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老人,在子女面前变得小心翼翼了?

 我来答
子静子的人3925
2022-07-12 · TA获得超过7657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78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86.9万
展开全部
前几天,在头条收到一个问答邀请:为什么现在的老人,在子女面前变得小心翼翼了?说实话,这个问题很扎心。

我忍不住做了个简短的回答:学生问“孝”,子曰:色难。子又曰:“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夫子的意思很明白:仅仅扔几个钱,让父母衣食无忧不是真孝顺。和颜悦色才是,发自内心的尊重才是。

因为篇幅关系,没有展开,今天聊聊这个话题。

其实孔子对于"孝顺",还有很多论述,比如:"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大杖走,小杖受,不陷父于不义。"在今天看来,有些观点已经过时,有“愚孝”的成分,不值得推崇。

为什么中国历朝历代都要强调“孝”呢?因为统治的需要。孝文化之所以能够流传二千多年而不衰,是因为有维稳的作用,孝文化强调的其实是一种服从文化。不然,“郭巨埋儿、卧冰求鲤”这些反人性的故事,必不能见容于世,流传至今。中国的知识分子精明的很,知道哪些能鼓吹,哪些不能碰。

要知道在中国古代,皇权是不下县的。乡村的统治基本依靠地主乡绅等地方有影响力的头面人物,这些人实际上把控着基层的权力,而孝道是成本最低的一种统治方法。中国的农业文化有一个特点,往往是一个家族群居,宗族势力强大。而ZF征兵征粮、拉票喊款这些事,因为有孝文化,因为服从,会变得比较容易。你听谁的?听你爹的,那你爹听谁的?听族长的。族长听谁的?听地主老财乡绅保甲的。这个是中国之所以强调孝文化的本质。

鲁迅先生曾经对《二十四孝》中的“愚孝“””有过深刻的批判:“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孝子了。我的家景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

那今天我们是不是应该抛弃孝文化呢?恰恰相反,不仅不能抛弃,反而应该更加发扬光大。独生子女政策推行了几十年,中国面临着巨大的养老危机,老无所养,老无所依正在一步步变成可怕的现实。

前几天媒体报道,前财政部长金人庆先生,在家里因为火灾去世。你想想,金人庆是什么人?人家是正部级高官,尚且成了空巢老人,灾难来临的时候,都没有一点抵抗的力量。遑论我们这些普通人?

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时代背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学习和传承历史文化的应有之义。

回到主题。为什么父母在子女面前变得小心翼翼了呢?因为我们对“孝顺”的理解跑偏了。

一、父母需要平等尊重

夫子说的所谓"色难",就是和颜悦色很难。所谓"敬",就是平等尊重。

现在什么地方最孝顺?是朋友圈。父亲节母亲节,各种煽情,各种孝顺表演。今天,只要您愿意,让父母衣食无忧,其实不是一件太难的事,难的是和颜悦色和平等尊重。

和颜悦色很好理解,就是有耐心。那什么是平等呢?就是不要把父母当成老人,而要当成和我们一样的正常人。除非父母已经完全失去自理能力,除非父母需要你除了物资以外的必要帮助,否则,在保证父母安全的前提下,尽量不要去大包大揽,把他们当成无助的老人。心理学研究已经表明,在心理上 把父母当成老人,是对父母的一种恶性催眠。他们在“我已经老了,需要孩子照顾了”的这种强烈的心理暗示下,会失去心理支撑,迅速走向衰老并失去自理能力。 有些农村老人,没有儿女照顾,自食其力,反而健康长寿,走得也很安详,生前没有遭多少罪,就是这个道理。我的一个亲戚农村老太太,儿孙满堂,她一直到101岁时,坚持生活自理,生前活得干干净净健健康康,最后在睡梦中安然辞世。

另外,很多人的孝顺,其实有一种恩赐心态,只是他们自己不知道而已。为什么老人会在子女面前变得小心翼翼?因为他们感觉到了子女的这种“恩赐”心态。

比如,经常带孩子回家看看老人,在你认为是可有可无,完全凭心情。但老人可不是这么想的,你给再多的钱,买再多的东西,可能都抵不上儿子儿媳孙子孙女的一句问候和一张笑脸。他们之所以小心翼翼,是生怕一个不小心,就失去了这种“恩赐”。

和颜悦色,平等尊重,是“孝顺”的第一要义。

二、父母需要意义感

前两个月的疫情二次爆发,与南京的毛姓老太太直接相关,真的是一个人毁了一座城。网上对毛老太太骂出翔,很多人恨不得生啖其肉。但很多人除了发泄情绪,其实并没有想过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现在一座城市里会有那么多的棋牌室,会有那么多人在那里聚集。因为需要意义感。

今天的这一批50后60后,正在老去的人,特别是女性,她们实际上是值得同情的一批人。她们经历过匮乏时代和那些让人窒息特殊的年代,绝大多数人其实没有受过什么正规教育。他们的青春没有花样年华,只有草样年华。相夫教子,锅台灶前一辈子,有的还经历了中年下岗,生活拮据,她们一辈子都在小心翼翼地算计收入和支出,苦苦支撑一个家。现在进入了老年,条件好了,但是子女都飞了。他们成了空巢老人。她们空虚寂寞,她们不再被需要,她们没有一点存在感。于是她们只能去跳广场舞,去棋牌室,在一个小集体中,去寻找一点存在感,寻找一点活着的意义。

