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儿童诗赏析教学三部曲
作者 : 袁娟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儿童诗是诗的一个分支,以儿童为对象,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使用最富于感情、最凝练、最有韵律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以优美的旋律、跳动的文字拨动了儿童的心弦,走进了儿童的心灵。因此,培养学生儿童诗的赏析能力便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一大课题。
一、得“意”——感悟儿童诗的美好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爱”永远是儿童诗的主旋律,人、动物、植物、大自然里的一切,都充满了浓浓的爱。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感悟儿童诗里的美好情感。
谢武章的《梳子》中这样描述:妈妈用梳子/梳着我的头发/我也用梳子/梳着妈妈的头发。我请学生边读边想象妈妈和孩子之间相依相偎进行梳头的情景,感受浓浓的母女亲情。同样,谢武章的一首《朋友》让我们感受到了朋友就像磁铁和小别针一样亲密地生活在一起,不吵架、不分开。我请学生联系自己和好朋友的生活情景,产生共鸣,体会朋友间甜蜜的友情。在诗人高洪波的眼里,所有的动物都那么可爱:《袋鼠》里那育儿袋多温暖,多令人羡慕;《大灰狼,别怕》里大灰狼其实没那么坏,它也会害怕;《我喜欢你,狐狸》里的狐狸是多么的聪明有心计……在诗人王宜振的眼里,春风一吹,一切欣欣然醒来了,一首《小花朵的梦》道出了春的生机。调皮的小风/把小花朵的梦/吹开一条缝/它想瞧一瞧/小花朵的梦里/有没有会唱歌的星星/它想数一数/小花朵的梦里/由几种漂亮的颜色组成/谁知从那条缝里/滴出几滴/弯弯曲曲的鸟声。我们读着这首小诗,眼前出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这就是春天。我请学生将自己的感受用画记录下来,一幅幅作品诞生了,画中的春天天气暖和,花儿开放,色彩绚丽。这种感受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自然,那么的质朴。
二、得“言”——品读儿童诗的语言文字
诗是语言的艺术。儿童诗的语言形象、生动、具有表现力。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品读儿童诗的过程中学习语言文字。
殷常青的《初春》是这样的:一枚嫩芽/在泥土中快活地叫着/脱去冬天的衣衫/一枚嫩芽/带动成群的嫩芽/快活地摇晃着脑袋/风,在一片摇晃中/在一片叫喊声中/把春天扶出了地面。这首诗中最精彩的莫过于动词的使用了。教学时,我这样要求学生:请你画出诗中的动词,挑一个你最喜欢的,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叫、脱、摇晃、扶”这些动词,鲜活地展现出春天那蓬勃的生命力,特别是那一个“扶”字,令人拍案叫绝。
儿童诗的语言除了用词准确恰当外,节奏更是具有音乐性。荆其柱的一首《打水漂》是这样的:谁打得远?谁打得巧?/噗噗噗——/水面上飞起一串音符;/刷刷刷——/水面上飞起一群小鸟。拟声词的使用,不但准确描写瓦片掠过水面的声音,而且加强了诗句的节奏,形象地写出了打水漂时儿童欢快雀跃的心情。
三、得“法”——关注儿童诗的创作方法
在儿童诗的创作过程中是讲究技巧的,在诗人高恩道的眼里数字是有性格的,在诗人谢尔的眼里梦是会冻结的……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多用比拟、假设、夸张等手法,编织出一首首富有童真童趣的儿童诗。所以教师必须提醒孩子关注儿童诗中各种不同的表达方法。在香港诗人韦娅的《门前的小溪》中用上了比拟的手法:跑远的小溪,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会用树叶遮住眼。诗人金波用上了假设的手法,说:假如我是一片雪花,我愿飘到小河里,变成一滴水,和小鱼小虾游戏。虽然创作手法不同,但是这些诗歌都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
金波说过:“好诗,最着力在结尾处,虽然往往是最先想到的。”童诗往往因为有了一个“画龙点睛”的句子或词语,才使得诗歌变得精彩生动,情感深邃,这个句子或词语就是“诗眼”。
林武宪的《阳光》只有短短的四行:“阳光在窗上爬着/阳光在花上笑着/阳光在溪上流着/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在教学时,我逐行出示,在出示三行以后,我问学生:阳光在爬着、笑着、流着,它就像是什么?他们都想到了顽皮的孩子。接着猜猜看,诗人的下一句是什么?学生说法各异:阳光在池塘里睡着,阳光在大树下躺着,阳光在田野里唱着……最后,我再出示诗人这句:“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学生感到出乎预料,我就追问:这句诗写得妙吗?为什么?学生豁然明白: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从自然之景写到人间之情,在孩子眼里,妈妈的眼睛就是明亮的阳光,充满爱意,让孩子温暖而快乐。最后,我再次强调:抓诗眼也是创作儿童诗的一种方法。
一首儿童诗就是一处美景,就是一个游戏,就是一种哲理。赏析儿童诗并不是为了写诗,而是能修身养性,提升气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让我们一起在儿童诗的丛林中漫步!
