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智商犯罪》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喜欢看悬疑推理类的小说,喜欢整个阅读过程里猜来猜去最后结局一个反转或者一声叹息。
不过翻看这本小说的时候,还是挺颠覆的。
常规操作是案子犯了一个又一个,然后出场的人物一个比一个无辜,看着谁也不像凶手,然后在小说的结尾,最后的最后,会有一个或聪明或执着的警察,从一两个细微末节开始抽丝剥茧,最后将凶手绳之以法。 可是这本小说反其道而行,开篇第一句话,就告诉你凶手是谁,然后如何犯案,如何不留下线索,然后也有一个或聪明或执着的警察,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他就是凶手,但即使知道,也找不到任何证据来证明这一点,故事情节一样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吸引你一直看下去的原因竟然是,这个谁谁谁,千万不要被找到证据呀,在小说结束的那一刻,会感叹原来前面埋藏的伏笔是这样,细节处理的很惊喜。
第一部:徐策和高栋。一个心理学博士,一个心理学专业的优秀刑警队长。
前情交代:拆迁,强拆时出了人命,徐策的母亲被落石砸中,当场死亡,可是公安、城建、城管无人为此负责。于是徐策为母复仇,开局就跟高栋重逢了,一个继续复仇,另一个破不了案就找老同学吐槽,聪明人之间的博弈就是不能说太多,又不能什么都不说,所以尽管如此,高栋还是在一个又一个侦察方向里锁定了徐策,可你明知道是他,但就是找不到证据证明是他。结局很精彩,徐策留下最后一个仇人回了美国,重新回归正常人的生活,留给高栋一封信,那些前文留下的小悬念,从开篇布局到结尾的揭秘,让人恍然大悟,一切原来如此。然后把所有的证据留给最后一个仇人,一个完美的闭环设计,自己的仇报了,恶人都罪有应得了,当然,作为高栋,案子也算破了,凶手不但有,而且证据链空前的完整。皆大欢喜。
第二部:陈进和徐增。俩人是发小,一个是化学博士,一个是检察院检察长,同样还是复仇,不过这次是为了心中的单恋对象。甘佳宁的老公因为得罪了某官,被抓进派出所活活打死,三天后给家属送回个骨灰盒,官方的说法是在看守所突发心脏病死亡。恶人当道,当无处伸张正义的时候,人的心理都会生出一些极端的想法,甘佳宁自制了炸药,可同归于尽也没让罪魁祸首们都陪葬。于是陈进来了,已然身患绝症的小黑胖子,自己提炼高纯度的尼古丁、氰化钾,留下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同伙,你一直想知道那是谁为什么,然后在故事结尾,终于知道为什么,也终是忍不住唏嘘不已。
第三部:顾远和高栋。还是高栋,大约是为了弥补第一部对这个角色的亏欠吧,这一部里,高栋终于开始发挥作用了,不管是心理学,还是刑侦学,亦或者是背景和关系网,总之不像第一部里只做背景板和道具人了。
还是复仇,这次是为恩人。一个老警察挽救了一个破碎家庭里犯了罪的小男孩,为此改变了这孩子的一生,上了好大学,毕业在一个重点高中当了物理老师,本来平平稳稳的就过完了此生。可是老警察点儿背啊,女儿和高官的儿子谈个恋爱,可这高官的儿子是个大渣男,警察的女儿要跟这花花公子分手,争执中这纨绔子弟恼羞成怒,当街开车撞死了这女孩儿。高官的能量很大,公检法串通一气,最后这起事故被定性成交通事故,赔钱了事。老警察的老婆告状无门,中年丧子,患了严重的抑郁症,最后跳楼自尽,当了一辈子老好人的老警察,即将退休颐养天年的时候,顷刻间家破人亡,无限悲凉。当一个执法者的冤屈法律不能帮它制裁的时候,那么就只有自己来解决了。所以其实是老警察的仇恨,但是顾远为了报恩,帮老警察善后和继续复仇。故事处理的比第一部要差好多,很多细节就放在那里了,未做任何处理,结局也仓促的多少带着遗憾,顾远有遗憾,高栋有遗憾,作者也有遗憾,我们看书的,也挺遗憾。
第一部最精彩,随后2部多少有点遗憾,但它还是挺精彩的小说。
虽然是小说设定的情境,但类似的前情故事,现实生活里都有鲜活的例子,那些年不太懂为什么要扫黑除恶,整的那么夸张,连公交车小卖铺里都挂着扫黑除恶的宣传口号。也许每个生活在太平盛世的人们都不太能理解,没见过这个世界的黑暗面,没见过人性的丑陋面,那是我们何其有幸。
后来关于扫黑的新闻报道多了,电影电视剧都拍了不少,我们能看到的,估计都已经是被处理过的,真实发生过的,都是累累血债吧。
