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子路第十三》 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展开全部
本篇主题取名子路篇,为孔子论政思想的集中体现。子路是与孔子情感最为亲密的学生之一,在子路的身上,最集中的表现就是忠诚。孔子的为政思想在我看来实质上就是实践教学的思想体现,因此从孔门师生的问政、论政中我们或许会得到一些实践教学的启示。
【原文】13.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译文】子路问从政之道。孔子说:"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子路要求多讲一些。孔子说:"始终如一,永不倦怠。"
【解读】朱熹注"勇者喜于有为而不能持久,故以此告之。"唐代宰相魏征说:"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诗经》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原文】 13.2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而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译文】冉雍做了季氏的家臣,向孔子请教怎么做。孔子说:"为那些基层干部作出表率,不计较他们工作中的小过错,推举优秀人才。"冉雍问:"怎么知道谁优秀提拔他呢?"孔子说:"提拔你所知道和了解的。你所不熟悉了解的,别人会舍弃(不推荐)吗?"
【解读】此章说的是知人之难、识人之难、察人之难。诸葛亮在《知人性》中说知人之道有七:"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辨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其实,作为管理者,最重要的能力就是使用干部。在干部的使用上,首先选择自己熟悉了解德才兼备的人,然后依靠群众的举荐使用,这个道理古今亦然。
【原文】13.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该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译文】子路说:"假如卫国国君等着您去治理国家,您先作什么?"孔子说:"一定要先正名分!"子路说:"真是这样吗,您太迂腐了!有什么可正的?"孔子说:"子路,这就是你的粗俗浅薄了。君子对自己不懂的事情总是保持沉默。如果名分不正,讲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本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制度就复兴不起来;礼乐制度就复兴不起来,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老百姓就会不知所措。所以君子有了名分一定可以说话,说出来的话才能可行。只是君子说出的话要格外谨慎而已。"
【解读】孔子的正名今天看就是整顿秩序。范氏说:"事得其序之谓礼,物得其和之谓乐,事不成则无序而不和,故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施之政事皆失其道,故刑罚不中。"我的理解还有,正名也就是要有组织赋予的正式权力,这样说话才能算数,才能实现施政目标。只是在位说话要极为谨慎。今日思之,孔子的话依然深刻。这段话还包括了中国思想史上关于"名与实"的关系问题。我们今天理解孔子的正名,也可以看做是领导机关确定岗位职责。
【原文】13.4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译文】樊迟问种庄稼的学问。孔子说:"这方面我不如老农。"又问种菜的学问。孔子回答说:"我赶不上菜农。"樊迟退出。孔子说:"没有远大志向,樊须就是这样。领导人好礼仪,老百姓就没有敢不敬重的;领导人好讲道理,老百姓就没有敢不服从的;领导人喜好讲信用,老百姓就没有不说真话、讲实情的。如果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抱着孩子来投奔你,哪里还用得着你种庄稼呢?"
【解读】我们需要用客观、辩证的眼光看待这段对话。樊迟这个学生好学,但似乎有没有主见,什么都问,什么都学。这让孔子的内心多少有些情绪上的不舒服,孔子可能会认为樊迟是"胡子眉毛一把抓"不知学习的重点。孔子回答樊迟的问题,说自己不如老农和菜农,也是实情,应该无他意。孔子一句"小人哉,樊须也",却让后人以为是孔子骂了樊迟。实际上我的理解,鉴于樊迟学习的内容庞杂,孔子不过就是认为樊迟没有远大目标和志向罢了。上好礼、义、信这段话的评论,孔子的议论也是实情,自古以来从来都是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言外之意,樊迟应该问礼义信,又成为"上"者的志向,如果这样就不用学种菜、种庄稼了。但孔子的这句话,又不能不让一些后人怀疑他轻视劳动。其实,这其中包含了一个老师对自己学生的巨大期望,并非轻视劳动。
【原文】13.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译文】孔子说:"诵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务却做不好;让他出使外交,又不能很好地答对。诗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解读】孔子强调的是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知行结合的问题。《诗经》有感染情绪的作用。今天看,读到博士不会用又有什么用?
