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展开全部
问题一:“以”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1、动词:
a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b做。《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c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d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介词:
a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b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c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d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3、连词:
a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b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c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e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以贻之。”
f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g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4、副词:
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问题二:有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有以 yǒu yǐ
1. 有道理;有规律。
例:《诗・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2. 有所作为。
例:《老子》:「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3. 有什么。
例:《孟子?梁惠王上》:「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4. 表示具有某种条件、原因等。
例:《史记?淮阴侯列传》:「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问题三:“是”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 是 shì
〈名〉
(1)商业、职业或 *** 的事务、业务或国务 [affairs]
“国是”并不是一般的国事,而是治国的大政大策。“是,则也”(《尔雅・释言》),而“则,常也”,“法也”(《尔雅・释诂》)。
君臣不合,则国是(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无从定矣。――范晔《后汉书》
(2)又如:是事(事事,凡事);国是
(3)姓
◎ 是 shì
目前姓氏在中国人口普查中,总数非常少,已属极其稀有的姓氏。例如:是灏亮
〈代〉
(1)此,这 [this;that]
是谓伐德。――《诗・小雅・宾之初筵》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汉・ 贾谊《论积贮疏》
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2)又如:是日(此日,这一天);是夕(这天晚上);是处(这里;此处);是长是短(这样长这样短;如此这般);是月(这个月);是年(今年);是可忍,孰不可忍
◎ 是 shì
〈形〉
(1)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2)同本义 [right]
是,直也。――《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
而疑是精粗之体。――《礼记・玉藻》。疏:“谓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易・未济》
(3) 对的,正确的 。[correct]
王弗是。――《国语・楚语》。注:“理也。”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荀子・劝学》。注:“谓正道也。”
立是废非。――《淮南子・务》。注:“善也。”
彼人是哉。――《诗・魏风・园有桃》
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清・ 林觉民《与妻书》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又如:是非堆(招惹是非的人);是非垓(是非窝);是非涡(矛盾纠纷的中心);是非场(矛盾纠纷的场所);
(5)概括之词。凡是,任何 [every;any]。如:是人(犹人人,任何人);是事(事事;凡事);是件(件件);是处(到处;处处)
◎ 是 shì
〈动〉
(1)赞同;认为正确;肯定 [praise;justify]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 刘开《问说》
(2)又如:是古非今(崇尚古代的,贬低现代的);是是非非(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指评定是非);各是其是;深是其言
(3)订正 [correct]。如:是正(订正;校正)
(4)遵从,以为法则 [follow]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荀子》。杨柳桥诂:“《尔雅》:‘是,则也。’”
(5)关系词。表示肯定判断之词 [be]
正是四国。――《诗・曹风・\鸠》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清・ 林觉民《与妻书》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又如:今天是端午节;只能是他来电话
(7)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宋・ 沈括《梦溪笔谈》
(8)又如:他不是学生
(9)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是”后面所说的情况。如:院子里是冬天,屋子外是夏天
(10)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如:对是对,错是错,不能混为一团
(11)表示存在 [be;exist]。如:房子前面是禾场
(12)表示让步 [be…,but]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宋・ 柳永《雨霖铃》
(13)又如:料子是好料子,就是贵了点
(14)表示适合 [be suit]。如:放的是地方
(15)尝试。用同“......>>
问题四:文言文中以是做因此的意思时的例句 文言文中“以”做“因此”的意思时的例句:
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强调:“以”做“因此”的意思时,常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例句:
1、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2、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3、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4、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介词,相当于“用”。例句:
1、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2、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3、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4、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二、介词,相当于“把、拿”。例句:
1、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2、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3、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童趣》
4、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例句:
1、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3、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4、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四、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例如:
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五、介词,可译为“凭借”。例句: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六、介词,相当于“从、由”。例如: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七、介词,译为“按照”。例如: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八、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例句: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陈涉世家》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九、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例如: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小石潭记》
