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一、原文
【通行本】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帛书】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始万物之宗;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二、各家解析摘要
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
道是阴阳两者相互中和,其作用无穷无尽,其渊深、渊博好像万物的宗主。它锋芒不外露,解除纷扰,在光明之处便与光融合,在尘垢之处便与尘垢同一。其深远幽暗好像无处不在。我不知它是从何而来,在象帝之前便已存在。
2、南怀瑾《老子他说》
从个人的修养来讲,修道的基本,首先要能冲虚谦下,无论是炼气或养神,都要如此,都要冲虚自然,永远不盈不满,来而不拒,去而不留,除故纳新,流存无碍而不住。凡是有太过尖锐,特别呆滞不化的心念,便须顿挫而使之平息。对于炼气修息,炼神养心,也都要如此。倘有纷纭扰乱、纠缠不清的思念,也必须要解脱。至于气息与精神,也须保养不拘,任其冲而不盈。如此存养纯熟,就可以和合自然的光景,与世俗同流而不合污,自掩光华,混迹尘境。但是此心此身,始终是“冲而用之或不盈”。一切不为太过,太甚。此心此身,仍然保合太和而澄澄湛湛,活活泼泼,周旋于尘境有无之间。但虽说是澄澄湛湛,必须若存若亡,不可执着。我即非我,谁亦非谁,只是应物无方,不留去来的痕迹,所谓“先天而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如此而已。
3、罗大伦《道德经说什么》
(1)清空自己比充实自己更重要
“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其中的“冲”跟“冲”意思差不多,是水涌动上来的一种感觉。道总保持一种中空的状态,然后化生万物出来;虽然它化生万物出来,却永远保持空的状态。所以“用之又弗盈也”,总是不充盈。这是老子所讲的天之道的一个特点:中间是空的,总保持虚空的状态。这是这个世界的秘密,道的秘密。
(2)只要尊重道,这个世界就会加持您
“渊呵,似万物之宗”中的“渊”是深邃、深远的意思,“宗”是指万物的源头。这句话的意思是,道深邃、深远,像万物的起源一样。
“湛呵似或存”中的“湛”也是深远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深远得好像存在似的。道一开始无名无形,说它没有,它还有;说它有,它又无名无形。所以道一开始是模糊的,是难以去揣摩的。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句话在后边又出现过一次,而且因为这章都是在描述道的状态,此处突然加一个动作,说如何去“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我觉得于文体是不和谐的。所以,我认为这句话是给抄错了,不是这一章的。
然后老子又说:“吾不知其谁之子。”老子说自己不知道创造世界源头的这个力量是谁的儿子。老子这是在承认我们认识的局限性,也就是说老子认为他能够猜测分析到的就到道这了,前边谁创造了道,他不知道。
“象帝之先。”“象”在古代最早是指“呈现出的形态”。“象帝”就是上天。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道是我们这个世界主宰者出现之前的力量。
老子是在告诉我们:我不知道道是谁生的,道是谁的儿子,但是我敢说,道所呈现出来的规律,是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主宰者出现之前的力量。
三、我之体悟——“道”就是事物的普遍联系性
前面几章老子在引导我们看到事物之间存在的矛盾,同时让我们看到矛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所以我们不能孤立的、片面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要用联系的、统一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所以这一章老子做了一个总结性的解释:这种联系的、统一的、发展的思想就是在“用道”。那么,可以推演出来老总说的道,究竟是什么呢?我想就是存在于事物中的那种普遍联系性。老子所言,这些联系我们有可能肉眼看不到,也不知道它如何而来,但它却处处存在,真可谓是“和光同尘”。
看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我想到的是辩证唯物主义中所讲的事物的普遍联系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联系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世界上的每一个事物或现象都同其他事物或现象相互联系着,没有绝对孤立的东西。任何事物的存在和运动都在于它内部结构要素之间的某种特定的联系及其运动,都在于它同周围其他事物的一定联系、相互作用及其变化。离开了联系便没有事物的存在和运动。个别事物可能不具有某些特定的联系方式,却不能没有任何联系,所以联系是普遍存在的。——这不正是对“道”的详细解释吗?