【原文】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领导人自身端正,不用下命令老百姓就会主动去做;领导人自身不端正,虽然下命令也不会有人听从。
【解读】还是讲修身的问题,打铁还需自身硬。
【原文】13.7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译文】孔子说:"鲁国和卫国的政治就像兄弟一样。"
【解读】这句话今天看来隐含的意思太深,要考察孔子当时说话的情境才能更准确的理解。
【原文】13.8子谓魏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译文】孔子评价卫国公子荆时说,"他善于治理家政。刚宽裕一点就说'差不多够了'。稍微多了一些的时候就说'真齐备了',等到富足的时候就说'完美极了'。"
【解读】这一章谈论的是俭德。知足常乐,俭以养德,这就是公子荆。人生易老,人生有限,世事难长,生活不仅仅是物质追求和享受,还应该有更多的追求,心灵的高贵,精神的富有,绝非华美居室、物质享受可比。
【原文】13.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译文】孔子到了卫国,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真多呀!"冉有说:"人多了,还要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足起来。"冉有又说:"富起来后,又要做什么呢?"孔子回答说:"让他们接受教育。"
【解读】孔子对弟子的教育都是随机教化,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常常都置于情境之中,这样的教育方式往往会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教育高明就在于随机点化。于平常、平淡之中进行教化,有润物无声之奇效。此等教育方式往往很容易达成学用的结合。我们看师徒的这段对话就很有意味,旅游随机看到的情况,一句平常的感叹,引起学生冉有的追问,而且一问到底,穷追不舍。这里体现了孔子看待社会治理的基本思想,那就是先富后教,边富边教。自古以来,所有的优秀统治者都注意富民,教化民众。新中国建立改革开放后,目的就是富民,民富却忘记教化。所以,改革开
放后10年,邓小平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之处,改革开放的最大失误就是教育的失误,邓小平所言的教育正是对民众的教化。
【原文】13.10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译文】孔子说:"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年就治理差不多,满三年就会卓有成效。"
【解读】这里体现了孔子对治国的自信。其实从世事的发展大致经历来看,三年基本上可以看做是任何事物发展的周期。
【原文】 13.11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译文】孔子说:"'一个好的领导者治理国家百年,就可以克服残暴消除杀戮。'这话真对呀。
【解读】建立一项制度,强行要求众人去做容易。但若让人从内心往外自觉遵守制度难。历朝历代优秀的统治者,若想基业长青,都必须考虑赢得人心,使老百姓自觉自愿服从领导。而做到这样,绝非一日之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这一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为邦百年需要的就是持续发展观念,需要领导者始终如一,一以贯之。难就难在这一点,很少有帝王会做到这一点。但凡能做到这一点的朝代,存活的时间都比较长。
【原文】 13.12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译文】孔子说:"如果有实行王道的人出现,一定要努力一辈子才能使仁德泽被天下。"
【解读】孔子面临的大势是霸道渐兴,王道衰微的年代。孔子的看法与上一章思想一致,若要使世道能够达到仁德行于天下,就一定要努力一生。必世,一说是30年。30年也就是一个人工作的时间。
【原文】13.13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译文】孔子说:"如果自身行为端正,对于当官从政有什么难的?不能端正自己的行为,管理好自己,又怎么能去管理好别人?"
【解读】儒家一直注重内在的修炼,给人们提供发展的秩序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一个过程。自身正需要自己能管好自己,需要具备自制的能力,管好自己是管好他人的前提,也是管好他人的起点和基础。有自制力的人往往都有威信,不能管理自己的人难有威信,没有威信又何以服人?
