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为什么要篡汉?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在历史上,有很多事情很多人都是身不由己的。正所谓历史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比如三国时期的曹丕,曹丕篡夺了汉室的江山,被后世骂成了逆贼,却不知道曹丕也是身不由己。这么说吧,曹操可以不篡汉,但曹丕必须称帝,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曹操一开始是一个忠于汉室的大臣,这一点是很多人都不会反对的。年轻时候的曹操曾经刺杀过十常侍之首的宦官张让,杖杀过不遵守法纪的权宦蹇硕的叔父,最后被逐出了京城,这些都是一个有志青年才能做出的事情。后来董卓进京,置汉室尊严于不顾,擅自废立皇帝,已经和谋反没有什么区别了。于是曹操首倡义兵,联合其他关东诸侯共同讨伐董卓。并且为了赶走董卓,曹操带领的部队全军覆没,曹操自己若是没有曹洪的相救,恐怕也难以幸免。曹操最后更是救汉献帝于水火,将汉献帝迎到了许都。
可随着汉献帝来到了许都,汉室和曹操的矛盾就开始激化起来。汉献帝和朝中的大臣希望曹操交出手中的权力,唯汉室马首是从。但是曹操的势力都是一刀一枪打出来的,怎么可能甘心交出去。而且若是汉献帝是个明君的话,曹操倒是可以做个忠臣,乐得逍遥。但是凭刘协和手下的那群大臣的品性,恐怕曹操交出权力的时候,就是曹操和手下身死族灭的时候。因此随着曹操的势力越来越大,曹操和汉室的冲突也就越来越大,最后发展到了血溅宫闱,不可挽回的地步。
而曹操最后也自封为魏王,位极人臣。可以说是皇帝能够享用的待遇,曹操一样不少,而且皇帝没有的特权,曹操一样有。曹操离帝位只差一个名头而已。但是终曹操一生,曹操都没有迈出那一步,到死那天都是大汉的臣子。
关于曹操为何不称帝的原因,历史上的争议有很多。比如说曹操觉得称帝的时机不成熟,还有一大批忠于汉室的大臣存在,比如自己的头号谋士荀彧就因为反对曹操称帝的野心而选择了放弃曹操。再者,曹操还是有着内心的操守和对当年愿望的憧憬,不愿意承担乱臣贼子的罪名。最后曹操说了这句话表达了他的真实想法,如果老天让曹家当皇帝,那么就让自己的子孙去做这件事吧,曹操更愿意做天下有其二,但仍然是商臣的周文王。
曹操死后,曹丕继承了世子之位,在同年称帝,接受了汉献帝的禅让,建立了魏国。说是汉献帝的禅让,但其实本质上就是曹丕篡夺了汉室的江山。后世也因此骂曹丕才是汉贼,各类文献对于曹丕的评价大多如此。可从今天的角度来看,王朝更替在中华几千年历史当中是件很常见的事情,本来就是有德者居之。而所谓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思想更不应该影响我们的判断。更何况对于曹丕而言,如果曹丕不称帝,恐怕将来是死路一条。更何况,这时的汉室天下,基本都是曹操带队打下来的,子承父业,也不能用篡夺一概而论。
曹操虽然没有篡汉,但是曹魏江山是他一手打下来的,在曹魏政权中威望极高,所以曹操不用担心汉献帝的反扑和别人的算计。但是曹丕不同,曹丕只是继承了曹操的爵位和权力,但是威望并不足够。如果曹丕一直只是魏王,而他的权力已经远远超过了魏王所应该拥有的权力,那么曹丕的合法性就会遭到质疑,也会让窥探曹丕权力的人便会无限增多,无论是曹丕的兄弟也好,还是汉献帝和其他大臣也好,总会找到机会干掉曹丕的,而且曹操的旧部也不会像是对待曹操那样拥护曹丕。就像是当年的霍光一样,扶立了三位皇帝,功劳和权力比曹操还要大,但还是落得身死族灭的下场。所以曹丕只有称帝,才会让自己的实力和地位相匹配,才能够得到所有人的真正效忠。
说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话,其实中国清朝以前根本就没有这个说法,倒是有“民为重,君为轻”“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仇寇”的说法,即使到了明朝的时候,文臣也是能够和君权相抗衡的。直到了清朝,集权专制到达了巅峰,人人都成了奴才,这才会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说法。如今身处新时代新社会的我们,更不应该抱着这个观点去看待任何事物了。