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十、连词,译为“以致”。例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十一、通“已”,已经。例如: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总之,“以”字在文言文中用法颇为灵活。在学习中,要仔细阅读认真体会,并注意结合上下文来辨析它的不同含义和用法。...>>
问题五:及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你好
基本解释
1、从后头跟上:来得及。赶不及。
2、达到:及格、合格。及第(古代科举考试中选,特指考取进士)。普及。过犹不及。
3、趁着,乘:及时。及早。及锋而试。
4、连词,和,跟:阳光、空气及水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以及。[1]
详细解释
【动】
1、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来用手抓住前面的人。
2、追赶上,抓住。
及,逮也。――东汉・许慎《说文》
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史记・项羽本纪》
无庸,将自及。――《左传隐公元年》
又如:赶不及(来不及);企及(希望赶上);来得及(能够赶上);及面(见面);及时应令(与季节令令相适应)。
3.至,达到。
及,至也。――《广雅》
及期。――《仪礼聘礼》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潜《桃花源记》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汤熨之所及也。――《韩非子・喻老》
针石之所及也。
将有及。(还来得及。)
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汉・贾谊《论积贮疏》
及是,愈以为诚有。――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祸且及汝。――明・魏禧《大铁椎传》
廷益抱诚,噬膻曷及?――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4.待,等到。
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及其日中如探汤。
(袁可立)及长,数有异兆。――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及敌枪再击。――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及既上。(等到已经登上。及:等到。既:已经。)――清姚鼐《登泰山记》
如:及夫(等到)。
5、遭受。
铁短者及乎敌。(及乎敌,被敌所伤,极言战争之激烈。)――《韩非子五蠹》
6、比得上,能与……相比。
徐公何能及君也?――《战氩咂氩摺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韩愈《师说》
又如:我不及他。
7、连累;关联。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事如此,此必及我。――《汉书李广苏建传》
又如:罚不及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8、通“给”。供应。
然则大肽诳睿小胗镁。何以及之。――《管子国蓄》
9.到了……的时候
及鲁肃过寻阳。――《资治通鉴汉纪》
及为北徐州,时有势族请姻者。――《梁书・ 韦放传》
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明・宋濂《看松庵记》
10.遍及。
泽及万世而不为仁。――《庄子・大宗师》
推恩海内,泽及鸟兽。――《东坡先生墓志铭》
【介】
趁。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又如:及今(趁现今之时);及蚤(趁早。蚤:通“早”)。
【连】
和,与。
洄曲及诸道桥梁。――《资治通鉴唐纪》
洄曲及四境。
袁(袁可立子袁枢)出家刻十余种及王觉斯法书以示。――DD明 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
扣其乡及姓字。――明・魏禧《大铁椎传》
音乐及诗歌。――蔡元培《图画》
又如:孔子及门徒。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副】
1、表示反问,相当于“岂”。
先君之败德,及可数乎?――《左传》
2、表示频率,相当于“又”。
儿宽家贫,当为弟子都养;及时时间行佣赁,以给衣食。――《史记》
3、表示程度,相当于“极”。
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及好刀笔。――《水浒全传》
【名】
姓。及姓。[1]...>>
问题六:“以”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1、动词:
a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b做。《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c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d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介词:
a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b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c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d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3、连词:
a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b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c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e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以贻之。”
f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g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4、副词:
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问题七:有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有以 yǒu yǐ
1. 有道理;有规律。
例:《诗・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2. 有所作为。
例:《老子》:「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3. 有什么。
例:《孟子?梁惠王上》:「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4. 表示具有某种条件、原因等。
例:《史记?淮阴侯列传》:「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问题八:“是”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 是 shì
〈名〉
(1)商业、职业或 *** 的事务、业务或国务 [affairs]
“国是”并不是一般的国事,而是治国的大政大策。“是,则也”(《尔雅・释言》),而“则,常也”,“法也”(《尔雅・释诂》)。
君臣不合,则国是(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无从定矣。――范晔《后汉书》
(2)又如:是事(事事,凡事);国是
(3)姓
◎ 是 shì
目前姓氏在中国人口普查中,总数非常少,已属极其稀有的姓氏。例如:是灏亮
〈代〉
(1)此,这 [this;that]
是谓伐德。――《诗・小雅・宾之初筵》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汉・ 贾谊《论积贮疏》
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2)又如:是日(此日,这一天);是夕(这天晚上);是处(这里;此处);是长是短(这样长这样短;如此这般);是月(这个月);是年(今年);是可忍,孰不可忍
◎ 是 shì
〈形〉
(1)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2)同本义 [right]
是,直也。――《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
而疑是精粗之体。――《礼记・玉藻》。疏:“谓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易・未济》
(3) 对的,正确的 。[correct]
王弗是。――《国语・楚语》。注:“理也。”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荀子・劝学》。注:“谓正道也。”
立是废非。――《淮南子・务》。注:“善也。”
彼人是哉。――《诗・魏风・园有桃》
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清・ 林觉民《与妻书》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又如:是非堆(招惹是非的人);是非垓(是非窝);是非涡(矛盾纠纷的中心);是非场(矛盾纠纷的场所);
(5)概括之词。凡是,任何 [every;any]。如:是人(犹人人,任何人);是事(事事;凡事);是件(件件);是处(到处;处处)
◎ 是 shì
〈动〉