作者 : 袁娟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儿童诗是诗的一个分支,以儿童为对象,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使用最富于感情、最凝练、最有韵律的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作为一种文学体裁,以优美的旋律、跳动的文字拨动了儿童的心弦,走进了儿童的心灵。因此,培养学生儿童诗的赏析能力便成为小学语文教师的一大课题。
一、得“意”——感悟儿童诗的美好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内容。“爱”永远是儿童诗的主旋律,人、动物、植物、大自然里的一切,都充满了浓浓的爱。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感悟儿童诗里的美好情感。
谢武章的《梳子》中这样描述:妈妈用梳子/梳着我的头发/我也用梳子/梳着妈妈的头发。我请学生边读边想象妈妈和孩子之间相依相偎进行梳头的情景,感受浓浓的母女亲情。同样,谢武章的一首《朋友》让我们感受到了朋友就像磁铁和小别针一样亲密地生活在一起,不吵架、不分开。我请学生联系自己和好朋友的生活情景,产生共鸣,体会朋友间甜蜜的友情。在诗人高洪波的眼里,所有的动物都那么可爱:《袋鼠》里那育儿袋多温暖,多令人羡慕;《大灰狼,别怕》里大灰狼其实没那么坏,它也会害怕;《我喜欢你,狐狸》里的狐狸是多么的聪明有心计……在诗人王宜振的眼里,春风一吹,一切欣欣然醒来了,一首《小花朵的梦》道出了春的生机。调皮的小风/把小花朵的梦/吹开一条缝/它想瞧一瞧/小花朵的梦里/有没有会唱歌的星星/它想数一数/小花朵的梦里/由几种漂亮的颜色组成/谁知从那条缝里/滴出几滴/弯弯曲曲的鸟声。我们读着这首小诗,眼前出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这就是春天。我请学生将自己的感受用画记录下来,一幅幅作品诞生了,画中的春天天气暖和,花儿开放,色彩绚丽。这种感受是那么的真实,那么的自然,那么的质朴。
二、得“言”——品读儿童诗的语言文字
诗是语言的艺术。儿童诗的语言形象、生动、具有表现力。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在品读儿童诗的过程中学习语言文字。
殷常青的《初春》是这样的:一枚嫩芽/在泥土中快活地叫着/脱去冬天的衣衫/一枚嫩芽/带动成群的嫩芽/快活地摇晃着脑袋/风,在一片摇晃中/在一片叫喊声中/把春天扶出了地面。这首诗中最精彩的莫过于动词的使用了。教学时,我这样要求学生:请你画出诗中的动词,挑一个你最喜欢的,说说你喜欢它的原因。“叫、脱、摇晃、扶”这些动词,鲜活地展现出春天那蓬勃的生命力,特别是那一个“扶”字,令人拍案叫绝。
儿童诗的语言除了用词准确恰当外,节奏更是具有音乐性。荆其柱的一首《打水漂》是这样的:谁打得远?谁打得巧?/噗噗噗——/水面上飞起一串音符;/刷刷刷——/水面上飞起一群小鸟。拟声词的使用,不但准确描写瓦片掠过水面的声音,而且加强了诗句的节奏,形象地写出了打水漂时儿童欢快雀跃的心情。
三、得“法”——关注儿童诗的创作方法
在儿童诗的创作过程中是讲究技巧的,在诗人高恩道的眼里数字是有性格的,在诗人谢尔的眼里梦是会冻结的……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多用比拟、假设、夸张等手法,编织出一首首富有童真童趣的儿童诗。所以教师必须提醒孩子关注儿童诗中各种不同的表达方法。在香港诗人韦娅的《门前的小溪》中用上了比拟的手法:跑远的小溪,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会用树叶遮住眼。诗人金波用上了假设的手法,说:假如我是一片雪花,我愿飘到小河里,变成一滴水,和小鱼小虾游戏。虽然创作手法不同,但是这些诗歌都带给我们无尽的遐想。
金波说过:“好诗,最着力在结尾处,虽然往往是最先想到的。”童诗往往因为有了一个“画龙点睛”的句子或词语,才使得诗歌变得精彩生动,情感深邃,这个句子或词语就是“诗眼”。
林武宪的《阳光》只有短短的四行:“阳光在窗上爬着/阳光在花上笑着/阳光在溪上流着/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在教学时,我逐行出示,在出示三行以后,我问学生:阳光在爬着、笑着、流着,它就像是什么?他们都想到了顽皮的孩子。接着猜猜看,诗人的下一句是什么?学生说法各异:阳光在池塘里睡着,阳光在大树下躺着,阳光在田野里唱着……最后,我再出示诗人这句:“阳光在妈妈的眼里亮着”,学生感到出乎预料,我就追问:这句诗写得妙吗?为什么?学生豁然明白: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从自然之景写到人间之情,在孩子眼里,妈妈的眼睛就是明亮的阳光,充满爱意,让孩子温暖而快乐。最后,我再次强调:抓诗眼也是创作儿童诗的一种方法。
一首儿童诗就是一处美景,就是一个游戏,就是一种哲理。赏析儿童诗并不是为了写诗,而是能修身养性,提升气质,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让我们一起在儿童诗的丛林中漫步!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