不断内化为你的光环,你的魅力,它让你更智慧,心智更成熟,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它影响你的思维方式,改变你的说话谈吐,培养你宽广的胸怀,敏锐的眼光,它让男人更有内涵,让女人更优雅。如果一个男孩子喜欢上一个女孩,也许是因为女孩的容貌,可如果是爱上了一个并不漂亮的女孩,一定是因为这个女孩丰富的内在,使她浑身散发着知识沉淀之后的知性美,就像一本书,你永远都翻不完,每一页都那么吸引你,不舍得放手。而那些光鲜亮丽从不读书的女孩,则单薄得像一张纸,一眼就看透了,一张嘴就露馅了,不能带给人发自内心的快乐。像木心、杨绛、成尚荣这些大家,知识在他们身上沉淀下来的那种自信、光辉,以及雄浑自若、笑谈古今的从容,足以震慑到每个人的心灵。在苏州培训,初见成尚荣先生的时候,我永远难忘那个场景:

    “当满头银发,抬头挺胸,步履稳健,精神矍铄的他,进入教室时,我承认,那一刹那,伴随着掌声,我的眼泪就要掉下来了。我不知道,是什么让我激动,也不清楚这位前辈,将带给我们什么。我只是感受到一股强大的气场,征服了我,震撼了我,那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文人气质,豁达胸怀,昂扬精神,就像是一束火炬,在前方毕剥燃烧!

    从他的讲座里,我知道了,“你是个好人”这样的评价,才是最高的嘉奖;我知道了,老师,是最尊贵的“先生”,但不是所有的老师都能被称为“先生”的;我知道了,教育首先是道德事业,“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在教育中,道德就是爱孩子,因为道德的方式,就是尊重人的方式;我还知道了,老师还得是个实践家,经验是可贵的,但也是可怕的,因为熟能生巧,也能生笨,它让人不思进取,停滞落后。

    没有一张PPT,没有写下一个字,整个上午的讲座,从理论到实例,从古代到现代,从国内到国外,从哲学到教育学,从诗句到歌词,从经典到通俗,他都记得一清二楚,一字一句念出来,自然而然。他的谆谆告诫,语重心长,正是彰显了先生之风,代表了民族的正义感和责任感,山高水长。也许某一天,等岁月都泛黄,回忆起他的时候,原野明亮,我们都站在大地的中央。他,就是76岁的成尚荣先生。”

    我想,放下手机,抱起书本来读吧,总有一天,它会赠你一个意外的惊喜,可是,好多老师问我,读什么书好呢?我认真想了一下,大概是要看看以下几类的书的吧。

    一是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我们是教师,我们的本职工作就是育人教书,教育教学方面的书不能不看,可是老师们大都看不进去,理由是理论太枯燥。的确,它不像小说那样情节跌宕起伏,也不像散文那样清雅婉约,可是它们凝练概括,寥寥数语就说明一个大道理,就像公式、定律、概念一样,是问题的原点,也是归宿。当我们迷茫时,回到这个原点思考问题,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理论不是天上的五彩云霞,它是接地气儿的,是最朴实无华的最有用的知识了!我们设计一节课易如反掌,却做不对一道有关教育教学理论的选择题,我们最富有的是经验,我们最缺乏的恰恰是理论。读一读这方面的书,许多迷惑会在这里解开啊!

    二是读学科专业方面的书。如果你是语文老师,就多读读语文教学方面的书籍;如果你是英语老师,就多看看英语教学方面的书籍。现实状况却是,我们自以为教了许多年书,经验一箩筐,随便教学生都用不完,还看什么书啊!而年轻教师也不爱看书,自以为年轻就是资本,学生喜欢年轻教师就是成就,殊不知经历才是资本,只有年龄没有经历算不上资本。于是,各自按照各自的方式,各自的理解上着课,不去研究教材,不去研究教法学法,也不去研究学生,真真是夜郎自大啊!培训时我趁课间休息咨询徐斌老师,如何评课才不落俗套,他给了我真诚的建议,就是带着目的去听课,比如专听导入,专听老师的语言,专听提问的方式,专看板书等等,我说我不知道对哪个老师的课应该带着哪一种目的去听才合适怎么办,老师给我举例,说了对不同的老师的课应该怎样去听,还推荐我看看《怎样观课议课》一书,一定会更清晰。我想我2017年要看的书里,是必须有这样一本的。