【原文】13.14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译文】冉有退朝回来。孔子问:"为什么这么晚回来?"冉有回答说:"有政事商议。"孔子说:"那不过是事务罢了。如果有政务,虽然与我无关,我也会知道的。"
【解读】冉有作季氏的家臣,孔子很不赞成季氏。所以孔子这样说话。至于孔子说到国务的政事,因为他是国老,曾经在朝廷做官,有政事国君就会告诉他,因为没有告诉他,所以也就不是什么政事。
【原文】13.15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之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知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译文】鲁定公问:"有一句话就能使国家兴盛的吗?"孔子回答说:"话虽然不能这样说,但也差不多吧。有人说:'做国君难,做大臣同样不容易。'如果知道做国君难,(就会努力勤勉的去做,)不是差不多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吗?"鲁定公又问:"有一句话就能使国家灭亡的吗?"孔子回答说:""话虽然不能这样说,但也差不多吧。有人说:'我做君主没有感到有什么快乐的,唯一高兴的事是我说话没有人敢违抗。'如果我说的话正确,没有人违抗不也很好吗?如果我说的话不正确,也没有人敢违抗,不是差不多一句话就丧国吗?"
【解读】鲁定公很想一下子解决治国问题,一口吃个胖子,于是讨教孔子。另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作为领导不可以随便说话,说话就要说正确的话,总说错话、不对的话,还要求他人听从就不是好事。孔子的回答极为巧妙,虽与鲁定公期待的答案有距离,但鲁定公又有口难言。
【原文】13.1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译文】楚国的叶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使自己领土的人快乐,让远方的人愿意来。"
【解读】这是王者的治国之道,依靠的是德、是仁政。
【原文】13.17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子夏做了莒父的长官,向孔子请教如何处理政务。孔子说:"不要求立刻见成效,不要贪图小利。求快很难达到目的,贪图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
【解读】《反身录》中说:"为政欲速非善政,为学欲速非善学。"做什么事都贵在持之以恒,始终如一。人的一生之所以荒废,难求成功,很大的原因就是多数人缺乏坚持的品性和自制力,承受不了外界的诱惑,朝三暮四,终至一生平平。
【原文】13.18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译文】叶公告诉孔子说:"我家那里有个做事很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别人家的羊,他告发了父亲。"孔子说:"我们那做事直的人和你说的不同。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直就在这里了。"
【解读】以今天的思想观念来理解,这段对话有些费解。为什么父亲做了坏事,儿子告发不是直呢?从孔子的回答来看,孔子显然不认为这样的人是直行的人,我们今天看,这个儿子大义灭亲,真直呀!反思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后来才明白儒家文化是情感文化,伦理本位的文化,亲亲为大,感情第一,所以这样的事情第一反应就会"子为父隐,父为子隐",因此孔子说"直在其中矣"。
【原文】13.1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在家生活要谨慎庄重,在外做事要敬业,与人交往要真诚守信。即使是到了恶劣的环境也不丢掉这样的信念。"
【解读】看来樊迟这个学生很好问,就仁的问题就问了孔子三次。有意思的是孔子三次的回答都不一样,不像今天的教育要有一个标准答案。对于这类问题,孔子之所以这样答复樊迟,大多因为这师生两处于不同的情境。换一个角度看,孔子的的教育往往是学生缺什么他就会给补什么,所以教育的针对性很强,也真能解决生命的成长问题。我们看孔子其他两次不同的回答"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6.22" "爱人。12.22"
【原文】13.2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译文】子贡问:"如何做才能称为士?"孔子说:"对自己的行为保持羞耻的心,出使国外,能够不辱使命,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为士了。"子贡进一步问:"次一等的士是什么样?"孔子回答说:"家庭之中的成员称赞他孝顺父母,邻里乡亲称赞他友爱兄弟。"子贡又问:"那再次一点的呢?"孔子说:"说话守信,行动果断,讲起话来硬邦邦的普通百姓,也可以说是次一等的了。"子贡问:"那么现在当官的那些人怎么样?"孔子说:"嗨,这些气度狭小的人,怎么能算数呢?"