(1)赞同;认为正确;肯定 [praise;justify]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 刘开《问说》
(2)又如:是古非今(崇尚古代的,贬低现代的);是是非非(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指评定是非);各是其是;深是其言
(3)订正 [correct]。如:是正(订正;校正)
(4)遵从,以为法则 [follow]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荀子》。杨柳桥诂:“《尔雅》:‘是,则也。’”
(5)关系词。表示肯定判断之词 [be]
正是四国。――《诗・曹风・\鸠》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清・ 林觉民《与妻书》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又如:今天是端午节;只能是他来电话
(7)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宋・ 沈括《梦溪笔谈》
(8)又如:他不是学生
(9)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是”后面所说的情况。如:院子里是冬天,屋子外是夏天
(10)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如:对是对,错是错,不能混为一团
(11)表示存在 [be;exist]。如:房子前面是禾场
(12)表示让步 [be…,but]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宋・ 柳永《雨霖铃》
(13)又如:料子是好料子,就是贵了点
(14)表示适合 [be suit]。如:放的是地方
(15)尝试。用同“......>>
1、动词:
a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b做。《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c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d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介词:
a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b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c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d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3、连词:
a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b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c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e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以贻之。”
f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g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4、副词:
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问题二:有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有以 yǒu yǐ
1. 有道理;有规律。
例:《诗・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2. 有所作为。
例:《老子》:「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3. 有什么。
例:《孟子?梁惠王上》:「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4. 表示具有某种条件、原因等。
例:《史记?淮阴侯列传》:「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问题三:“是”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 是 shì
〈名〉
(1)商业、职业或 *** 的事务、业务或国务 [affairs]
“国是”并不是一般的国事,而是治国的大政大策。“是,则也”(《尔雅・释言》),而“则,常也”,“法也”(《尔雅・释诂》)。
君臣不合,则国是(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无从定矣。――范晔《后汉书》
(2)又如:是事(事事,凡事);国是
(3)姓
◎ 是 shì
目前姓氏在中国人口普查中,总数非常少,已属极其稀有的姓氏。例如:是灏亮
〈代〉
(1)此,这 [this;that]
是谓伐德。――《诗・小雅・宾之初筵》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汉・ 贾谊《论积贮疏》
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2)又如:是日(此日,这一天);是夕(这天晚上);是处(这里;此处);是长是短(这样长这样短;如此这般);是月(这个月);是年(今年);是可忍,孰不可忍
◎ 是 shì
〈形〉
(1)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2)同本义 [right]
是,直也。――《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
而疑是精粗之体。――《礼记・玉藻》。疏:“谓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易・未济》
(3) 对的,正确的 。[correct]
王弗是。――《国语・楚语》。注:“理也。”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荀子・劝学》。注:“谓正道也。”
立是废非。――《淮南子・务》。注:“善也。”
彼人是哉。――《诗・魏风・园有桃》
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清・ 林觉民《与妻书》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又如:是非堆(招惹是非的人);是非垓(是非窝);是非涡(矛盾纠纷的中心);是非场(矛盾纠纷的场所);
(5)概括之词。凡是,任何 [every;any]。如:是人(犹人人,任何人);是事(事事;凡事);是件(件件);是处(到处;处处)
◎ 是 shì
〈动〉
(1)赞同;认为正确;肯定 [praise;justify]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 刘开《问说》
(2)又如:是古非今(崇尚古代的,贬低现代的);是是非非(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指评定是非);各是其是;深是其言
(3)订正 [correct]。如:是正(订正;校正)
(4)遵从,以为法则 [follow]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荀子》。杨柳桥诂:“《尔雅》:‘是,则也。’”
(5)关系词。表示肯定判断之词 [be]
正是四国。――《诗・曹风・\鸠》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清・ 林觉民《与妻书》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又如:今天是端午节;只能是他来电话
(7)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宋・ 沈括《梦溪笔谈》
(8)又如:他不是学生
(9)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是”后面所说的情况。如:院子里是冬天,屋子外是夏天
(10)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如:对是对,错是错,不能混为一团
(11)表示存在 [be;exist]。如:房子前面是禾场
(12)表示让步 [be…,but]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宋・ 柳永《雨霖铃》
(13)又如:料子是好料子,就是贵了点
(14)表示适合 [be suit]。如:放的是地方
(15)尝试。用同“......>>
问题四:文言文中以是做因此的意思时的例句 文言文中“以”做“因此”的意思时的例句:
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强调:“以”做“因此”的意思时,常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
“以”字在初中语文教材文言文篇目中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含义和用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作动词,译为“认为、以为”。例句:
1、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
2、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3、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4、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介词,相当于“用”。例句:
1、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2、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3、 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4、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二、介词,相当于“把、拿”。例句:
