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文言文翻译
1. 谁知道这个文言文的翻译
景公在位时,连下三天雪还不放晴。景公披着用狐狸腋下白毛做的皮衣,坐在正堂前的台阶上。晏子进宫谒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是天气不冷。”晏子回答说:“天气不冷吗?”景公笑了。晏子说:“我听说古代贤德的国君自己吃饱却知道别人的饥饿,自己穿暖却知道别人的寒冷,自己安逸却知道别人的劳苦。现在君王不知道别人了。”景公说:“说得好!我听从您的教诲了。”便命人发放皮衣、粮食给饥饿寒冷的人。命令:在路上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乡的;在里巷见到的,不必问他们是哪家的;巡视全国统计数字,不必记他们的姓名。士人已任职的发给两个月的粮食,病困的人发给两年的粮食。孔子听到后说:“晏子能阐明他的愿望,景公能实行他认识到的德政。”
赏析: 拾得,推己及人,是一种美德。自己温饱能想到尚未得到温饱的人,而且能够想方设法使得那些人也能得到温饱。有些人能想到,也许还能说上几句,可是,仅仅停留在想到、说及,仅仅表示同情、怜悯。这还不能称之为推己及人。推己及人要有行动。晏子是想到了齐国还有人在挨饥挨冻,但是,他心有余而力不足,正好找到机会启发景公来完成救济饥寒这件善事。只要我们时刻想到目前还有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人们,总会找到帮助他们的办法。尤其是有些地方遇到无法抗拒的自然灾害,我们应该想到受灾害乡亲们的缺衣缺食缺水缺药,更应该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困难。助人即是助己,受害灾区得到援助,恢复生产,减少了国家的负担,不也在一定意义上,增加了全民的财富。因此,推己及人,也是一种颇识大体的生活美德。
景公①之时,雨雪②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③之裘,坐堂侧陛④。 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公曰:“怪哉!寡人闻命⑤矣。”乃命出裘发粟与饥寒者。今所睹⑥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 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注释: ①景公,齐景公。②雨雪:下雪降雨,用作动词。被,通“披”,穿着。③狐白,狐狸腋下的白毛。狐白之裘,集狐腋下的白毛制成的裘(皮衣)。这是裘中最珍贵的。成语“集腋成裘”,引申为积少可以成多。④陛:宫殿的台阶。⑤闻命,闻教,受教。这是尊敬对方,得其教诲。表示接受对方意见的敬辞。⑥睹:看见的..⑦循,巡,巡查。
2. 谁知道文言文的翻译
鳝救婢
高怀中(人名可保留不译),业(经营)鳝面于扬州小东门(于于扬州小东门,倒装句,要翻译出来,即在扬州小东门。),日(每日,名词作动词用)杀鳝以(在)千数(数量),(高怀中的)一(位)婢(女仆)悯(怜悯)之(代鳝鱼),每夜窃(偷)部分缸中鳝,从后窗投诸(之于)河,如(像)是(这样)累(多)年。一日面店被焚(被火烧),婢(女)仓皇出逃,为(被)火所伤(所伤,烧伤),困于河滨(困于,被动。被困在河边)。夜深(婢女)入睡,比(等到)醒而痛减(少),伤尽(逐渐)愈(痊愈)。视(看)之(代词,伤口),有(伤口上有)河中污泥,敷于(在)伤处,而(然而)周(周围)有鳝之(助词,的)行(爬行)迹(痕迹),始(开始)知(知道,明白)向(先前)所放生之(的)鳝来救也。高怀中感其(代,这件事)异(奇怪)