【解读】子贡问问题总是愿意穷根问底,这是子贡性格当中的优点。从另一方面看,人是有不同境界的,古人常有圣人、君子、善者、士、小人等等之区别,这段对话但对"士"而言,就存在三种不同的层次。其实,能够区分不同境界、不同层次的人也是识人的智慧,有了这样的智慧,就知道该如何与人打交道了。
【原文】13.21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译文】孔子说:"得不到与行为合乎中庸的人交往,那么就与狂者和狷者交往吧。狂者积极进取,狷者不会为非作歹。"
【解读】按理我们结交朋友应该寻找不狂不狷的人,但能达于这样境界的人实在太少,所以孔子给出的下策,那就是结交狂者和狷者,这两类人一个太过,一个不及;一个积极进取、激进,一个保守谨慎、不犯错误。朱熹说:"狂者志极高而行不掩,狷者志未及而守有余。"
【原文】13.22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人没有恒心,都不能做巫医。'这话说得很好!"(《周易·恒卦》中有这样一句话)"不操守德行,有可能受到羞辱。"孔子说:"这就是告诉不能坚持没有恒心的人不去占卦罢了。"
【解读】孔子在《彖传》中将恒卦推衍为"天地之道",即宇宙恒久之道。"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下万物之情可见矣!"恒德可以通天神之道,巫医可沟通天道与人道。其实,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持之以恒才能成功。做人亦如此!
【原文】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孔子说:"君子和谐共处但不同流合污,小人同流合污但很难和谐相处。"
【解读】君子与小人之别。君子心地宽广,能容纳不同意见;小人心胸狭窄,不能接纳他人意见。君子追求不止利益,更在精神和心灵,小人逐利,难与人合作。
【原文】13.2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译文】子贡问:"大家都说好的人,怎么样?"孔子说:"还不能认可。"子贡又说:"大家都说不好的人,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能认可。不如好的人说他好,不好的人说他坏。"
【解读】看认识人要全面,不可以偏听偏信,要尽可能地全面考察。
【原文】13.25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译文】孔子说:"在君子手下做事容易,讨他喜欢很难。用不正当的方法讨君子喜欢,他会不高兴的;等到君子用人的时候,他会用人所长。在小人手下做事困难,讨他喜欢却容易。让小人高兴虽然不用正当手段,但却能使他高兴;等到这样的小人用人的时候,他会求全责备。"
【解读】当官的也会有君子与小人,遇到君子是幸事,可以一起干点事情;遇到小人,不仿寻机等待。
【原文】13.26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孔子说:"真正的君子通达安泰而不骄横,小人骄横而不通达安泰。"
【解读】君子与小人行为表现之别。
【原文】13.2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译文】孔子说:"刚强、坚韧、朴实、少言,这四种品德接近仁了。"
【解读】大智若愚指的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
【原文】13.28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译文】子路问:"怎么做才能算是士呢?"孔子说:"互相帮助,愉快相处,就可以称为士了。朋友之间互相帮助,兄弟之间和睦相处。"
【解读】子贡问士与子路问士不同。子贡问得详细,老师回答认真,致力于探讨。子路之问,孔子针对其性格下药,对症施治。
【原文】13.29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译文】孔子说:"好的人教导人民七年,就可以让他们参军作战了。"
【解读】参军作战也是大有说道的。
【原文】13.30子曰:"以不教民战,是为弃之。"
【译文】孔子说:"用没有训练的老百姓去作战,这是抛弃他们啊。"
【解读】孔子一生谨慎对待的事情"斋战疾",可见战争对人的生命和生活的影响之大,不做军事训练就让士兵参与作战,是对生命不负责任,所以孔子才这样说。
【原文】13.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译文】子路问从政之道。孔子说:"身先士卒,率先垂范。"子路要求多讲一些。孔子说:"始终如一,永不倦怠。"
【解读】朱熹注"勇者喜于有为而不能持久,故以此告之。"唐代宰相魏征说:"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诗经》说:"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原文】 13.2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而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译文】冉雍做了季氏的家臣,向孔子请教怎么做。孔子说:"为那些基层干部作出表率,不计较他们工作中的小过错,推举优秀人才。"冉雍问:"怎么知道谁优秀提拔他呢?"孔子说:"提拔你所知道和了解的。你所不熟悉了解的,别人会舍弃(不推荐)吗?"