    三是读其他专业的书。比如说,我是教语文的,不妨看看哲学方面的书。哲学,最能疗伤吧,你在文学中的所有沉溺,都可以在哲学中对症下药,得到痊愈。我是一个非常感性的人,尤其重情,看书时悲剧结尾不能忍受,难过得不能吃喝说笑,心疼得无以复加。听老师劝,后来看一些哲学书,慢慢理性,慢慢中和平衡了心性,不那么入戏了。其实各类书籍之间,有个互相补充的作用,也许你在这类书里解不开的结,别的书正好为你解惑,它们彼此独立又融会贯通,都说文史不分家,学好历史有助于学语文,其实,又岂止是文史,各学科各专业之间,都能辅助呢。老师说过:真正的工夫,在专业之外,一个博学的老师,他的课堂,该是多么的丰富有趣啊!

    四是读自己喜欢的书。生活总是需要一点情趣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无疑可以增加情趣,就像读书,读自己喜欢的书,就像和知己促膝长谈,那种精神上的愉悦,是任何事都无法替代的。我个人喜欢的书,安妮宝贝的居多,张小娴,张晓风,毕淑敏,张爱玲,白落梅的也看,韩寒,郭敬明的书也看,甚至喜欢几米漫画。有时新书到手,不翻扉页,只是那腰封,那封面,那插图,都要细细欣赏半晌,无上欢喜。

    五是读中外经典名著。经典,自有它经典的缘由,绝不是电子阅读,绝不是快餐文化,绝不是白色没有温度的文字。它们厚重,涉及人文,历史,有强烈的时代感。它们是学生阅读写作的典范,无论是场景描写还是人物形象,都有咀嚼不尽的精华。就像一本红楼,无论抽取建筑,服饰,饮食,还是节日,诗词,植物,任何一块都可以自成体系,成为这个领域研究的标本。所以,读红楼,多无数遍,你依然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依然会有新发现,新收获!

    总之,阅读,是我们成长的一条温暖之路,走上这条路,风光旖旎,让你渐渐成瘾,体会到别样的幸福。中国诗词大会中的武亦姝,主持人董卿,就是最有说服力的啊!     

    第三条路,反思之路。

    武汉一个老师,每天问自己三句话:我今天爱我的学生了吗?我今天以什么方式爱我的学生了?我的学生感受到爱了吗?就是在这样的每天自问中,不断反思自己,不断完善自己,成为学生最喜欢的老师。

    我也常想,作为教师的角色,我们是否反思过这些:比如,除了知识,我还给学生带去了什么?当学生犯错时,我是站在成人的角度,还是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的?我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育人方法,真的适合我的学生吗?当学生的错误出现反复时,我是恼羞成怒了,还是很耐心的去寻找了深层的原因?学生的家长都不管了,我还多管闲事干什么,有没有把这个原因作为自己不作为的借口?我是真的对学生好,还是经常以爱的名字嘴上说着为学生好?......

    作为父母的角色,你是否反思过这些:比如,既然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我们为什么总抱怨我们付出的多,孩子回报的少?我们总希望孩子成长为我们希望的样子,可是孩子在你的希望里,他是快乐的吗?回到家,我们是不是总忘记那是在家里,我们只是孩子的父母,我们不是老师,也不是别的身份?我们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当一次次失望的时候,我们又说静待花开,可万一我们的孩子她生来就像大自然中从不开花的草木一样,为什么不能把他们当成世界上最美的草木最美的叶子来欣赏?......

    如果大家每天都这样多问问自己,多想想,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成长许多了。而对以上这些问题,不妨让我们听听一些名师的说法。做教师,名师刘洪说:我们要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做一个懂教育的老师,做一个会教书的老师,做一个快乐的老师。语文教育专家于漪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江苏“天使教师”于洁说:“没有想很多,就是天生地爱孩子。没有想很多,就是一路摸索与实践。没有想很多,就是觉得在一起是缘分,珍惜。没有想很多,就是知道他们都会长大成人,我只是陪伴他们走短短的一程。”这些话好好品品,应该会受到很多启发吧。关于做父母,黄辛隐老师说:我们的孩子,是没有和他商量,就把他带到这个世上。所以,孩子的人生,他做主,我作陪,必须陪,只能陪。

