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我来答
达人方舟教育
2022-10-09 · TA获得超过5172个赞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478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251万
展开全部

如何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问题是思考的结果,也是创新的开始。在课堂设计上教师恰时恰点地提出问题提好问题,给学生提问的示范,使他们领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艺术,达到“看过问题三百个,不会解题也会问”,引导他们更加主动有兴趣地学,富有探索性地学,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毕竟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思考时间,不要急于喋喋不休地揭示或揭“谜”,以免剥夺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力。俗话说“此时无声胜有声”,有这几分钟的寂静,才有可能使生的思维进入到兴奋状态,尽自己的所能去思考和探索。

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儿童的思维源于儿童的动作。正像人们常说的“心灵手巧”,其实手巧也会使心更灵。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指出:“儿童的智慧在儿童的手指尖上,手是儿童思维的镜子。”因为手的动作是和思维活动直接联系的,信息从手传导到大脑,又由大脑反馈到手,二者之间是双向联系,这种联系越多越能促进手脑两方面发展。因此,积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极为有利的。

如何在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0

一、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了疑问,学生才会去探索,去创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并把它作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
1、预习质疑 布置学生预习时,明确要求他们把预习课文时找出的难解之处、有疑之处记下来,准备课上讨论或向老师请教。如有学生在预习《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四下)时,就发现岩石是多样的,该如何来区别、认识。这样的疑问是这位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维的结果。如果老师能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一定能促进他们更加积极地思维。
2、标题质疑 题目是课文的“眼睛”。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课题来质疑,往往能“牵一发而动全身”,不仅有利于学生很快地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例如《液体的热胀冷缩》这课,根据题目,就能挖掘出如下问题:(1)课中讲了什么是液体?(2)液体的热胀冷缩,该如何去研究?要用到哪些材料?还可以如何研究?用学生从课题中生成的这些问题来统领课堂,整课教学别开生面。学生们对热胀冷缩的认识有肤浅,经过自身探究得以加深。
3、课堂质疑 在课堂上,我们同样要注重让学生质疑,促进他们学、思、疑、问、悟的有机结合。如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液体的热胀冷缩》一课,我出示一瓶啤酒、一瓶雪碧让学生观察,让他们看一看,想一想,然后提问:“面对这瓶啤酒和雪碧,你想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学生观察后提出了许多问题:我想研究它们为什么会冒泡泡?我想研究它们的盖子为什么封得那么严实?为什么瓶里的啤酒和雪碧不装满,非要差那么一点点?教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同学们提出了许多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许多知识,今天我们只来研究其中的一个问题:它们在瓶中为什么不能装满?学生看到研究的问题是由自己”创造“出来的,学习积极性倍增,创新欲望强烈。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热胀冷缩的知识,又培养了创新意识。
4、课后质疑 “课上到这里,你还有什么疑问吗?”这是在好多名师的观摩课上能见到的一个环节。其实,这样的机动设计是老师有意识地为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留下的“课堂空白”,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二、挖掘教材创新因素,引导学生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在日常的教学中重视对学生求异思维的训练,能让学生以与众不同的思维角度、思维方法、思维路线去思考问题,获得与众不同的认识,得出与众不同的结论。在科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凭借材料,紧扣要点,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灵活思维来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从而把创新教育落实到课堂上来。
1、启发学生发散思维
启发学生发散思维是培养他们求异思维的有效途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引导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展开不同意见的争论,打破盲目顺从、迷信书本、被动听讲、被动问答的沉闷局面,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朝着独特的方向发展。
在《磁铁有磁性》(三下)一课,让学生玩“巧取烧杯铁钉“游戏时,开始有的学生感到惘然,不许倒掉烧杯里的水,又不能用夹子等工具,那如何将铁钉取出来呢?他们经过动脑思维,互相启发,将烧杯取钉的问题和磁铁隔着东西也能吸铁的知识挂上了钩,从而找到了取出铁钉的办法。他们有的采用了磁铁在烧杯外壁先吸住铁钉,再沿管壁向上移动取出铁钉的办法;有的学生先用磁铁吸住一根长铁钉,再用长铁钉吸住一根长铁钉 虽然第二个办法不能说明磁铁隔着东西也能吸铁,但这个方法是经过积极思维后才提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教师也应给这些学生鼓励表扬。这样,学生自己创造的新知,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而且在操作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确,学生的种种设想都显现出了他们的感悟,都有他们的道理。珍视学生的体验,呵护他们的发散思维,就会让他们的思维多一份创新的色彩。
2、训练学生逆向思维
让学生从相反的视角去看待和认识所碰到的问题。这样的思维常常会别开生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在日常的教学中,关注学生逆向思维的训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教材中有不少课例就是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的好教材。如《声音的产生》一般的思路是:先制造声音,提出声音的产生与振动有关的假设,再寻找更多声音与振动相联系的事例,最后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对这一课重新思考,反其道行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大家都制造声音,那我们就先保持安静吧。1做游戏 保持安静,,要求:保持安静,但要同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出示任务:把书本翻到30页;打开文具盒;拿出铅笔;在记录纸上写下组号。发出一次声音就记犯规一次。2讨论交流:刚才同学们为什么会犯规?3谈话:如何才能保持绝对的安静呢?学生讨论后达成共识:人不能动,周围的物体也不能动,才能保持安静。4谈话:那么,反过来说怎样就会产生声音?……抓住这些,让学生对声音的产生进行新的读解,不失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举措。
3、教会学生灵活思维
刻板的思维定势是妨碍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拦路虎。因此,在科学教学中,我们要因材制宜,灵活运用,使各种思维有机融合,打破僵化的思维定势,力争做到求异、求变、求活、求新。
《传热比赛》(五下)是小学科学教材中一个经典的案例。准备了铜、铁、铝三种不同的金属材料,凡士林、火柴棍等材料,学生给三根粘有火柴棍的金属条加热,火柴棍依次掉落实验效果很明显,还可以遵循学生的意愿,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还可以用其他的什么材料来做这个实验。这样的设计,故事就有了新的拓展了。