按照这个思路,老子后面肯定会去论述,我们如何具体的使用“道”。所以,可以看出,这一章是承上启下的一个章节,既是前面几章的总结和升华,也是后面章节的铺垫。
【通行本】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帛书】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始万物之宗;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呵,似或存。吾不知其谁之子也,象帝之先。
二、各家解析摘要
1、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
道是阴阳两者相互中和,其作用无穷无尽,其渊深、渊博好像万物的宗主。它锋芒不外露,解除纷扰,在光明之处便与光融合,在尘垢之处便与尘垢同一。其深远幽暗好像无处不在。我不知它是从何而来,在象帝之前便已存在。
2、南怀瑾《老子他说》
从个人的修养来讲,修道的基本,首先要能冲虚谦下,无论是炼气或养神,都要如此,都要冲虚自然,永远不盈不满,来而不拒,去而不留,除故纳新,流存无碍而不住。凡是有太过尖锐,特别呆滞不化的心念,便须顿挫而使之平息。对于炼气修息,炼神养心,也都要如此。倘有纷纭扰乱、纠缠不清的思念,也必须要解脱。至于气息与精神,也须保养不拘,任其冲而不盈。如此存养纯熟,就可以和合自然的光景,与世俗同流而不合污,自掩光华,混迹尘境。但是此心此身,始终是“冲而用之或不盈”。一切不为太过,太甚。此心此身,仍然保合太和而澄澄湛湛,活活泼泼,周旋于尘境有无之间。但虽说是澄澄湛湛,必须若存若亡,不可执着。我即非我,谁亦非谁,只是应物无方,不留去来的痕迹,所谓“先天而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如此而已。
3、罗大伦《道德经说什么》
(1)清空自己比充实自己更重要
“道冲,而用之又弗盈也”,其中的“冲”跟“冲”意思差不多,是水涌动上来的一种感觉。道总保持一种中空的状态,然后化生万物出来;虽然它化生万物出来,却永远保持空的状态。所以“用之又弗盈也”,总是不充盈。这是老子所讲的天之道的一个特点:中间是空的,总保持虚空的状态。这是这个世界的秘密,道的秘密。
(2)只要尊重道,这个世界就会加持您
“渊呵,似万物之宗”中的“渊”是深邃、深远的意思,“宗”是指万物的源头。这句话的意思是,道深邃、深远,像万物的起源一样。
“湛呵似或存”中的“湛”也是深远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深远得好像存在似的。道一开始无名无形,说它没有,它还有;说它有,它又无名无形。所以道一开始是模糊的,是难以去揣摩的。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这句话在后边又出现过一次,而且因为这章都是在描述道的状态,此处突然加一个动作,说如何去“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我觉得于文体是不和谐的。所以,我认为这句话是给抄错了,不是这一章的。
然后老子又说:“吾不知其谁之子。”老子说自己不知道创造世界源头的这个力量是谁的儿子。老子这是在承认我们认识的局限性,也就是说老子认为他能够猜测分析到的就到道这了,前边谁创造了道,他不知道。
“象帝之先。”“象”在古代最早是指“呈现出的形态”。“象帝”就是上天。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道是我们这个世界主宰者出现之前的力量。
老子是在告诉我们:我不知道道是谁生的,道是谁的儿子,但是我敢说,道所呈现出来的规律,是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主宰者出现之前的力量。
三、我之体悟——“道”就是事物的普遍联系性
前面几章老子在引导我们看到事物之间存在的矛盾,同时让我们看到矛盾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所以我们不能孤立的、片面的眼光去看待问题,要用联系的、统一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所以这一章老子做了一个总结性的解释:这种联系的、统一的、发展的思想就是在“用道”。那么,可以推演出来老总说的道,究竟是什么呢?我想就是存在于事物中的那种普遍联系性。老子所言,这些联系我们有可能肉眼看不到,也不知道它如何而来,但它却处处存在,真可谓是“和光同尘”。
看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我想到的是辩证唯物主义中所讲的事物的普遍联系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联系是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客观本性。世界上的每一个事物或现象都同其他事物或现象相互联系着,没有绝对孤立的东西。任何事物的存在和运动都在于它内部结构要素之间的某种特定的联系及其运动,都在于它同周围其他事物的一定联系、相互作用及其变化。离开了联系便没有事物的存在和运动。个别事物可能不具有某些特定的联系方式,却不能没有任何联系,所以联系是普遍存在的。——这不正是对“道”的详细解释吗?
按照这个思路,老子后面肯定会去论述,我们如何具体的使用“道”。所以,可以看出,这一章是承上启下的一个章节,既是前面几章的总结和升华,也是后面章节的铺垫。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