    第四条路,行动之路。

    反思再多,不落实到行动上,还是无用,只有行动起来,将想法变成行动,才能真正改变自己。哪一个成功的人背后,不是一条血汗斑斑的路?徐斌老师,是如何从小学直接调到苏大任教的?想必与他对小一到小六十二本教材的研究分不开,与他上的县级以上500节公开课有关,与他不间断进行的课题研究有关;刘洪老师,是怎么从一个英语菜鸟成为英语教学大咖的?也想必与他天天听英语广播练习英语有关,与他看了不下500部外国电影有关,与他经常背英语词典,看英语节目有关,与他迎难而上,勇于挑战自己有关;于洁老师,26年教学生涯,当了25年班主任,是如何赢得了“天使老师”的称号的?想必,与她手写27万字的书信与学生心灵沟通有关,与她柔软的心有关,与她内心的平静有关,与她把学生的健康和安全放在第一位有关。

    如何行动?我只说我们作为教师,就做点最基本的事情就好。

    1、改进教学方法,找到最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

    什么是最好的教学方法?还是借用刘洪老师的话回答吧:让学生快乐学会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让学生感受美丽的课堂才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各门学科,自有乾坤,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长处,不如研究学科的特点,加上自己独有的特色,揣摩出适合自己班学生的教法,如此用心,还怕学生不能快乐的学习吗?

2、上好每一节常态课。

    莫说什么上好公开课,其实上好每一节常态课才是最锻炼人的。有的老师不以为然,仰仗几十年的教学经验谁也不服,其实经验这东西,无非是熟能生巧,可是迅速发展的社会,日益更新的知识,不与时俱进还真不能胜任!经验又如何,反而成了前进的阻碍,不思进取的固执,不但不再生巧,也许生笨也说不定呢!

    可怎样才算上好了常态课呢?李玉贵说:“好的课堂,上着上着老师不见了。”而不是老师手捧课本,照本宣科,讲的唾沫星子乱飞,累得喉咙沙哑,埋怨学生笨。好的课堂必定真实、有效、互动、生成,而“真实的课堂摒弃演练与作秀,有效的课堂追求简单和实用,互动的课堂讲求对话与共享,生成的课堂需要耐心和智慧。”听专家讲座,提到理想的课堂有三层境界:第一层,人在课中,课在人中;第二层,人如其课,课如其人;第三层,人就是课,课就是人。如果能达到课人合一的课人两忘的境界,该多么让人神往啊!

    3、养成写教学故事、教学反思的习惯。

    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三十年教案不一定有效果,但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一定能成为优秀教师。李镇西老师就是一个典范,他坚持每天写一篇教育日记。

    我们和学生每天相处,课堂内外每天都发生着故事,而这些故事,就是我们写作取之不竭的源泉!如果能搜集整理,及时记录,它们就不会遗失在平常忙碌的生活中,而是会被我们用心穿成珠串,我们的思想在这样的用心中逐渐晶莹明亮,我们的智慧也渐渐增多加深,它已经不只是安顿我们生命中的痛感,还在不经意间,把我们的生活点缀成了灿烂的模样。所以,拿起笔来写一写吧,写作让人在这个喧嚣的环境中获得安静,让你焦躁的心得到安宁。

    我自己有涂抹的习惯,也曾写下一些教育教学中的故事和想法,有《激情都去哪儿了》、《好的教学设计是修改出来的》、《“走心”课堂,即为道德课堂》、《修行自己,才能看到更好的云》、《给他们一点时间来解释》、《教育,应是有心人的事业》、《教育写作,给教师卸下“镣铐”,插上翅膀》等等,在思考中,在实践中,在这样的叙写中,慢慢成长。

    这是一个充斥着职业倦怠的社会,几乎每个人都在喊累,都在抱怨生活的压力大,日子苦,作为教师,有的在和学生的斗智斗勇中疲惫不堪,有的周旋在领导的心思里揣摩得心力交瘁。也许,是出发太久,离原点越来越远了吧,大家越来越忘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都说“不忘初心”,可还有多少人记得自己的初心呢?诚然,教育这块大地,谈诗情画意有点夸张,可也未必全是苦行僧那样悲观,为什么我们不能在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间,在教育和生活之间,在诗意和草根之间,在天和地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找到一个契合点呢?既扎根土地,过一种世俗的生活;也触摸远方,过一种诗意的生活。这一点也不矛盾,只要我们有爱,有理想,有坚持的行走在教育的大地上,也定能诗意地栖居在教育的大地上!

    成长吧,不要停滞不前,这是我们每一个人,永远都不能停止做的一件伟大的事情!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