【解读】此章说的是知人之难、识人之难、察人之难。诸葛亮在《知人性》中说知人之道有七:"一曰间之以是非而观其志,二曰穷之以辞辨而观其变,三曰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四曰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五曰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六曰临之以利而观其廉,七曰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其实,作为管理者,最重要的能力就是使用干部。在干部的使用上,首先选择自己熟悉了解德才兼备的人,然后依靠群众的举荐使用,这个道理古今亦然。
【原文】13.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该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译文】子路说:"假如卫国国君等着您去治理国家,您先作什么?"孔子说:"一定要先正名分!"子路说:"真是这样吗,您太迂腐了!有什么可正的?"孔子说:"子路,这就是你的粗俗浅薄了。君子对自己不懂的事情总是保持沉默。如果名分不正,讲起话来就不顺当合理;说话不顺当合理,事情本就办不成;事情办不成,礼乐制度就复兴不起来;礼乐制度就复兴不起来,刑罚就不会得当,刑罚不得当,老百姓就会不知所措。所以君子有了名分一定可以说话,说出来的话才能可行。只是君子说出的话要格外谨慎而已。"
【解读】孔子的正名今天看就是整顿秩序。范氏说:"事得其序之谓礼,物得其和之谓乐,事不成则无序而不和,故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施之政事皆失其道,故刑罚不中。"我的理解还有,正名也就是要有组织赋予的正式权力,这样说话才能算数,才能实现施政目标。只是在位说话要极为谨慎。今日思之,孔子的话依然深刻。这段话还包括了中国思想史上关于"名与实"的关系问题。我们今天理解孔子的正名,也可以看做是领导机关确定岗位职责。
【原文】13.4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译文】樊迟问种庄稼的学问。孔子说:"这方面我不如老农。"又问种菜的学问。孔子回答说:"我赶不上菜农。"樊迟退出。孔子说:"没有远大志向,樊须就是这样。领导人好礼仪,老百姓就没有敢不敬重的;领导人好讲道理,老百姓就没有敢不服从的;领导人喜好讲信用,老百姓就没有不说真话、讲实情的。如果这样,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就会抱着孩子来投奔你,哪里还用得着你种庄稼呢?"
【解读】我们需要用客观、辩证的眼光看待这段对话。樊迟这个学生好学,但似乎有没有主见,什么都问,什么都学。这让孔子的内心多少有些情绪上的不舒服,孔子可能会认为樊迟是"胡子眉毛一把抓"不知学习的重点。孔子回答樊迟的问题,说自己不如老农和菜农,也是实情,应该无他意。孔子一句"小人哉,樊须也",却让后人以为是孔子骂了樊迟。实际上我的理解,鉴于樊迟学习的内容庞杂,孔子不过就是认为樊迟没有远大目标和志向罢了。上好礼、义、信这段话的评论,孔子的议论也是实情,自古以来从来都是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言外之意,樊迟应该问礼义信,又成为"上"者的志向,如果这样就不用学种菜、种庄稼了。但孔子的这句话,又不能不让一些后人怀疑他轻视劳动。其实,这其中包含了一个老师对自己学生的巨大期望,并非轻视劳动。
【原文】13.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译文】孔子说:"诵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务却做不好;让他出使外交,又不能很好地答对。诗书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解读】孔子强调的是学以致用,学用结合,知行结合的问题。《诗经》有感染情绪的作用。今天看,读到博士不会用又有什么用?