是,她们也许像某些人说的,素质很低。她们在公共场所大嗓门,她们为一点鸡零狗碎的事斤斤计较,她们爱占小便宜。但是你有没有想过, 她们经历过的时代,让她们内心有一种深深的物质匮乏恐惧感。而这些年中国发展实在太快,她们跟不上时代。

我也是最近才想明白这件事。暑假里,我们一家三口出去旅游。在飞机场候机时,我旁若无人地和女儿聊天,女儿数次用手指掩唇“嘘”,示意我降低音量。我自认是个爱学习爱思考,多年走南闯北,算是见过一点世面的人。在那一刻我突然醒悟:“不是我不明白,是世界变化太快”。

我的母亲,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父亲在10年前因病去世。那时候她刚刚61岁。父亲去世后的不到一年时间里。她肉眼可见地迅速衰老。我的父亲缠绵病榻很多年,照顾服侍生病的父亲是一件非常累人的事,这几乎成了她很多年唯一的日常"工作"。但是父亲去世后,她之所以迅速衰老,除了痛苦和孤独,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她没有了一点存在感,感觉自己不再被需要。人活着,是需要一点意义感的。

父亲去世后,我以为,母亲勤劳了一辈子,继续在老家生活,可以干点力所能及的活,邻里之间可以串串门,说说话,比较自由,不曾想母亲在那个"心之所想,全是过往,目之所及,全是回忆"的地方,抑郁症的倾向越来越明显。我一看,这不行,赶紧把母亲接到了城里,帮我带小孩。慢慢地母亲精神有所好转。但因为我们两口子白天要在外上班,母亲除了每天早晚接送孩子,拖拖地,洗洗衣服。其余的时间,都在阳台独坐,还是显得有点郁郁寡欢,并没有完全恢复。后来我就和妻子商量,干脆把母亲带到了我们工作的地方。母亲在那里开了几畦菜地,养了几只鸡喂几头猪,帮我们做饭。我就天天窝在厂里,过起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妻子批评我几次,说你让老娘这样服侍太过分了。我笑而不语。因为我发现,老娘乐此不疲,她重新找到了被需要的感觉,她找到了存在的意义。

有存在感,被需要,这就是活着的意义。

三、父母需要掌控感

一个人有点掌控感,可以大幅提高生存质量,这个事实现在已经被很多试验证明,这跟物质条件都没有关系。因为篇幅关系,这里不引用相关试验案例,还是列举身边的例子。

我们生活中可以看到有一类人,特别是那种位高权重的人,在退休后很快衰老,其实是因为失去了那种掌控感。很多亿万富翁,宁愿工作至死都不退休。王永庆就是死在工作途中,李嘉诚到现在也没有退休的意思。他们的工作,其实与钱没有任何关系,是因为他们需要那种掌控感。

2008年,我在老家盖房子。在农村,盖房子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因为很多事不能外包,需要亲力亲为。我因为工作,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管。我就和妻子商量,把盖房子的事全部交给父亲去处理。其实那时候我父亲的哮喘已经病入膏肓了,走三步歇两步那种状态。当我把盖房子的这一“光荣任务”交给他时,他居然出色地完成了这一“光荣任务”。房子全部盖完,各种零星工程完工,断断续续花了差不多一年多的时间,在那一年多的时间里,父亲每天像个战场上的“总司令”,排兵布阵,指挥若定,管财管物管人,把所有的事务安排的井井有条。房子盖好的第2年,我父亲就去世了。我笃定地相信,在那个一年多的时间里,是因为有一种掌控感在支撑他。

我母亲现在在工厂里,种地、养鸡、喂猪,每天忙得不亦乐乎,70多岁的人了,这几年连都没有感冒过一次,精神好得很。因为在厨房、菜地、鸡舍、猪圈这一亩三分地,在她的王国里,她是绝对的君王,有十足的掌控感。

给父母一点掌控感,他们会精神抖擞,乐此不疲。

四、父母需要倾诉

在老人的精神世界里,倾诉可能是一种刚需。稍加观察你就会发现, 老人的幸福感,和废话的多少是成正比的。 如果你去探望老人,最好的礼物是倾听,听ta讲那过去的故事,这比送什么礼物都实用。

我母亲以前用老人手机,因为我怕智能手机她不会用,她每次和七大姑八大姨通话的时长都会超过半个小时,车轱辘话一圈又一圈绕来绕去,打完电话就会很开心。今年我妹妹给她买了个智能手机,我才发现我错了,岂止会用智能手机,老太太业余生活直接上了一个台阶。每天和亲戚视频聊天、刷刷抖音,一天比一天精神。

所以,我对“孝顺”的理解是,在满足父母“平等尊重、意义感、掌控感、倾诉”这些精神需求之后,保证父母衣食无忧,才是真正的“孝顺”。

“你陪我长大,我陪你变老”、“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走,人生只剩归途”、“父母是隔在我们和死亡之间的那道帘子”,这些都没有错。但我们不能老拿这些东西来煽情,来自我感动。“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需要摒弃那些关于“孝顺”的错误认知,把真正的“孝顺”传承下去。

因为,我们终将老去。

祝天下父母安康!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