遂(就)为(因为)之(这件事)罢业(不在经营鳝面生意)。及(等)拆锅,下(锅下)有洞,生(活得)鳝无数(很多)盘(盘踞)其(代,洞)中,悉(全部)纵(放)之(代,鳝鱼)于(在)河。
[文言知识]
1.“诸”与“之于”。“诸”与“之于”在文言中常可互用互解。上文“从后窗投诸河”,即可按“从后窗投之于河”理解,而“悉纵之于河” ,也可说成“悉纵诸河”。又,《愚公移山》:“投诸渤海之尾”,即“投之于渤海之尾”,意为把土石投放到渤海的边上。
2.以千数。“以千数”意为用千来计算,即数千条,“日杀鳝以千数”,即每天宰鳝好几千条。如果理解为一千条或约一千条,都是不对的。“以百数”即几百;“以十数”即几十。
3. 有谁知道这篇文言文的翻译
皖南:指现在的安徽南部 旬日:十天左右 妇就之:这个农妇走近它 妇奉之归:农妇捧着它回家。
“奉”是通假字,通“捧”。 全文翻译: 过去皖南有一个农妇,在河边拾柴,隐隐约约听到了鸟的叫声,好像在哀鸣,仔细一看,是一只野鸭。
农妇走近它,看见它的两个翅膀上血迹斑斑,怀疑是受伤了。农妇捧着野鸭回家,治疗了十天左右,收口慢慢痊愈,(野鸭)临行之时,频频点头,好像是在感谢。
过了一个多月,有几十只野鸭来到了农妇的园中栖息,并且每天产很多的蛋,农妇不忍心拿去卖,就孵化了他们,孵出的小鸭成群。又过了两年,农妇家生活小康,就是因为受伤的野鸭报答的结果呀。
4. 文言文翻译
木兰诗的翻译原文: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jiān)。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jì)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译文: 织机的声音连绵不断,花木兰正在窗户下织布。听不到织机的声音,只能听到木兰的叹息声。
问木兰想什么、回忆什么。木兰既没有想什么,也没有回忆什么。
昨天晚上见到了军中的文告,可汗大规模的征兵,征兵的名册很多,每卷都有木兰父亲的名字。木兰的父亲没有大儿子,木兰没有哥哥,愿意为此去买鞍马,从此替父亲出征。
去东边买了匹好马,去西边买马鞍,去南变买笼头,去北边买马鞭。早上辞别了父母,傍晚投宿在黄河边上,听不到父母呼唤木兰的声音,但能听到黄河水流的声音。
次日早上,离开黄河而去,傍晚到了黑山脚下,听不到父母呼唤木兰的声音,但能听到燕山上,敌人骑的战马的声音。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渡过一道又一道的关卡,越过一座又一座的高山。
打更的声音夹杂在北方的寒气中,寒冷的月光照射在铠甲上。许多将军战死了,壮士很多年才归来。
回来见皇上,皇上坐在明亮的大堂中。册封了许多官职,赏赐了许多立功的将士。
可汉问木兰想要什么,木兰不愿意做官;愿意远足,回故乡。 木兰父母知道女儿回来,忙出门相迎;木兰的姐姐知道妹妹回来,马上化妆;木兰的弟弟知道姐姐回来,忙杀猪宰羊。
开开我房间的东门,坐在我的西边床上,脱下我的战袍,穿上我旧时的衣裳。对着窗户整理头发,对着镜子贴花黄。
出门去找朋友,朋友们都很吃惊:和木兰在一起十二年,不知道木兰是女郎。 雄兔静卧时,两只前脚时时爬骚;雌兔静卧时,两只眼睛常眯着。
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走,怎能分辨出雌雄?。
5. 谁知道一下这段文言文怎么翻译啊
