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武术运动的特点是什么
武术运动的特点是什么?中国武术不仅在技击方法上丰富多彩,而且在劲力方面要求整齐合一;在运动形式上不仅有对抗,而且还有套路、功法;在运动特色上,不仅有众多拳种,而且还有各种器械;在健身方面,不仅锻炼身体,而且内外兼修,形神兼备。以上这些都构成了武术所具有的特点。
(一)技击是武术最主要的技术特点
武术最初作为一种实用技术存在和发展,其主要功能是满足人们自卫的需要。它常常以最有效的技击方法,迫使对方失去反抗能力。20世纪。受西方体育的冲击和影响,武术开始向体育的方向发展,现在我们更多地将其作为一种体育运动来开展。武术作为一种体育运动,技术上仍不失攻防技击的特性,并将技击寓于搏斗和套路运动之中。无论是套路还是对抗都是围绕着技击而展开。如对抗运动,虽然从体育观念出发,采取了一些保护措施,限制了一些动作,但是在技术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上是一致的,无论是散打还是短兵、长兵,都是实实在在的技击技术在竞技场上的运用。像套路运动,传统套路是攻防技击的基础,能使习练者周身协调、整体发力,而且几乎每个动作都具有技击含义,都可拆招、喂手,还原为技击对抗形式。现代竞技武术套路虽然大部分动作已失去了技击价值,但是他们还保留着象征性的技击含义,其核心技术仍围绕着踢、打、摔、拿、击、刺而展开,能间接地表现技击。将战斗场景进一步烘托、渲染,更具艺术性地将武术那种刚健有力的气势、壮丽动人的技击之美淋淋尽致地表现出来是竞技武术套路对技击的特有的表现方式。
世界上许多项目,诸如拳击、击剑、摔跤等都具有技击的特点,但是,没有一个项目像武术这样能如此系统、全面地表现多种形式的攻防技击内容。攻防技击特点是武术最主要的技术特点,也是其最本质的特点。
(二)内外兼修、形神兼备是武术最主要的文化特点
讲究“内外兼修、形神兼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普遍现象,不仅武术讲究内外兼修、形神兼备,书法、戏曲等民族艺术形式同样讲究内外兼修、形神兼备。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一特色的传统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和谐统一。具体到武术,主要体现在内外的和谐,形神的一致、身械的协调、整体的统一。这里的内,指心、神、意等心智活动和气息的运行,外,是指手眼身步等形体活动,内与外,形与神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这种既讲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的协调已经超越了一般体育项目中没有哪个比武术的动作更复杂。其他动作的协调仅是个别动作的协调,而武术动作的千姿百态,在一个立体空间里完成数十个动作的点线飞动。这种全方位的运动无疑更容易使各个协调动作由“点”及“面”,进而成空间的“体”,这种由外及内、遍及整体的协调是全方位的、整体意义上的高度协调。“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是各家各派的练功准则。以拳种为例,太极拳主张身心合修,要求“以身行气、以气运身”,“先在心后在身”,并提出“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腰,总须完整一气”的理论;形意拳讲究“内三合,外三合”,即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心意诚于中,万物形于外,总是一气之流”,“以腰催胯,以胯催膝,以膝催足,以肩催肘、以肘催手,以手催指。”形与意,内于外,周身上下无处不合;少林拳要求精、力、气、骨、神内外兼修;长拳也讲究“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八法。练器械也同样讲究手、眼、心、身、步与器械协调配合,如刀术讲究配合,拳谚云:“单刀看手,双刀看走”,练习中特别讲究刀的运动必须与左手密切配合,使刀术动作做到和谐、衡稳、有力;“枪之用在两腕,臂以助腕,身以助臂,足以助身乃合二为一”;剑术技法、贵在意势令通,三体同功,身械如一,方能达到术中求艺、以意导术、气韵生动的境地。
中国武术这种追求“内外兼修、形神兼备”的文化特色是其区别于国际武坛以凶狠著称的泰拳、空手道、西洋拳击等技击性运动以及其他体育项目独具特色的特点,也是他屹立于世界体育之林的根基之所在。
(三)拳种众多、形式多样是武术独树一帜的风格特点
门派林立、拳种众多是中国武术相对于其他武技而言最主要的风格特点之一。门派作为历史的陈迹在当今社会已经没有太大的积极意义,但众多的拳种缺失中国武术的一大宝藏。中国武术的这一特点主要是在明清时期形成的,当时火器的发展使民间武术与军事武术的发展越来越松散,而民间武术又没有像宋代那样的擂台竞技,在缺乏交流的情况下,不同习武者的不用技击风格就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向纵深处发展;又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以家族为本位,十分注重传承,徒弟一般不轻易改变老师传下来的东西,于是不同的技击风格就逐渐演变成不同风格的拳种流派。流传至今,风格迥异的拳种已达上百个,这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武技所无法比拟的。
拳派林立,形式多样构成了武术又一鲜明的特色。中国武术不仅有对抗形式运动,还有功法、套路、拆招、喂手、散手等,这种形式多样的运动特色也是中国武术与众不同之处,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武技,然而很少有国家的武技具有套路运动的形式,即使是中国传统文化辐射到的几个东方民族的武技偶有套路形式,但其发达和显扬程度绝对无法与中国武术相提并论。究其原因,主要是武术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很讲究程式,像中国的诗词歌赋、舞蹈戏剧、书法绘画、园林建筑等都遵循一定的程式,武术套路也不例外。这实际是中国传统哲学重“道”(可理解为规律、规矩、原则、方式、路数)的一个具体表现。中国武术的套路不仅有单练;还有对练,集体演练;不仅有徒手还有持械,徒手的有刚、柔、快、慢之别,持械的还有长、短、软、硬之分。形形色色的套路以及功法、拆招、递手、散手、实战等构成了中国武术丰富多彩的运动形式。
(四)广泛的适应性是武术最突出的健身特点
武术运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从内容上讲,既有“强健筋肉、发展体力”类的形意拳、八卦掌、八极拳、罗汉功,又有“流通气血,强健精神”类的少林十二式、太极拳、苌家拳二十四气及各种内功,还有“活泼肢体,敏捷思想”类的各种运动捷速、跳跃便利的长拳等等。从运动形式上讲,既有竞技对抗性的散手、推手、短兵、又有适合演练的各类拳术、器械和对练,还有各种功法运动,不同的拳种和器械有不同的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运动量,分别适应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人群的需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和兴趣爱好选择练习内容,少年儿童可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长拳类、南拳类项目进行练习,以培养刚健有力、勇敢无畏的气质;青年人在选择长拳类、南拳类项目的同时,还可进行各种对抗类练习,以培养敢于拼搏,勇于竞争的精神;中年人可以选择形意、太极、八卦等项目,以进一步强健筋肉,发展体力,体会中国武术深层次的文化内涵;老年人可选择以柔和、缓慢、轻灵为特点的太极拳类,以达到调理身心、延年益寿的目的;体质弱的可以选择绵缓类武术,女性还可以选择木兰拳系列等等。同时,许多武术内容对场地、器材的要求较低,俗称“拳打蜗牛之地”,练习者可以根据场地的大小变化联系内容和方式,即使一时没有器械也可以徒手练功。一般来说,武术可以“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从早到晚都可练习,基本不受时间、季节的限制。
较之不少体育运动项目,武术具有更为广泛的适应性,武术能在广大民间历久不衰,与这一特点不无关系。这也是它的群众基础最为广泛的重要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