【原文】13.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孔子说:"领导人自身端正,不用下命令老百姓就会主动去做;领导人自身不端正,虽然下命令也不会有人听从。
【解读】还是讲修身的问题,打铁还需自身硬。
【原文】13.7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译文】孔子说:"鲁国和卫国的政治就像兄弟一样。"
【解读】这句话今天看来隐含的意思太深,要考察孔子当时说话的情境才能更准确的理解。
【原文】13.8子谓魏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译文】孔子评价卫国公子荆时说,"他善于治理家政。刚宽裕一点就说'差不多够了'。稍微多了一些的时候就说'真齐备了',等到富足的时候就说'完美极了'。"
【解读】这一章谈论的是俭德。知足常乐,俭以养德,这就是公子荆。人生易老,人生有限,世事难长,生活不仅仅是物质追求和享受,还应该有更多的追求,心灵的高贵,精神的富有,绝非华美居室、物质享受可比。
【原文】13.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译文】孔子到了卫国,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真多呀!"冉有说:"人多了,还要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足起来。"冉有又说:"富起来后,又要做什么呢?"孔子回答说:"让他们接受教育。"
【解读】孔子对弟子的教育都是随机教化,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常常都置于情境之中,这样的教育方式往往会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教育高明就在于随机点化。于平常、平淡之中进行教化,有润物无声之奇效。此等教育方式往往很容易达成学用的结合。我们看师徒的这段对话就很有意味,旅游随机看到的情况,一句平常的感叹,引起学生冉有的追问,而且一问到底,穷追不舍。这里体现了孔子看待社会治理的基本思想,那就是先富后教,边富边教。自古以来,所有的优秀统治者都注意富民,教化民众。新中国建立改革开放后,目的就是富民,民富却忘记教化。所以,改革开
放后10年,邓小平总结改革开放的经验教训之处,改革开放的最大失误就是教育的失误,邓小平所言的教育正是对民众的教化。
【原文】13.10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译文】孔子说:"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国家,一年就治理差不多,满三年就会卓有成效。"
【解读】这里体现了孔子对治国的自信。其实从世事的发展大致经历来看,三年基本上可以看做是任何事物发展的周期。
【原文】 13.11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译文】孔子说:"'一个好的领导者治理国家百年,就可以克服残暴消除杀戮。'这话真对呀。
【解读】建立一项制度,强行要求众人去做容易。但若让人从内心往外自觉遵守制度难。历朝历代优秀的统治者,若想基业长青,都必须考虑赢得人心,使老百姓自觉自愿服从领导。而做到这样,绝非一日之功,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这一章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为邦百年需要的就是持续发展观念,需要领导者始终如一,一以贯之。难就难在这一点,很少有帝王会做到这一点。但凡能做到这一点的朝代,存活的时间都比较长。
【原文】 13.12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译文】孔子说:"如果有实行王道的人出现,一定要努力一辈子才能使仁德泽被天下。"
【解读】孔子面临的大势是霸道渐兴,王道衰微的年代。孔子的看法与上一章思想一致,若要使世道能够达到仁德行于天下,就一定要努力一生。必世,一说是30年。30年也就是一个人工作的时间。
【原文】13.13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译文】孔子说:"如果自身行为端正,对于当官从政有什么难的?不能端正自己的行为,管理好自己,又怎么能去管理好别人?"
【解读】儒家一直注重内在的修炼,给人们提供发展的秩序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的一个过程。自身正需要自己能管好自己,需要具备自制的能力,管好自己是管好他人的前提,也是管好他人的起点和基础。有自制力的人往往都有威信,不能管理自己的人难有威信,没有威信又何以服人?