我们不能像小说一样活着,没有超人,也没有法外制裁,所以这类小说很受欢迎,大约就是我们可以在别人的故事里,看到正义被伸张,坏人罪有应得的下场,这大概是原因之一吧。
不过翻看这本小说的时候,还是挺颠覆的。
常规操作是案子犯了一个又一个,然后出场的人物一个比一个无辜,看着谁也不像凶手,然后在小说的结尾,最后的最后,会有一个或聪明或执着的警察,从一两个细微末节开始抽丝剥茧,最后将凶手绳之以法。 可是这本小说反其道而行,开篇第一句话,就告诉你凶手是谁,然后如何犯案,如何不留下线索,然后也有一个或聪明或执着的警察,也许知道也许不知道他就是凶手,但即使知道,也找不到任何证据来证明这一点,故事情节一样的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吸引你一直看下去的原因竟然是,这个谁谁谁,千万不要被找到证据呀,在小说结束的那一刻,会感叹原来前面埋藏的伏笔是这样,细节处理的很惊喜。
第一部:徐策和高栋。一个心理学博士,一个心理学专业的优秀刑警队长。
前情交代:拆迁,强拆时出了人命,徐策的母亲被落石砸中,当场死亡,可是公安、城建、城管无人为此负责。于是徐策为母复仇,开局就跟高栋重逢了,一个继续复仇,另一个破不了案就找老同学吐槽,聪明人之间的博弈就是不能说太多,又不能什么都不说,所以尽管如此,高栋还是在一个又一个侦察方向里锁定了徐策,可你明知道是他,但就是找不到证据证明是他。结局很精彩,徐策留下最后一个仇人回了美国,重新回归正常人的生活,留给高栋一封信,那些前文留下的小悬念,从开篇布局到结尾的揭秘,让人恍然大悟,一切原来如此。然后把所有的证据留给最后一个仇人,一个完美的闭环设计,自己的仇报了,恶人都罪有应得了,当然,作为高栋,案子也算破了,凶手不但有,而且证据链空前的完整。皆大欢喜。
第二部:陈进和徐增。俩人是发小,一个是化学博士,一个是检察院检察长,同样还是复仇,不过这次是为了心中的单恋对象。甘佳宁的老公因为得罪了某官,被抓进派出所活活打死,三天后给家属送回个骨灰盒,官方的说法是在看守所突发心脏病死亡。恶人当道,当无处伸张正义的时候,人的心理都会生出一些极端的想法,甘佳宁自制了炸药,可同归于尽也没让罪魁祸首们都陪葬。于是陈进来了,已然身患绝症的小黑胖子,自己提炼高纯度的尼古丁、氰化钾,留下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同伙,你一直想知道那是谁为什么,然后在故事结尾,终于知道为什么,也终是忍不住唏嘘不已。
第三部:顾远和高栋。还是高栋,大约是为了弥补第一部对这个角色的亏欠吧,这一部里,高栋终于开始发挥作用了,不管是心理学,还是刑侦学,亦或者是背景和关系网,总之不像第一部里只做背景板和道具人了。
还是复仇,这次是为恩人。一个老警察挽救了一个破碎家庭里犯了罪的小男孩,为此改变了这孩子的一生,上了好大学,毕业在一个重点高中当了物理老师,本来平平稳稳的就过完了此生。可是老警察点儿背啊,女儿和高官的儿子谈个恋爱,可这高官的儿子是个大渣男,警察的女儿要跟这花花公子分手,争执中这纨绔子弟恼羞成怒,当街开车撞死了这女孩儿。高官的能量很大,公检法串通一气,最后这起事故被定性成交通事故,赔钱了事。老警察的老婆告状无门,中年丧子,患了严重的抑郁症,最后跳楼自尽,当了一辈子老好人的老警察,即将退休颐养天年的时候,顷刻间家破人亡,无限悲凉。当一个执法者的冤屈法律不能帮它制裁的时候,那么就只有自己来解决了。所以其实是老警察的仇恨,但是顾远为了报恩,帮老警察善后和继续复仇。故事处理的比第一部要差好多,很多细节就放在那里了,未做任何处理,结局也仓促的多少带着遗憾,顾远有遗憾,高栋有遗憾,作者也有遗憾,我们看书的,也挺遗憾。
第一部最精彩,随后2部多少有点遗憾,但它还是挺精彩的小说。
虽然是小说设定的情境,但类似的前情故事,现实生活里都有鲜活的例子,那些年不太懂为什么要扫黑除恶,整的那么夸张,连公交车小卖铺里都挂着扫黑除恶的宣传口号。也许每个生活在太平盛世的人们都不太能理解,没见过这个世界的黑暗面,没见过人性的丑陋面,那是我们何其有幸。
后来关于扫黑的新闻报道多了,电影电视剧都拍了不少,我们能看到的,估计都已经是被处理过的,真实发生过的,都是累累血债吧。
我们不能像小说一样活着,没有超人,也没有法外制裁,所以这类小说很受欢迎,大约就是我们可以在别人的故事里,看到正义被伸张,坏人罪有应得的下场,这大概是原因之一吧。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