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的历史
展开全部
1、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聊城(今东昌府区,下同)、阳谷、东阿、茌平、高唐属齐国,莘县、临晌消清属卫国,冠县属晋国。
2、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聊城、阳谷、东阿、茌平、高唐属齐国,临清、冠县属赵国,莘县属魏国。
3、秦朝(前221年-前206年)
郡、县两级制,境域属东郡。
4、西汉(前206年-24年)
郡、县两级制。
聊城、莘县、阳谷、东阿属兖州东郡,临清、冠县属冀州魏郡,茌平分属兖州东郡与青州平原郡,高唐属青州平原郡。
5、东汉(25年-220年)
州、郡、县三级制。
聊城、莘县、阳谷、东阿属兖州东郡,临清属冀州魏郡,冠县属司州阳平郡(治馆陶,今冠县东古城镇),茌平属兖州济北国,高唐属青州平原郡。
6、三国(220年-265年)
州、郡、县三级制。
境域属魏国,聊城、茌平属青州平原郡,临清、冠县、莘县属司州部阳平郡(治馆陶),阳谷为县王国,东阿属兖州东郡,高唐属冀州部清河郡。
7、西晋(266—316年)
州、郡、县三级制。
聊城、茌平、高唐属冀州部平原郡,临清(曾为清河国,治清河,今临清市)、冠县、莘县属司州部阳平郡,阳谷、东阿属济北国及东平国。
8、东晋十六国(319年-420年)
州、郡、县三级制。
境域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刘宋6国。
前秦清河郡治临清。
后赵、前燕、后燕时阳平郡治馆陶。
刘宋时济州治茌平。
9、南北朝(420年-581年)
州、郡、县三级制。
聊城先后属北魏、东魏、北齐、北周4国。
10、隋朝(581—618年)
初为州、县二级制,后为郡、县二级制。
聊城、冠县、莘县属魏州武阳郡,临清、高唐、茌平属贝州清河郡,阳谷属济州济北郡(治卢县,今茌平县韩集乡高垣墙村),东阿属兖州济北郡。
11、唐朝(618—907年)
初为道、府(州、郡)、县三级制,后为藩镇节度使(道)、州、县三级制。
聊城、高唐属河北道博州(治聊城);临清属河北道贝州;莘县、冠县属河北道魏备谨谈州;阳谷、东阿初属河南道济州(治卢县),后属郓州;茌平属河南道郓州。
12、北宋(960—1126年)
路、府(州、军、监)、县三级制。
聊城、高唐、茌平属河北东路博州(治聊城),临清、冠县、莘县属河北东路大名府,东阿、阳谷属京东西路东平府。
辽、金(916—1234年),路(道)、府(州、军)、县三级制。
聊城、茌平、高唐属山东西路博州(治聊城),临清属大名路大名府恩州,阳谷、东阿属山东西路东平府,冠县、莘县属大名路大名府。
13、元朝(1206—1368年)
省(行省)、路(府、州)、县三级制。
境域属山东省,聊城、茌平、莘县属东昌路(治聊城)总管府(治聊城);冠县初属东昌路,后为冠州(治冠氏县,今冠县);高唐初属东昌路,后为高唐州(治高唐);临清属濮州;阳谷、东阿属东平路。
14、明朝(1268—1644年)
省、府(直隶州)、县(散州)三级制。
省、府州县之间设道。
境域属山东布政使司,聊城、临清、冠县、莘县、茌平、高唐(曾为高唐州,治高唐)属东昌府(治聊城),阳谷、东阿属兖州府东平州。
15、清朝(1644—1911年)
省、(直仿碰隶州)、县(散州)三级制。
境域属山东省,聊城、冠县、莘县、茌平、高唐属东昌府(治聊城),临清初属东昌府、后为直隶州。
阳谷属兖州府,东阿初属兖州府东平州、后属泰安府。
16、中华民国(1912—1949年)
民国元年(1912年),山东省废府设道,境域为济西道(治聊城),民国三年(1914年)改为东临道。
民国十四年(1928年)废道,境域属山东省。
17、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聊城专署改属山东省,辖16个县,1个镇、86个区、1153个乡。
1978年7月,聊城地区革命委员会更名为聊城地区行政公署。
1984年6月,县市所辖人民公社逐渐改建为乡、镇和街道,境域辖聊城1个县级市,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6个县,代管临清1个县级市,共有166个乡(镇、街道)。
2010年,聊城境域辖东昌府区1个市辖区,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6个县,代管临清1个县级市,共有135个乡(镇、街道)。