【原文】13.14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译文】冉有退朝回来。孔子问:"为什么这么晚回来?"冉有回答说:"有政事商议。"孔子说:"那不过是事务罢了。如果有政务,虽然与我无关,我也会知道的。"
【解读】冉有作季氏的家臣,孔子很不赞成季氏。所以孔子这样说话。至于孔子说到国务的政事,因为他是国老,曾经在朝廷做官,有政事国君就会告诉他,因为没有告诉他,所以也就不是什么政事。
【原文】13.15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之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知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译文】鲁定公问:"有一句话就能使国家兴盛的吗?"孔子回答说:"话虽然不能这样说,但也差不多吧。有人说:'做国君难,做大臣同样不容易。'如果知道做国君难,(就会努力勤勉的去做,)不是差不多一句话就可以使国家兴盛吗?"鲁定公又问:"有一句话就能使国家灭亡的吗?"孔子回答说:""话虽然不能这样说,但也差不多吧。有人说:'我做君主没有感到有什么快乐的,唯一高兴的事是我说话没有人敢违抗。'如果我说的话正确,没有人违抗不也很好吗?如果我说的话不正确,也没有人敢违抗,不是差不多一句话就丧国吗?"
【解读】鲁定公很想一下子解决治国问题,一口吃个胖子,于是讨教孔子。另一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作为领导不可以随便说话,说话就要说正确的话,总说错话、不对的话,还要求他人听从就不是好事。孔子的回答极为巧妙,虽与鲁定公期待的答案有距离,但鲁定公又有口难言。
【原文】13.1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译文】楚国的叶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使自己领土的人快乐,让远方的人愿意来。"
【解读】这是王者的治国之道,依靠的是德、是仁政。
【原文】13.17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译文】子夏做了莒父的长官,向孔子请教如何处理政务。孔子说:"不要求立刻见成效,不要贪图小利。求快很难达到目的,贪图小利就不能成就大事。"
【解读】《反身录》中说:"为政欲速非善政,为学欲速非善学。"做什么事都贵在持之以恒,始终如一。人的一生之所以荒废,难求成功,很大的原因就是多数人缺乏坚持的品性和自制力,承受不了外界的诱惑,朝三暮四,终至一生平平。
【原文】13.18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译文】叶公告诉孔子说:"我家那里有个做事很直的人,他的父亲偷了别人家的羊,他告发了父亲。"孔子说:"我们那做事直的人和你说的不同。父亲为儿子隐瞒,儿子为父亲隐瞒,直就在这里了。"
【解读】以今天的思想观念来理解,这段对话有些费解。为什么父亲做了坏事,儿子告发不是直呢?从孔子的回答来看,孔子显然不认为这样的人是直行的人,我们今天看,这个儿子大义灭亲,真直呀!反思这个问题由来已久,后来才明白儒家文化是情感文化,伦理本位的文化,亲亲为大,感情第一,所以这样的事情第一反应就会"子为父隐,父为子隐",因此孔子说"直在其中矣"。
【原文】13.1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译文】樊迟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在家生活要谨慎庄重,在外做事要敬业,与人交往要真诚守信。即使是到了恶劣的环境也不丢掉这样的信念。"
【解读】看来樊迟这个学生很好问,就仁的问题就问了孔子三次。有意思的是孔子三次的回答都不一样,不像今天的教育要有一个标准答案。对于这类问题,孔子之所以这样答复樊迟,大多因为这师生两处于不同的情境。换一个角度看,孔子的的教育往往是学生缺什么他就会给补什么,所以教育的针对性很强,也真能解决生命的成长问题。我们看孔子其他两次不同的回答"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6.22" "爱人。12.22"
【原文】13.2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译文】子贡问:"如何做才能称为士?"孔子说:"对自己的行为保持羞耻的心,出使国外,能够不辱使命,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为士了。"子贡进一步问:"次一等的士是什么样?"孔子回答说:"家庭之中的成员称赞他孝顺父母,邻里乡亲称赞他友爱兄弟。"子贡又问:"那再次一点的呢?"孔子说:"说话守信,行动果断,讲起话来硬邦邦的普通百姓,也可以说是次一等的了。"子贡问:"那么现在当官的那些人怎么样?"孔子说:"嗨,这些气度狭小的人,怎么能算数呢?"
