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有历史底蕴的的街道
上海是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
据考古发掘, 上海地区已发现新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期古文化遗址25处, 分别反映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 早晚有序的文化叠层关系,完整体现了上海史前的历史。
这表明早在6000年前, 上海地区的先民们已在这里劳动、生息。
最早的居民主要在岗身以西从事狩猎、渔牧活动,尔后逐渐耕垦务农,形成聚落。
此后又随三角洲新涨滩地的拓展向东发展,大都具有海滨渔村的特色。
春秋战国时期,上海地区先是吴越之地,后又属楚, 楚考烈王时为春申君黄歇封地。
相传黄歇开凿黄浦江, 黄浦江因而又名春申江,上海别称“申”由此而来。
吴淞江下游两岸居民多以捕鱼为生, 渔民创制一种用以捕鱼捉蟹的工具“扈”, 后“扈”演变为“沪”; 古时又称独流入海的江河为“渎”,故上海被称为“沪渎”,简称“沪”。
从汉代起,上海就有铸钱、冶铁、煮盐业。
隋唐时期,随着江南经济的不断开发, 上海一带的经济也得到较快的发展。
唐开元初年, 兴修了南起盐官、北至吴淞江的捍海塘。
土地也得到开垦, 逐步发展成为重要的产粮区。
此后,市境人口及县镇渐增,规模日益扩展。
中唐以后, 上海与海内外的经济、文化联系进一步扩大,唐天宝十年(751年),从昆山、嘉兴、海盐三县划出地区设立华亭县, 华亭县东北境内的华亭海, 即现在上海市区的所在地。
天宝年间,华亭县东北部的青龙集镇,海舶云集,烟火万家,时人比之杭州。
随后,由于河道变迁和海岸线向外延伸, 距海日远,青龙镇逐渐变为内港, 其地位遂为北宋熙宁年间兴起的上海所取代。
南宋咸淳三年(1276年),设上海镇治,属华亭县管辖。
当时上海作为新的贸易港口,已是风樯浪舶, 商贾糜集之地。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 在上海镇设立市舶司,继而又设都漕运万户府。
其时,上海镇已为“华亭东北一巨镇”。
至元二十八年,将华亭县东北的五个乡划出,定名上海县。
上海建县后,经济得到很大发展。
植棉业日趋兴盛,棉纺织业亦渐渐兴起。
松江乌泥泾人黄道婆, 从海南带回先进的纺织技术,并改革纺织工具,织品量多质优,促进了手工棉纺织业的发展。
明代中叶,上海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业中心, 布匹行销全国,远销海外,有“木棉文绫,衣被天下”之称。
上海县经济的另一支柱是航运业。
明永乐十年(1412年), 在今川沙高桥镇北临海处构筑土山, 设有烽堠,以利船舶进出长江,时称“宝山”。
当时上海成为海运贮粮的集散点。
沙船是航运中的主要运输工具。
清康熙二十三年(1648年),开放海禁,次年又设立江海关,由此上海的航运业得到空前发展。
上海逐步形成内河航运、 长江航运、南北洋航运和国际航运等多条航线,成为棉布进出口量最大的吞吐港,也成为海上贸易的中转站,聚集在上海港的船舶有时多达3000多艘。
清乾隆、嘉庆年间,上海逐渐成为全国贸易大港和漕粮运输中心, 被称为“江海之通津,东南之都会”。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 英军入侵上海、南京等地, 上海作为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正式开埠。
1845年, 英国用欺诈手段在上海设立租界。
接着,美租界、法租界相继设立。
以后英租界和美租界合并, 成立公共租界。
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面积达32.82平方公里。
租界成为中国土地上的“国中之国”。
开埠后的上海, 成为外国殖民主义者在中国倾销商品、搜刮原料的主要口岸。
外国资本控制了上海海关的关税行政大权, 垄断了绝大部分金融外汇和进出口业务, 攫取了中国沿海南北洋和长江航运权。
先后在航运、 银行、洋行、加工、印刷、制药、建筑、公用事业等领域开办了一批近代企业。
一批批外国冒险家先后来到上海, 投机买卖,牟取暴利。
上海成为冒险家的乐园。
同一时期, 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 清 *** 陆续在上海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如江南制造局、 招商局、电报分局、机器织布局等。
民族工商业也得到相当发展,其中棉纺织、面粉、缫丝、 卷烟等行业发展尤为迅速。
20世纪20 年代后期到 30年代初期,上海近代工业在企业数量、技术装备、 工厂管理等方面都在全国确立了优势地位,同时, 新的工业门类不断开拓。
上海成为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基地。
伴随着经济发展, 上海一度成为远东的贸易中心、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
抗日战争开始不久, 上海被日本侵略军侵占,租界成为孤岛。
这一时期上海经济出现畸形繁荣。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 日军占领租界,孤岛局面结束,经济一落千丈。
在日伪的掠夺下,上海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生产资料极度匮乏,工业全面萎缩, 生活必需品奇缺,通货膨胀,物价狂涨, 投机事业空前活跃,给上海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抗日战争胜利后,以美国为首的国际垄断资本,控制和操纵了上海的电力、造船、化工、 轻工等许多重要行业和金融、 进出口贸易和航运业, 国内的官僚买办资本则把持着部分重要经济部门。
美国大量剩余物资和积压商品充斥市场, 工厂倒闭之风又起。
同时,物价飞涨,人心恐慌,经济危机日益加深, 社会状况日趋恶化。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
在短短三年中,顺利完成民主改革、镇压反革命、 “三反”、“五反”运动, 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加速了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步伐。
随后, 上海又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 重点发展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工业, 使上海逐步成为综合性的工业和科学技术基地。
***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上海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对内对外开放步伐加快, 城市建设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当前,上海人民正在为实现新的更加宏伟的蓝图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