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之《永乐大典》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虽然历史上一直对朱棣有褒有贬,但是他的功绩还是不可磨灭的。皇帝也是凡人,也有性格的缺陷,和他的阴暗面。
一个良民,至善至美的人,就能成为一个好皇帝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一个简单而善良的人,该如何在政治斗争中斡旋?除了内忧,还有外患,各种政治手腕阴险狡诈,一不小心就落入了敌人的全套。毕竟,大明帝国皇帝的那个职位,可是内外景仰的。
朱棣自己的学识虽然不行,但是他的眼界与高度并不逊色。他有一个伟大的志向,就是编造一部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真正的“百科全书”。他也确实用惊人的能力完成了——《永乐大典》,这是一部可以堪称伟大的著作,光耀史册,流芳千古。
1403年,朱棣决心修一部巨著彰显国威,造福万代,于是他想寻找一位可以完成他大业的人。放眼望去,思来想去,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解缙。
解缙,1369年出生,江西吉安府人。自幼聪明好学,被同乡称之为才子。1388年他一举考中了进士,在家乡名气很大,甚至传到了京城,朱元璋还亲自接见了他。但由于政治情况复杂,靖难时解缙正处于被朱元璋给他的“十年之后再用”的禁用期。也就是在靖难发生后,解缙投奔了朱棣。
朱棣之所以器重解缙,因为他准确地判断出解缙就是那个能胜任大典主编工作的人。于是在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郑重地将这个可以艰巨的工作交给了解缙。他的要求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直言,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成一书,毋厌浩繁”。
朱棣要修的不是一本,其实也不是一部书,他要修的是涵盖古今,包容万象,蕴涵一切知识的大书。
起初,解缙作为普通打工者并没有完全领会到老板的意图,以为就是随便写本书。永乐二年十一月,解缙向朱棣提交了初稿,名为《文献大成》。这套初稿也是花费了解缙很多心血的,但他没有想到的是,却招来了朱棣的一顿痛骂。
然后,朱棣就财大气粗地向解缙展示了,自己是如何重视这部书的。
首先,朱棣派了五个翰林学士总负责,此五人以王景为首,都是饱学之士。并另派二十名翰林院官员作为副手,这二十个人也都是著名的学者。此外,朱棣还在全国范围内发起总动员令,召集所有学识渊博的人,全部召来做编撰。
这还不算,朱棣拿出了拼命三郎的精神,一定要做到精益求精,他还在全国各个州县寻找有某种特定能力的人——字写得好的人。
由于当时是修一部全书,所以要采集大量的书籍和资料,这些资料找来之后需要找人抄写,在编撰过程中只有找人用手来写。大明帝国编的书,要体面,书籍的字迹必须要漂亮清晰。
很多修书的知识分子读书人也有老婆孩子,朱棣是一个做事干脆的人,他雷厉风行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将编撰的总部设在了文渊阁,并给这些编书的人安排了住处。
没办法,大明盛世,盛世修书,不差钱。
此外,朱棣还给解缙派去了一个帮手,和他共同主编此书。这个人说是帮手,实际上应该是监工, 这个监工就是道衍和尚姚广孝。
姚广孝不但精于权谋,还十分有才学,明朝初年第一学者宋濂也十分欣赏他的才华。
把这样的一个重量级人物放在解缙身边,朱棣的决心可想而知。
此时的解缙终于反应过来,原来皇上是玩真的了。他也明白了,自己将要完成的是一件多么光荣的事情。
解缙充分发挥了他的才学,他合理地安排着各项工作,采购、辨析、编写、校对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每次编写完一部分,他都要亲自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作为这支庞大知识分子队伍中的佼佼者,他做得很出色。
在修撰大典的过程中,朱棣还不断地给予帮助和关照。永乐四年四月,朱棣在百忙之中专门抽出时间探望了日夜战斗在工作岗位上的各位修撰人员,解缙感谢领导的关心,并表示一定把工作做好。最后他提出,大典经史部分已经差不多完成了,但子集部分还有很多缺憾。
朱棣当即表示,有困难就来找我,一定能够解决,之后朱棣立刻责成礼部派人出去买书。
有了这样的政治支持和经济支持,再加上解缙的得力指挥和安排,无数勤勤恳恳的知识分子日夜不休地工作着,只为了完成这部古往今来最为伟大的著作。
永乐五年十一月,这部大典终于完成。
此书收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各种书籍七八千种,共计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三亿七千万字。全部由人手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写而成。
它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它绝不仅仅是一部书,而是一座中华文明史上的金字塔。
更为难得的是,以解缙为首的明代知识分子们以广博的胸怀和兼容并包的思想,采集了几乎所有珍贵的文化资料,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朱棣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他郑重地为这部伟大的巨作命名——《永乐大典》。
如果要给这些书开个书单,很长很长,如《旧唐书》《旧五代史》《宋会要辑编》《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书,后全部失传,直到清代时,方才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流传于世上。