为下者莫不愿忠,为上者莫不求理。然而下每苦上之不理,上每苦下之不忠。若是者何?两情不通故也。下之情莫不愿达於上,上之情莫不求知於下,然而下恒苦上之难达,上恒苦下之难知。〔恒,户登翻。〕若是者何?九弊不去故也。所谓九弊者,上有其六而下有其三:好胜人,〔好,呼到翻;下同。〕耻闻过,聘辩给,眩聪明,厉威严,恣强愎,〔愎,符逼翻,很也。〕此六者,君上之弊也;谄谀,顾望,畏譩,〔譩,奴乱翻。〕此三者,臣下之弊也。上好胜必甘於佞辞,上耻过必忌於直谏,如是则下之谄谀者顺指而忠实之语不闻矣。上骋辩必剿说而折人以言,〔剿,初交翻,又初教翻。此所谓剿说者,人言未竟,剿绝其说而伸己之说也。折,之舌翻。〕上眩明必臆度而虞人以诈,〔度,徒洛翻。以胸臆之见料度人。〕如是则下之顾望者自便而切磨之辞不尽矣。上厉威必不能降情以接物,上恣愎必不能引咎以受规,如是则下之畏譩者避辜而情理之说不申矣。夫以区域之广大,生灵之众多,宫阙之重深,〔夫音扶。重,直龙翻。〕高卑之限隔,自黎献而上,获?至尊之光景者,喻忆兆而无一焉;〔黎献,众贤也。〕就获?之中得接言议者,又千万不一;幸而得接者,犹有九弊居其间,则上下之情所通鲜矣。〔鲜,息浅翻。〕上情不通於下则人惑,下情不通於上则君疑;疑则不纳其诚,惑则不从其令;诚而不见纳则应之以悖,令而不见从则加之以刑;下悖上刑,不败何待!(悖,蒲内翻,又蒲没翻。〕
分析古文大意:为下者莫不愿忠,为上者莫不愿理。----------------这句的意思是:作为老百姓(部下)没有一个不愿对皇上不尽忠的,作为皇上也没有一个不愿对百姓(部下)不理解的。然,上每苦下之不忠,下每苦上之不理。---------------这句的意思是:然而,皇帝每次误解老百姓(部下)的不忠不孝,老百姓(部下)每次也对皇帝的用心良苦心不能够理解。若是者何?-----------这句的意思是:这是为什么呢?两情不通故也,上情不通于下则人惑,下情不通于上则君疑。-------------这是因为双方不能够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的缘故造成的,皇帝的情况(政策)不能及时的宣传到老百姓的中间去,老百姓就感到疑惑不解,老百姓的事情不能够及时传递到皇上那里,自然皇帝也就生性疑虑。惑则不从其令,疑则不纳其诚。----------疑惑的百姓不服从皇帝颁布的命令,疑虑的皇帝也不能够接纳百姓的很好的建议和坦诚。城而不见纳,则应之以悖;-----------一个城池、一个国家如果长期不能够接受好的意见,就会受到损失;令而不见从,则加之以刑。----------皇帝的命令达不到很好的执行和服从,就要受到刑律的制裁和惩罚。下悖上刑,不败何待?--------------老百姓经常受到来自皇帝的惩罚和用刑,造成不团结,怎么能够不战败的呢?古文翻译如下:作为老百姓(部下)没有一个不愿对皇上不尽忠的,作为皇上也没有一个不愿对百姓(部下)不理解的。然而,皇帝每次误解老百姓(部下)的不忠不孝,老百姓(部下)每次也对皇帝的用心良苦心不能够理解。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双方不能够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的缘故造成的,皇帝的情况(政策)不能及时的宣传到老百姓的中间去,老百姓就感到疑惑不解,老百姓的事情不能够及时传递到皇上那里,自然皇帝也就生性疑虑。疑惑的百姓不服从皇帝颁布的命令,疑虑的皇帝也不能够接纳百姓的很好的建议和坦诚。一个城池、一个国家如果长期不能够接受好的意见,就会受到损失;皇帝的命令达不到很好的执行和服从,就要受到刑律的制裁和惩罚。老百姓经常受到来自皇帝的惩罚和用刑,造成不团结,怎么能够不战败的呢?