【解读】子贡问问题总是愿意穷根问底,这是子贡性格当中的优点。从另一方面看,人是有不同境界的,古人常有圣人、君子、善者、士、小人等等之区别,这段对话但对"士"而言,就存在三种不同的层次。其实,能够区分不同境界、不同层次的人也是识人的智慧,有了这样的智慧,就知道该如何与人打交道了。
【原文】13.21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译文】孔子说:"得不到与行为合乎中庸的人交往,那么就与狂者和狷者交往吧。狂者积极进取,狷者不会为非作歹。"
【解读】按理我们结交朋友应该寻找不狂不狷的人,但能达于这样境界的人实在太少,所以孔子给出的下策,那就是结交狂者和狷者,这两类人一个太过,一个不及;一个积极进取、激进,一个保守谨慎、不犯错误。朱熹说:"狂者志极高而行不掩,狷者志未及而守有余。"
【原文】13.22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译文】孔子说:"南方人有句话说:'人没有恒心,都不能做巫医。'这话说得很好!"(《周易·恒卦》中有这样一句话)"不操守德行,有可能受到羞辱。"孔子说:"这就是告诉不能坚持没有恒心的人不去占卦罢了。"
【解读】孔子在《彖传》中将恒卦推衍为"天地之道",即宇宙恒久之道。"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观其所恒,而天下万物之情可见矣!"恒德可以通天神之道,巫医可沟通天道与人道。其实,无论做什么事,都需要持之以恒才能成功。做人亦如此!
【原文】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译文】孔子说:"君子和谐共处但不同流合污,小人同流合污但很难和谐相处。"
【解读】君子与小人之别。君子心地宽广,能容纳不同意见;小人心胸狭窄,不能接纳他人意见。君子追求不止利益,更在精神和心灵,小人逐利,难与人合作。
【原文】13.2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译文】子贡问:"大家都说好的人,怎么样?"孔子说:"还不能认可。"子贡又说:"大家都说不好的人,怎么样?"孔子说:"也不能认可。不如好的人说他好,不好的人说他坏。"
【解读】看认识人要全面,不可以偏听偏信,要尽可能地全面考察。
【原文】13.25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译文】孔子说:"在君子手下做事容易,讨他喜欢很难。用不正当的方法讨君子喜欢,他会不高兴的;等到君子用人的时候,他会用人所长。在小人手下做事困难,讨他喜欢却容易。让小人高兴虽然不用正当手段,但却能使他高兴;等到这样的小人用人的时候,他会求全责备。"
【解读】当官的也会有君子与小人,遇到君子是幸事,可以一起干点事情;遇到小人,不仿寻机等待。
【原文】13.26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译文】孔子说:"真正的君子通达安泰而不骄横,小人骄横而不通达安泰。"
【解读】君子与小人行为表现之别。
【原文】13.2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译文】孔子说:"刚强、坚韧、朴实、少言,这四种品德接近仁了。"
【解读】大智若愚指的大概就是这个样子吧。
【原文】13.28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译文】子路问:"怎么做才能算是士呢?"孔子说:"互相帮助,愉快相处,就可以称为士了。朋友之间互相帮助,兄弟之间和睦相处。"
【解读】子贡问士与子路问士不同。子贡问得详细,老师回答认真,致力于探讨。子路之问,孔子针对其性格下药,对症施治。
【原文】13.29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译文】孔子说:"好的人教导人民七年,就可以让他们参军作战了。"
【解读】参军作战也是大有说道的。
【原文】13.30子曰:"以不教民战,是为弃之。"
【译文】孔子说:"用没有训练的老百姓去作战,这是抛弃他们啊。"
【解读】孔子一生谨慎对待的事情"斋战疾",可见战争对人的生命和生活的影响之大,不做军事训练就让士兵参与作战,是对生命不负责任,所以孔子才这样说。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