聊城(今东昌府区,下同)、阳谷、东阿、茌平、高唐属齐国,莘县、临晌消清属卫国,冠县属晋国。
2、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聊城、阳谷、东阿、茌平、高唐属齐国,临清、冠县属赵国,莘县属魏国。
3、秦朝(前221年-前206年)
郡、县两级制,境域属东郡。
4、西汉(前206年-24年)
郡、县两级制。
聊城、莘县、阳谷、东阿属兖州东郡,临清、冠县属冀州魏郡,茌平分属兖州东郡与青州平原郡,高唐属青州平原郡。
5、东汉(25年-220年)
州、郡、县三级制。
聊城、莘县、阳谷、东阿属兖州东郡,临清属冀州魏郡,冠县属司州阳平郡(治馆陶,今冠县东古城镇),茌平属兖州济北国,高唐属青州平原郡。
6、三国(220年-265年)
州、郡、县三级制。
境域属魏国,聊城、茌平属青州平原郡,临清、冠县、莘县属司州部阳平郡(治馆陶),阳谷为县王国,东阿属兖州东郡,高唐属冀州部清河郡。
7、西晋(266—316年)
州、郡、县三级制。
聊城、茌平、高唐属冀州部平原郡,临清(曾为清河国,治清河,今临清市)、冠县、莘县属司州部阳平郡,阳谷、东阿属济北国及东平国。
8、东晋十六国(319年-420年)
州、郡、县三级制。
境域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刘宋6国。
前秦清河郡治临清。
后赵、前燕、后燕时阳平郡治馆陶。
刘宋时济州治茌平。
9、南北朝(420年-581年)
州、郡、县三级制。
聊城先后属北魏、东魏、北齐、北周4国。
10、隋朝(581—618年)
初为州、县二级制,后为郡、县二级制。
聊城、冠县、莘县属魏州武阳郡,临清、高唐、茌平属贝州清河郡,阳谷属济州济北郡(治卢县,今茌平县韩集乡高垣墙村),东阿属兖州济北郡。
11、唐朝(618—907年)
初为道、府(州、郡)、县三级制,后为藩镇节度使(道)、州、县三级制。
聊城、高唐属河北道博州(治聊城);临清属河北道贝州;莘县、冠县属河北道魏备谨谈州;阳谷、东阿初属河南道济州(治卢县),后属郓州;茌平属河南道郓州。
12、北宋(960—1126年)
路、府(州、军、监)、县三级制。
聊城、高唐、茌平属河北东路博州(治聊城),临清、冠县、莘县属河北东路大名府,东阿、阳谷属京东西路东平府。
辽、金(916—1234年),路(道)、府(州、军)、县三级制。
聊城、茌平、高唐属山东西路博州(治聊城),临清属大名路大名府恩州,阳谷、东阿属山东西路东平府,冠县、莘县属大名路大名府。
13、元朝(1206—1368年)
省(行省)、路(府、州)、县三级制。
境域属山东省,聊城、茌平、莘县属东昌路(治聊城)总管府(治聊城);冠县初属东昌路,后为冠州(治冠氏县,今冠县);高唐初属东昌路,后为高唐州(治高唐);临清属濮州;阳谷、东阿属东平路。
14、明朝(1268—1644年)
省、府(直隶州)、县(散州)三级制。
省、府州县之间设道。
境域属山东布政使司,聊城、临清、冠县、莘县、茌平、高唐(曾为高唐州,治高唐)属东昌府(治聊城),阳谷、东阿属兖州府东平州。
15、清朝(1644—1911年)
省、(直仿碰隶州)、县(散州)三级制。
境域属山东省,聊城、冠县、莘县、茌平、高唐属东昌府(治聊城),临清初属东昌府、后为直隶州。
阳谷属兖州府,东阿初属兖州府东平州、后属泰安府。
16、中华民国(1912—1949年)
民国元年(1912年),山东省废府设道,境域为济西道(治聊城),民国三年(1914年)改为东临道。
民国十四年(1928年)废道,境域属山东省。
17、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
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聊城专署改属山东省,辖16个县,1个镇、86个区、1153个乡。
1978年7月,聊城地区革命委员会更名为聊城地区行政公署。
1984年6月,县市所辖人民公社逐渐改建为乡、镇和街道,境域辖聊城1个县级市,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6个县,代管临清1个县级市,共有166个乡(镇、街道)。
2010年,聊城境域辖东昌府区1个市辖区,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6个县,代管临清1个县级市,共有135个乡(镇、街道)。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