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结尾的作用有哪些
一、文章结尾的作用
结构上:
1、总结上文。
2、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
3、照应题目、照应开头、前文。
内容上:
1、画龙点睛、点明事件的意义,点明中心
2、深化文章中心,抒发作者什么感悟或者情感
3、写出了人物怎样的品质、精神或性格。
4、言有尽而意无穷,留下想象的空间,增强感染力。
5、引起读者的注意、思考。
二、议论文开头结尾的作用
议论文开头结尾的作用
1,议论文开头的作用
A,开头通过写。。。。。。。。得事例,提出中心论点(引出中心论题)
B,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引出中心论题)
C,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中心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往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
2,议论文结尾的作用
A,总结全文,点明中心论点
B,补充论述,使论证完备严谨,避免片面性。
C,照应开头或题目,强化中心论点
D,强调中心论点,激励号召人人们。。。。。。。。
三、文章结尾的基本要求
1、结尾要顺应文章内容的发展
文章是反映客观事物的,客观事物是千变万化的,反映千变万化的客观事物的文章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以小学生作文为例,有记叙文、说明文、应用文、议论文等文体类型。记叙文又可以大致地分成记人的、叙事的、写景的、状物的种种类别,因此,文章不能用同一形式结尾。至于应该采用什么方式,我们认为,要顺应文章内容的发展,不能为结尾而结尾。有些同学在阅读别人文章时,觉得有些文章的结尾很有特色,非常喜欢,也想学一学,这种愿望很好,但是还要注意,你写一篇文章用哪种方式结尾,要根据文章内容的发展来确定。
在我们学习过的文章中,结尾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是事情写完了,文章也就自然结尾了,不需要再去说什么多余的话;有的是文章快写完了,作者考虑到在结尾的时候有必要对全文进行一下总结,写上几句概括性的话来收束全篇;有的人在文章结尾时恰到好处地通过某种途径把文章的中心点明;也有的人爱在文章的结尾处说几句耐人寻味的话,既能做到水到渠成,又给我们留下想像的余地;有的人写文章时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同时自己在写作过程中被自己表达的感情所感染,情不自禁地在文章结尾时抒起情来;也有的人写到文章结尾处,回应前文,和文章的标题或者文章的开头联系起来考虑,使人感到首尾圆合,浑然一体。有的结尾以小见大,初看不起眼,细想却很深刻;有的结尾话虽说完意却未完,使你还得好好去想一想……文章的结尾多种多样,不一而足。但是,不管怎样,都应做到顺应文章内容的发展,不能抛开前面的内容为结尾而标新立异。要知道,马尾巴只有长在马的屁股上甩起来才显得精神,如果在老母鸡的屁股上安上马尾巴,那必然是非常难看的。
我们来看看小学语文教材《穷人》的结尾:
怎么办?渔夫皱起眉,他的脸变得严肃、忧虑。“嗯,是个问题!”他搔搔后脑勺说,“嗯,办?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穷人》选自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记叙的是一位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同情、关心一位叫西蒙的邻居,在她死后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事,反映了沙俄时代渔民的生活状况,歌颂了他们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文章的结尾处集中反映了渔夫的心灵和道德品质,似乎在桑娜身上没有多用笔墨,实际上,文章的前面已经写了桑娜: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她的心跳得厉害。她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她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伊揍我一顿也好!”
不难看出,文章结尾时桑娜的心里特别宁静,作者为什么不在桑娜身上多花笔墨,因为,已经没有必要;文章的中心意思已经得到了充分表现。假如说,作者此时再对渔夫夫妇大加一番赞颂,就会使人感到多余。
2、结尾要有助于读者理解全文
一篇文章应该是一个整体。至于我们说的开头,结尾……都是在这个整体之中的,之所以要分开来说,是因为为了叙述的方便。文章的结尾在内容上、结构上要收束全篇,对全篇要有定局、总括、回应、深化的作用。一般写人的文章,结尾要落实到人的思想品质和性格特征上来;一般写事的文章,结尾要落实到事情的意义和作用上来。不管什么情况,读者从标题到文章结束看过一遍之后,应该有一种整体感,应该使人感到,文章的结尾和文章的标题、文章的开头以及文章的中间部分,是密切相联系的,都与这篇文章的中心密不可分。在全篇文章中,文章结尾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某篇文章的结尾使人读过之后感到是多余的,或者感到它与前面的部分不和谐,不统一,破坏了文章的完整性,那就不是好的结尾了。
小学语文教材《田寡妇看瓜》的结尾值得我们学习:
田寡妇也无心再去看她的南瓜了。
赵树理的《田寡妇看瓜》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使中国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土改前,南坡庄只有半亩园地的田寡妇年年都种南瓜,年年都要去看瓜,因为村里的穷人无土地,无法生活,只得偷瓜充饥。地主势力大,无人敢偷;最怕人偷的是田寡妇家的瓜,因此田寡妇只好天天去看瓜。土改后,穷人分得了土地,家家种了瓜,可田寡妇还是抱着老黄历天天去看瓜,孩子劝阻她也不信,以后生病没有去看瓜,园中也无事,三五天,上十天不去,也无事,她就打算不再看瓜了;收获的一天见秋生家拉了一车瓜,弄清了原委,就“无心再去看她的南瓜了。”这样的结尾和文章的标题、文章的前后内容一起构成了一篇结构紧凑、内容完整、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使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得到充分表达。这样的结尾对于全篇内容和结构的完整都起到了总括的作用。
3、文章结尾要充实有力
阿•托尔斯泰说过,好的结尾“就是当读者把作品读完之后,有使他翻开第一页来重新去读它的力量”。中国古代的作家也要求写诗、作文要做到“凤头、猪肚、豹尾”,结尾要充实有力。不管用哪种方法结尾,要想使文章充实有力,篇幅不宜过长,语言应该精炼,内容要紧扣中心。
我们先看小学语文教材《抢险》的结尾:
黎明的时候,决口终于合龙了。人们都兴高采烈地欢呼起来。
《抢险》的结尾短短的一段只有24个字,说了两层意思:一层是决口合龙了,另一层是人们欢呼,显得充实有力。山洪爆发,河堤决口,险情发生,大家同心协力,堵堤排险,挑灯夜战,终于在黎明使决口合龙,兴高采烈地欢呼起来。这样不仅结尾自然,同时又紧扣中心。
我们再来看小学语文教材《鸟的天堂》的结尾:
当小船向着高塔下面的乡村划去的时候,我还回头去看那被抛在后面的茂盛的榕树。我感到一点儿留恋。昨天是我的眼睛骗了我。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结尾的这一段共四句话,写了自己的行踪及离开时的留恋之情,说明了第一次没有看见鸟的自身原因,表达了对“鸟的天堂”的赞美之情。语言简明扼要,特别是结句,紧扣中心,回应全文,充实有力。
;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