1、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陈涉世家》
2、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3、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童趣》
4、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三、介词,可译成“因、因为”。例句:
1、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2、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3、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4、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四、有时与“是”连用为“是以”或“以是”,可理解为“因此”。例如:
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2、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出师表》
3、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出师表》
五、介词,可译为“凭借”。例句: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3、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4、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六、介词,相当于“从、由”。例如: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隆中对》
七、介词,译为“按照”。例如: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八、连词,相当于“用来、以便”。例句:
1、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2、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陈涉世家》
3、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 九、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而”,也可不译。例如:
1、手自笔录,计日以还。《送东阳马生序》
2、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小石潭记》
3、高祖因之以成帝业。《隆中对》
十、连词,译为“以致”。例如: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出师表》
十一、通“已”,已经。例如:
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
总之,“以”字在文言文中用法颇为灵活。在学习中,要仔细阅读认真体会,并注意结合上下文来辨析它的不同含义和用法。...>>
问题五:及在文言文中是什么意思? 你好
基本解释
1、从后头跟上:来得及。赶不及。
2、达到:及格、合格。及第(古代科举考试中选,特指考取进士)。普及。过犹不及。
3、趁着,乘:及时。及早。及锋而试。
4、连词,和,跟:阳光、空气及水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以及。[1]
详细解释
【动】
1、会意。甲骨文字形,从人,从手。表示后面的人赶上来用手抓住前面的人。
2、追赶上,抓住。
及,逮也。――东汉・许慎《说文》
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史记・项羽本纪》
无庸,将自及。――《左传隐公元年》
又如:赶不及(来不及);企及(希望赶上);来得及(能够赶上);及面(见面);及时应令(与季节令令相适应)。
3.至,达到。
及,至也。――《广雅》
及期。――《仪礼聘礼》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陶潜《桃花源记》
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汤熨之所及也。――《韩非子・喻老》
针石之所及也。
将有及。(还来得及。)
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汉・贾谊《论积贮疏》
及是,愈以为诚有。――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祸且及汝。――明・魏禧《大铁椎传》
廷益抱诚,噬膻曷及?――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4.待,等到。
及日中则如盘盂。――《列子・汤问》
及其日中如探汤。
(袁可立)及长,数有异兆。――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及敌枪再击。――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及既上。(等到已经登上。及:等到。既:已经。)――清姚鼐《登泰山记》
如:及夫(等到)。
5、遭受。
铁短者及乎敌。(及乎敌,被敌所伤,极言战争之激烈。)――《韩非子五蠹》
6、比得上,能与……相比。
徐公何能及君也?――《战氩咂氩摺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韩愈《师说》
又如:我不及他。
7、连累;关联。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上》
事如此,此必及我。――《汉书李广苏建传》
又如:罚不及众;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8、通“给”。供应。
然则大肽诳睿小胗镁。何以及之。――《管子国蓄》
9.到了……的时候
及鲁肃过寻阳。――《资治通鉴汉纪》
及为北徐州,时有势族请姻者。――《梁书・ 韦放传》
及夫秋高气清,霜露既降。――明・宋濂《看松庵记》
10.遍及。
泽及万世而不为仁。――《庄子・大宗师》
推恩海内,泽及鸟兽。――《东坡先生墓志铭》
【介】
趁。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
又如:及今(趁现今之时);及蚤(趁早。蚤:通“早”)。
【连】
和,与。
洄曲及诸道桥梁。――《资治通鉴唐纪》
洄曲及四境。
袁(袁可立子袁枢)出家刻十余种及王觉斯法书以示。――DD明 祁彪佳《祁忠敏公日记》
扣其乡及姓字。――明・魏禧《大铁椎传》
音乐及诗歌。――蔡元培《图画》
又如:孔子及门徒。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副】
1、表示反问,相当于“岂”。
先君之败德,及可数乎?――《左传》
2、表示频率,相当于“又”。
儿宽家贫,当为弟子都养;及时时间行佣赁,以给衣食。――《史记》
3、表示程度,相当于“极”。
原是本府六案孔目出身,及好刀笔。――《水浒全传》
【名】
姓。及姓。[1]...>>
问题六:“以”字在文言文中有哪些意思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1、动词:
a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b做。《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c认为。《邹忌讽齐王纳谏》:“皆以美于徐公。”
d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可视情况译为“拿”、“用”、“凭”、“把”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2、介词:
a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廉颇蔺相如列传》:“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b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等。《捕蛇者说》:“而吾以捕蛇独存。”《廉颇蔺相如列传》:“且以强秦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c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可译为“在”、“从”。《苏武传》:“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d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战国策・周策》:“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3、连词:
a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并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b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和方式,可译为“而”,也可省去。《游褒禅山记》:“予与四人拥火以入。”
c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廉颇蔺相如列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表修饰和被修饰关系。《归去来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e表目的关系,可译为“而”“来”“用来”等。《师说》:“作《师说》以贻之。”
f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或范围,用法同现代汉语。《张衡传》:“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
g表示在叙述某件事时又转到另一件事上,可译为“至于”。《柳毅传》:“然自约其心者,达君之冤,余无及也。以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岂有意哉!”