《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一个良民,至善至美的人,就能成为一个好皇帝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一个简单而善良的人,该如何在政治斗争中斡旋?除了内忧,还有外患,各种政治手腕阴险狡诈,一不小心就落入了敌人的全套。毕竟,大明帝国皇帝的那个职位,可是内外景仰的。
朱棣自己的学识虽然不行,但是他的眼界与高度并不逊色。他有一个伟大的志向,就是编造一部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真正的“百科全书”。他也确实用惊人的能力完成了——《永乐大典》,这是一部可以堪称伟大的著作,光耀史册,流芳千古。
1403年,朱棣决心修一部巨著彰显国威,造福万代,于是他想寻找一位可以完成他大业的人。放眼望去,思来想去,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人选——解缙。
解缙,1369年出生,江西吉安府人。自幼聪明好学,被同乡称之为才子。1388年他一举考中了进士,在家乡名气很大,甚至传到了京城,朱元璋还亲自接见了他。但由于政治情况复杂,靖难时解缙正处于被朱元璋给他的“十年之后再用”的禁用期。也就是在靖难发生后,解缙投奔了朱棣。
朱棣之所以器重解缙,因为他准确地判断出解缙就是那个能胜任大典主编工作的人。于是在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郑重地将这个可以艰巨的工作交给了解缙。他的要求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直言,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成一书,毋厌浩繁”。
朱棣要修的不是一本,其实也不是一部书,他要修的是涵盖古今,包容万象,蕴涵一切知识的大书。
起初,解缙作为普通打工者并没有完全领会到老板的意图,以为就是随便写本书。永乐二年十一月,解缙向朱棣提交了初稿,名为《文献大成》。这套初稿也是花费了解缙很多心血的,但他没有想到的是,却招来了朱棣的一顿痛骂。
然后,朱棣就财大气粗地向解缙展示了,自己是如何重视这部书的。
首先,朱棣派了五个翰林学士总负责,此五人以王景为首,都是饱学之士。并另派二十名翰林院官员作为副手,这二十个人也都是著名的学者。此外,朱棣还在全国范围内发起总动员令,召集所有学识渊博的人,全部召来做编撰。
这还不算,朱棣拿出了拼命三郎的精神,一定要做到精益求精,他还在全国各个州县寻找有某种特定能力的人——字写得好的人。
由于当时是修一部全书,所以要采集大量的书籍和资料,这些资料找来之后需要找人抄写,在编撰过程中只有找人用手来写。大明帝国编的书,要体面,书籍的字迹必须要漂亮清晰。
很多修书的知识分子读书人也有老婆孩子,朱棣是一个做事干脆的人,他雷厉风行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将编撰的总部设在了文渊阁,并给这些编书的人安排了住处。
没办法,大明盛世,盛世修书,不差钱。
此外,朱棣还给解缙派去了一个帮手,和他共同主编此书。这个人说是帮手,实际上应该是监工, 这个监工就是道衍和尚姚广孝。
姚广孝不但精于权谋,还十分有才学,明朝初年第一学者宋濂也十分欣赏他的才华。
把这样的一个重量级人物放在解缙身边,朱棣的决心可想而知。
此时的解缙终于反应过来,原来皇上是玩真的了。他也明白了,自己将要完成的是一件多么光荣的事情。
解缙充分发挥了他的才学,他合理地安排着各项工作,采购、辨析、编写、校对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每次编写完一部分,他都要亲自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作为这支庞大知识分子队伍中的佼佼者,他做得很出色。
在修撰大典的过程中,朱棣还不断地给予帮助和关照。永乐四年四月,朱棣在百忙之中专门抽出时间探望了日夜战斗在工作岗位上的各位修撰人员,解缙感谢领导的关心,并表示一定把工作做好。最后他提出,大典经史部分已经差不多完成了,但子集部分还有很多缺憾。
朱棣当即表示,有困难就来找我,一定能够解决,之后朱棣立刻责成礼部派人出去买书。
有了这样的政治支持和经济支持,再加上解缙的得力指挥和安排,无数勤勤恳恳的知识分子日夜不休地工作着,只为了完成这部古往今来最为伟大的著作。
永乐五年十一月,这部大典终于完成。
此书收录上自先秦,下迄明初各种书籍七八千种,共计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三亿七千万字。全部由人手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写而成。
它的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它绝不仅仅是一部书,而是一座中华文明史上的金字塔。
更为难得的是,以解缙为首的明代知识分子们以广博的胸怀和兼容并包的思想,采集了几乎所有珍贵的文化资料,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
朱棣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他郑重地为这部伟大的巨作命名——《永乐大典》。
如果要给这些书开个书单,很长很长,如《旧唐书》《旧五代史》《宋会要辑编》《续资治通鉴长编》等书,后全部失传,直到清代时,方才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流传于世上。
《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