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苏俄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的原因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拓展资料
1.“战时共产主义”是革命胜利后由于当时形势,列宁按共产主义原则设计的一种“准共产主义”制度模式。根据社会制度变革的一般规律,这一制度模式,无论是全盘国有化、管理集中化,还是余粮收集制、劳动义务制、分配平均化等,无一不需要以全体社会成员“超出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十分习惯于遵守公共生活的基本准则”“把劳动作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不拿报酬地为公共利益工作成为普遍现象”等为前提。不可否认,从这一制度模式中所体现出的制度设计者自身的文化观念是先进的、进步的,但这些先进的文化观念如果仅局限在制度设计者身上,不是或者不能转化成社会大众的普遍意识,再美好的制度都难以向现实转化。
2.那么,十月革命后的俄国,社会大众的实际文化情形又怎样呢?现实状况是:不用说无产阶级的文化,“就是资产阶级文化的状况也是很差的”,“距离普遍识字很远”,四分之三的居民是文盲;半野蛮人的习惯、老“奥勃洛摩夫”习气、无法纪的古老俄罗斯观点等到处存在;传统村社中的“公共”意识与集体观念经过半个多世纪资本主义的“洗礼”,早已荡然无存,剩下的只是小私有者的“心理和习惯”;人们仍然“用被迫劳动者的眼光来看待劳动量,尽量躲避加重的担子”,甚至“还像从前那样,一心想多捞一把,然后溜之大吉”。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