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甚么孩子到现在上学还在哭?
开学已经好一段时间了,大部分的孩子应该都已适应团体生活,但每年还是会出现几位孩子断断续续的哭着不要来上学,既然分离焦虑都应该处理好了,为甚么还会哭呢?归纳大概是因为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开学已经好一段时间了,大部分的孩子应该都已适应团体生活,但每年还是会出现几位孩子断断续续的哭着不要来上学,既然分离焦虑都应该处理好了,为甚么还会哭呢?归纳大概是因为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 上学时间不规律 : 有些秩序感比较高的孩子,只要规律被破坏就得重新再来一次,像是放长假完、生病请了几天假、出国旅游…,又或者是秩序感其实一直没有建立起来,常常因为家里纪律不够清楚严谨,以至于晚睡、睡不饱,妈妈说是早上负责送的爸爸总拖拖拉拉,爸爸怪妈妈晚上都不叫小孩早点上床,所以小孩都睡不饱起不来,然后就不断影响到校的时间,孩子经常性的晚到,这些都会造成小孩不想来上学的心理。
2. 孩子天生气质使然: 在天生气质方面通常我们可以分类为九大向度,像是坚持度、趋避性、反应阈、反应强度、情绪本质、活动量、规律性、适应度、注意力分散度。气质没有对错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遗传也会占很大的因素(像爸爸或像妈妈),但的确有好带或难带的主观感受会出现。
如果您的孩子是位坚持度高(倔强)、规律性低(作息难固定)、趋避性高(极度害羞或过度热情)、反应阈低(一触即发)、反应强度强(哭天喊地)…的小孩,相信亲子之间的冲突和所需消耗大人的耐心就是相当高的,但只要处理得宜,这些气质也可能在之后转换成优势,像是坚持度高的孩子,也许初期适应时需要大人煞费苦心,但当他走过这个关卡,进入到学习等部分就可以展现他高度的坚持度,完成更有深度的任务。
3. 家中教养不一致 : 有时候要不要来上学或是要到哪一所学校,家中的大人不见得都认同,我们也遇过妈妈觉得幼幼班就要送来上学,因为不想让孩子在家一直看电视,但阿嬷却觉得小孩还太小,这样送来会容易一直在生病,夹在中间的小孩就一直处于矛盾的情绪中,来上学的心情也一直被影响导致适应期拉非常长,因此还是建议家中大人要有基本的共识,或至少不要在孩子面前作太多讨论以免影响到孩子的适应,甚至认为只要自己表现出不适应的样子,阿嬷可能就可以帮忙让她不用来上学,毕竟待在家中还是最舒服、舒适的。
4. 学校或老师和家中教养理念不合甚至出现体罚的行为 : 我们的确也接手过转学生在他校严重不适应,后来妈妈慢慢发现学校的要求和家中有太大落差,太过注重认知、美语学习,甚至还出现体罚,做不好、不会就打手,当然新闻也看过有老师对孩子动手,甚至孩子身上出现瘀青,不敢告诉妈妈因为被老师威胁,但要澄清这绝对是非常少数的幼儿园和幼教老师会发生的事件,如果爸妈心有疑虑一定要主动找园方和老师求证,了解是幼儿自己的想像还是事实,可以参考另一篇「妈咪,老师捏我的手!」
5. 家中代劳过多: 这是我们目前最常遇到也是最难处理的问题,因为孩子在家被服侍惯了,常常家中是四、五个大人一起伺候一个小皇帝,所以到学校就理所当然的希望能延伸他的舒适圈,非常懂得求救、示弱。
餐袋的拉链拉不上(我想我妈妈),没有人喂饭懒得自己吃也不想自己吃(老师,我想回家),老师请他协助擦桌子、工作柜(我再也不想来上学了!),甚至我们还发生过小孩午休起床会冷,就走到老师面前发抖给老师看然后说:「老师,我在发抖」,吓了老师一大跳,结果他只是不知道可以穿外套解决冷的问题。
因此我们只能请家中一定要同步要求小孩习惯动手做、慢慢学习在能力内自己解决问题,自己整理书包、帮忙折小袜子 *** 、放筷子、丢垃圾…,不然来上学感觉好像是被送来当兵一样,甚么都要自己来,孩子却又因为缺乏经验甚么都不会,没有成就感又觉得麻烦、辛苦之下当然不会想来上学。
我们学校到现在还有一位小男生已经中班了,早上还在哭哭啼啼粘著妈妈,但只要进到教室一转身就笑嘻嘻的和同学玩在一起,家人觉得到现在还在哭搞得他们压力很大,但在我们看来已经中班了家中还在喂饭、大小事都帮他作好好,连东西忘记带开口都是说:「是我妈妈忘记了!」实在也让我们苦恼。
这些生活上的小细节,点滴累积都可以成为孩子的能力与自信的来源,在学校老师当然不会为难孩子去作超过他们能力范围的事,但光是每天例行的吃饭,放眼望去家中有在要求、执行与还在追着喂饭的小孩,老师一眼就可以分辨的出来,如果没有家中的坚持和配合,孩子进步的成效是缓慢且辛苦的,唯有了解孩子真正的需要,而非以为把孩子照顾的妥妥当当才叫 *** 他,我们的孩子才有可能真正长出他自己的样子,独立而自信的生活、学习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