6. 10篇文言文和翻译
5.掩耳盗铃 出处: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自知》 【原文】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
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掩其耳⑥。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 【译文】智伯消灭范氏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准备背着它逃跑。
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 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
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 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胡涂了。
6.请君入瓮 出处:唐•张鷟《朝野佥载•周兴》 【原 文】 或告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绩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鞠之。 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与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来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
兴惶恐叩头伏罪。 【译 文】 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
其中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 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 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 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 来俊臣严查此事。
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 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 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来俊臣也担待不起呀。这可怎 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 劝我喝,边喝边聊。
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 兄有何办法?”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说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来俊臣立刻装出很恳切的样子 说:“哦,请快快指教。”
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 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 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 进瓮里吧。”
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 我有罪,我招供。” 7.高山流水 出处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翻译:音乐才子俞伯牙喜欢弹一曲《高山流水》,却没有人能够听懂,他在高山上抚琴,曲高而和寡。终于有一天,有一个砍柴的樵夫经过,听懂了他的《高山流水》,这个人就是钟子期。
俞伯牙的知音是钟子期,他们约好两年后见面,可是两年后钟子期却没有露面。俞伯牙多方打听才知道,原来钟子期已经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约定,俞伯牙悲痛欲绝,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够听懂他音乐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会有人听懂他的音乐了,于是他在子期的坟头摔了他心爱的琴,也表示他对知音的敬重和珍惜。
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子期,人们用此感叹知音难觅。 8.唇亡齿寒 【出 处】 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 原文(《左传•僖公五年》)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者,其虞、虢之谓也。”
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大伯、虞仲,大王之昭也,大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王季之穆也,为文王卿士,* (肙力)在王室,藏于盟府。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 公曰:“吾享祀丰洁,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
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
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
宫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腊矣,在此行也,晋不更举矣。” 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
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为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 者,其虞、虢之谓也。”
3.望梅止渴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 原文: 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译文:有一次,曹操率领部队行军时一时没有找到水源,士兵们都干渴难忍。于是曹操传下命令说:“前面有一篇大梅林,梅子结满枝头,既甜又酸,可以解渴。”
士兵们听了这话,。
7. 文言文翻译谁知道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行,蠕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荀子·劝学》 译: 君子作学问,是把所学的听入耳中,记在心中,融会贯通到整个身心,表现在一举一动上,即使是极细小的言行,都可以作为别人效法的榜样。
小人作学问,把学到的听入耳中,从嘴里说出来。嘴巴与耳朵间的距离不过四寸,怎么能使自己七尺之躯的品德得到修养而完美。
古时候的学者,学习是为了进德修业;当今的学者,学习却是为了向人炫耀。 古时候的学者,学习是为了进德修业;当今的学者,学习却是为了向人炫耀。
8. 文言文启蒙读本107的翻译谁知道
是不是这一篇呢?原文及翻译如下:107、歧路亡羊【原文】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①,又请杨子之竖②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之者众?”邻人曰:“多歧路.”及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变者移时,不笑者竟日.门人怪之,请曰:“羊见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者笑者何哉?”杨子不答……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译文】杨子的邻居丢失了羊,于是带领他的朋友,还请杨子的童仆一起追赶.杨子说:“唉!丢一只羊,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追?”邻居说:“因为岔路很多.”杨子的邻居不久就回来了,杨子问:“找到羊了吗?”邻居回答说:“丢掉了.”杨子问:“为什么会这样呢?”邻居回答说:“因为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往哪边去追,所以就回来了.”杨子听了,脸色变得很忧伤,过了些时还不说话,整天闷闷不乐.他的学生觉得很奇怪,便请问杨子说:“羊不过是只贱畜,而且又不是老师的,为什么为了这事整天都不笑呢?”杨杨子没有回答他们……心都子就说:“大路因叉路多了而走失了羊,读书人则因不能专心一志而葬送了一生.”。
9. 谁想知道文言文〈〈陆绩怀橘〉〉的翻译
【原文】 陆绩六岁,作客归来.母性所爱,怀橘三枚.汉陆绩,字公纪,吴郡人.其父康,曾为庐江太守,与袁术交好.绩六岁时,于九江见术,术出橘待之.绩怀其三枚,及归拜辞,橘堕地.术笑曰,陆郎作宾客而怀橘乎.绩跪答曰,吾母性之所爱,欲归以遗母.术大奇之.情到真处,小节亦关至行,况六岁之儿,一橘不忘母乎,真千古美谈也.今人席间怀果,欲娱其儿.夫一样怀归,盍易爱子之心以爱亲.怀物与儿,识者贱之,怀物奉亲,人皆敬之.奇哉陆郎,可以为法矣.【白话解释】 汉朝末年间时候,有个姓陆名绩的,表字公纪,是吴郡地方的人.他的父亲名叫陆康,曾经做过庐江地方的知府,和袁术很要好.陆绩年纪还只有六岁的时候,便会到九江地方去拜见袁术.袁术就拿出许多橘子来,给陆绩吃.陆绩暗地里把三个橘子装在袖子里,等到告别的时候,就向着袁术拜谢了一回.不料这三个橘子,扑陆的从袖子里跌到地上.袁术笑着说,陆郎呀,你来做了小客人,竟暗地里藏了主人的橘子,不防他人笑你来偷橘子么.陆绩便双膝跪在地上,回答道,我母亲的性子,很喜欢吃这些东西.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想起带几只回去,给母亲吃.袁术听了这一番话,觉得大大的希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