4、副词:
通“已”。已经。《陈涉世家》:“座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问题七:有以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有以 yǒu yǐ
1. 有道理;有规律。
例:《诗・邶风・旄丘》:「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2. 有所作为。
例:《老子》:「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3. 有什么。
例:《孟子?梁惠王上》:「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4. 表示具有某种条件、原因等。
例:《史记?淮阴侯列传》:「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
问题八:“是”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 是 shì
〈名〉
(1)商业、职业或 *** 的事务、业务或国务 [affairs]
“国是”并不是一般的国事,而是治国的大政大策。“是,则也”(《尔雅・释言》),而“则,常也”,“法也”(《尔雅・释诂》)。
君臣不合,则国是(国家正确的方针大计)无从定矣。――范晔《后汉书》
(2)又如:是事(事事,凡事);国是
(3)姓
◎ 是 shì
目前姓氏在中国人口普查中,总数非常少,已属极其稀有的姓氏。例如:是灏亮
〈代〉
(1)此,这 [this;that]
是谓伐德。――《诗・小雅・宾之初筵》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孟子・告子下》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汉・ 贾谊《论积贮疏》
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记》
(2)又如:是日(此日,这一天);是夕(这天晚上);是处(这里;此处);是长是短(这样长这样短;如此这般);是月(这个月);是年(今年);是可忍,孰不可忍
◎ 是 shì
〈形〉
(1)会意。小篆字形,从日正。本义:正,不偏斜。
(2)同本义 [right]
是,直也。――《说文》。按十目烛隐曰直,以日为正曰是。
而疑是精粗之体。――《礼记・玉藻》。疏:“谓正也。”
上九,濡其首,有孚失是。――《易・未济》
(3) 对的,正确的 。[correct]
王弗是。――《国语・楚语》。注:“理也。”
使目非是,无欲见也。――《荀子・劝学》。注:“谓正道也。”
立是废非。――《淮南子・务》。注:“善也。”
彼人是哉。――《诗・魏风・园有桃》
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清・ 林觉民《与妻书》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4)又如:是非堆(招惹是非的人);是非垓(是非窝);是非涡(矛盾纠纷的中心);是非场(矛盾纠纷的场所);
(5)概括之词。凡是,任何 [every;any]。如:是人(犹人人,任何人);是事(事事;凡事);是件(件件);是处(到处;处处)
◎ 是 shì
〈动〉
(1)赞同;认为正确;肯定 [praise;justify]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 刘开《问说》
(2)又如:是古非今(崇尚古代的,贬低现代的);是是非非(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指评定是非);各是其是;深是其言
(3)订正 [correct]。如:是正(订正;校正)
(4)遵从,以为法则 [follow]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荀子》。杨柳桥诂:“《尔雅》:‘是,则也。’”
(5)关系词。表示肯定判断之词 [be]
正是四国。――《诗・曹风・\鸠》
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清・ 林觉民《与妻书》
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又如:今天是端午节;只能是他来电话
(7)表示两种事情同一,或后者说明前者
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宋・ 沈括《梦溪笔谈》
(8)又如:他不是学生
(9)表示陈述的对象属于“是”后面所说的情况。如:院子里是冬天,屋子外是夏天
(10)表示所说的几桩事物互不相干。如:对是对,错是错,不能混为一团
(11)表示存在 [be;exist]。如:房子前面是禾场
(12)表示让步 [be…,but]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宋・ 柳永《雨霖铃》
(13)又如:料子是好料子,就是贵了点
(14)表示适合 [be suit]。如:放的是地方
(15)尝试。用同“......>>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