曹操一开始是一个忠于汉室的大臣,这一点是很多人都不会反对的。年轻时候的曹操曾经刺杀过十常侍之首的宦官张让,杖杀过不遵守法纪的权宦蹇硕的叔父,最后被逐出了京城,这些都是一个有志青年才能做出的事情。后来董卓进京,置汉室尊严于不顾,擅自废立皇帝,已经和谋反没有什么区别了。于是曹操首倡义兵,联合其他关东诸侯共同讨伐董卓。并且为了赶走董卓,曹操带领的部队全军覆没,曹操自己若是没有曹洪的相救,恐怕也难以幸免。曹操最后更是救汉献帝于水火,将汉献帝迎到了许都。
可随着汉献帝来到了许都,汉室和曹操的矛盾就开始激化起来。汉献帝和朝中的大臣希望曹操交出手中的权力,唯汉室马首是从。但是曹操的势力都是一刀一枪打出来的,怎么可能甘心交出去。而且若是汉献帝是个明君的话,曹操倒是可以做个忠臣,乐得逍遥。但是凭刘协和手下的那群大臣的品性,恐怕曹操交出权力的时候,就是曹操和手下身死族灭的时候。因此随着曹操的势力越来越大,曹操和汉室的冲突也就越来越大,最后发展到了血溅宫闱,不可挽回的地步。
而曹操最后也自封为魏王,位极人臣。可以说是皇帝能够享用的待遇,曹操一样不少,而且皇帝没有的特权,曹操一样有。曹操离帝位只差一个名头而已。但是终曹操一生,曹操都没有迈出那一步,到死那天都是大汉的臣子。
关于曹操为何不称帝的原因,历史上的争议有很多。比如说曹操觉得称帝的时机不成熟,还有一大批忠于汉室的大臣存在,比如自己的头号谋士荀彧就因为反对曹操称帝的野心而选择了放弃曹操。再者,曹操还是有着内心的操守和对当年愿望的憧憬,不愿意承担乱臣贼子的罪名。最后曹操说了这句话表达了他的真实想法,如果老天让曹家当皇帝,那么就让自己的子孙去做这件事吧,曹操更愿意做天下有其二,但仍然是商臣的周文王。
曹操死后,曹丕继承了世子之位,在同年称帝,接受了汉献帝的禅让,建立了魏国。说是汉献帝的禅让,但其实本质上就是曹丕篡夺了汉室的江山。后世也因此骂曹丕才是汉贼,各类文献对于曹丕的评价大多如此。可从今天的角度来看,王朝更替在中华几千年历史当中是件很常见的事情,本来就是有德者居之。而所谓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思想更不应该影响我们的判断。更何况对于曹丕而言,如果曹丕不称帝,恐怕将来是死路一条。更何况,这时的汉室天下,基本都是曹操带队打下来的,子承父业,也不能用篡夺一概而论。
曹操虽然没有篡汉,但是曹魏江山是他一手打下来的,在曹魏政权中威望极高,所以曹操不用担心汉献帝的反扑和别人的算计。但是曹丕不同,曹丕只是继承了曹操的爵位和权力,但是威望并不足够。如果曹丕一直只是魏王,而他的权力已经远远超过了魏王所应该拥有的权力,那么曹丕的合法性就会遭到质疑,也会让窥探曹丕权力的人便会无限增多,无论是曹丕的兄弟也好,还是汉献帝和其他大臣也好,总会找到机会干掉曹丕的,而且曹操的旧部也不会像是对待曹操那样拥护曹丕。就像是当年的霍光一样,扶立了三位皇帝,功劳和权力比曹操还要大,但还是落得身死族灭的下场。所以曹丕只有称帝,才会让自己的实力和地位相匹配,才能够得到所有人的真正效忠。
说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这句话,其实中国清朝以前根本就没有这个说法,倒是有“民为重,君为轻”“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如仇寇”的说法,即使到了明朝的时候,文臣也是能够和君权相抗衡的。直到了清朝,集权专制到达了巅峰,人人都成了奴才,这才会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说法。如今身处新时代新社会的我们,更不应该抱着这个观点去看待任何事物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