鲮鱼简介
目录
- 1 拼音
- 2 概述
- 3 鲮鱼的别名
- 4 《*辞典》鲮鱼
- 4.1 出处
- 4.2 拼音名
- 4.3 鲮鱼的别名
- 4.4 来源
- 4.5 原形态
- 4.6 生境分布
- 4.7 性味
- 4.8 功能主治
- 4.9 注意
- 4.10 摘录
- 5 鲮鱼使用提示
- 6 鲮鱼的营养价值
- 7 鲮鱼适合的人群
- 8 鲮鱼的食疗功效
- 9 鲮鱼的食用建议
- 附:
- 1 古籍中的鲮鱼
1 拼音
líng yú
2 概述
鲮鱼生长在水温较高的水域,不耐低温,一般水温低于7℃时即不能生存,所以天然鲮鱼主要产于广东、福建两省各水系。其它地区可在保温条件下进行人工养殖。鲮鱼四季均产,以4~6月为捕捞旺季。
鲮鱼体扁侧,背部在背鳍前方略隆起,一般体长15~25厘米。有须两对,鳞片较大,体为青白色,腹部圆而无棱,刺细小且多,肉嫩,略有土腥味。
3 鲮鱼的别名
雪鲮、土鲮鱼、鲮公、龄鱼
4 《*辞典》鲮鱼
4.1 出处
姚可成《食物本草》
4.2 拼音名
Línɡ Yú
4.3 鲮鱼的别名
雪魿(《纲目拾遗》),魿鱼(姚可成《食物本草》),土铃鱼(《本草求原》)。
4.4 来源
为鲤科动物鲮鱼的肉。
4.5 原形态
体长、侧扁,腹部圆,背部在背鳍前方稍隆起。体长约30厘米。头短,吻圆钝,吻长略大于眼径。眼侧位,眼间距宽。口下位,较小,呈弧形,上下颌角质化。须2对,吻须较明显,颌须短小。唇的边缘有多数小乳状突起,上唇边缘呈细波形,唇后沟中断。下咽齿3行。鳞中等大,侧线鳞38~41。背鳍Ⅲ12,无硬刺,其起点至尾基的距离大于至吻端的距离。臀鳍Ⅲ5。尾鳍分叉深。体上部青灰色,腹部银白,体侧在胸鳍基的后上方,有8~9个鳞片的基部具黑色斑块。幼鱼尾鳞基部有一黑色斑点。
栖于南方水温较高的河流内,以藻类及水底腐殖质为食。产卵期4~9月。冬季在河床深水处越冬。
4.6 生境分布
分布于珠江流域及海南岛。
4.7 性味
①姚可成《食物本草》:"味甘,无毒。"
②《本草求原》:"甘,平,无毒。"
4.8 功能主治
①姚可成《食物本草》:"主滑利肌肉,通小便。治膀胱结热,黄疸,水鼓。"
②《纲目拾遗》:"健筋骨,活血行气,逐水利湿。"
③《本草求原》:"补中开胃,益气血,功近鲫鱼。"
4.9 注意
《本草求原》:"阴虚喘嗽忌之。"
4.10 摘录
《*辞典》
5 鲮鱼使用提示
每餐约100克
6 鲮鱼的营养价值
鲮鱼富含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A、钙、镁、硒等营养元素,肉质细嫩、味道鲜美。
7 鲮鱼适合的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适宜体质虚弱,气血不足,营养不良之人食用;适宜膀胱热结,小便不利,肝硬化腹水,营养不良性水肿之人食用;
2. 阴虚喘嗽忌之。
8 鲮鱼的食疗功效
味甘、性平、无毒,入肝、肾、脾、胃四经;
有益气血,健筋骨,通小便之功效;
治小便不利、热淋、膀胱结热、脾胃虚弱。
9 鲮鱼的食用建议
鲮鱼的烹调法以烧、炖为主。
古籍中的鲮鱼
- 《本草害利》:[肝部药队〔泻肝次将〕]穿山甲
一名鲮鱼〔害〕性猛善窜,用宜斟酌。痈疽已溃,痘疮挟虚,元气不足,不能起者,不宜用。〔利〕咸寒有毒,专...
- 《本草纲目别名录》:[本草纲目释名]草部(下)
龙子(山龙子石蜴猪婆蛇泉龙蜥蜴守宫)鲮鲤(龙鲤石鲮鱼穿山甲)守宫(壁宫蝎虎壁虎蜓)蛤蚧(蛤仙蟾)蚺蛇...
- 《本草乘雅半偈》:[第九帙]鲮鲤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