如何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营造开放的思维空间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实践证明,课堂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师生对教学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良好的课堂气氛能使教学双方思维活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中,教师要放下“架子”,把自己置于学生平等的地位,倾听学生的意见,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会得到学生各种各样的创意心声。有时,教师还要装着“无知”,向学生学习,让学生觉得老也有所“不知”,从而让学生获得自信。这样做并不会影响老师的师道尊严,相反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让学生质疑问难,掌握创新思维的钥匙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疑”才能有“思”,只有“思”才能有创新。所以老师要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和勇气,鼓励学生大胆地猜想,大胆地提出题,鼓励他们敢于质疑,敢于提出难倒教师和学生的问题,敢于向权威挑战。在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畅所欲言,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恰当的评价。对于能提出好问题的同学,应鼓励其进一步的探索,大胆创新,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激发提问的热情。对于好问但总是抓不住要点的同学,不能嘲笑、讽刺,更应该耐心引导。对于不善于提出问题的同学及那些基础差、胆小的同学,一旦提出问题,首先应称赞其勇气,然后再帮助其分析。这样有利于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调动其提问的积极性。

如何在小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一、 改变传统观念,相信学生有创新潜能
长期以来,因受陈旧观念的影响,一谈到创新,人们就习惯于将它与了不起的发明创造相等同,因而抑制了许多人的创新能力。创造学认为,人人都有创造性,人人都有创造潜能,小学生也不例外。我们绝不能认为小学生只能接受而不会创造。轻视他们的创造潜能。就小学生而言,只要是由学生自己观察、思考、探究、归纳所得到的,都可理解为创新。创新意识必须从小培养,作为教师应确信:一般的学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创造性潜能。如何去挖掘这种能力呢?如,我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先复习已学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然后发给学生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纸片若干个,有面积相等与不等的。接着提问:“你有什么办法计算出其中一个三角形的面积呢?你是怎样想的?”学生通过剪拼得出了五种不同的推导计算方法,最后大家汇报讨论,归纳得出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我发现,那些平时被视为“学困生”也找到了解决的方法。这就是学生们的“创新”、“发明”。
二、 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诱发创新意识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能够使学生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罗杰斯说:“有利于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的安全和自由”。而传统教育中,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是第一位的。教师认为自己是教学的中心,是教学的指导者,因而有意无意地维护自己在学生面前的权威。这种做法压抑了学生发展,特别是以独创性和大胆质疑为特征的创造行为的发展。只有在民主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高张,才能有利于学生萌发创新意识。没有民主的氛围,许多学生就有可能不敢去想,不敢去猜,即使想到一点什么,猜到一点什么也不敢讲。唯恐说错了挨老师的批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任何发现,认真对待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哪怕是看起来十分幼稚可笑的问题,也绝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指责挖苦,不能抑制或抹杀他们的发现,而应尽量找出其闪光点并给予肯定,使他们敢想敢说敢做,诱发他们创新的意识。
例如,教学“求长方形周长”时,我利用电脑课件出示:“一个篮球场长28米,宽15米。篮球场的周长是多少米?‘学生独立思考后,想出三种不同方法求出周长。方法一,28+15+28+15=86(米);方法二,28+28+15+15=86(米);方法三,28×2=56(米),15×2=30(米),56+30=86(米)。我都给予了积极的肯定。然后,我又问:这题还有别的解法吗?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一种解法,列式是28+15=43(米),43×2=86(米)。这位同学说完后,我又马上说;“你讲得真好,这个方法很独特。”在这四种方法中,让学生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学生就此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最后一致认为方法四最好。只有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才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使学生乐于学,也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潜能才能充分表现出来,发挥了自己最高水平,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三、 留出思维的时间与空间,诱发创新灵感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必须有他们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没有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没有思考的存在,当然也就不会有创新意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太简单、太直接,学生不加思考便可答出,而要有一定的思维空间。凡是教师提出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都要给学生提供足够思考时间,如果问题一提出马上就让学生回答,可能只有个别思维敏捷的学生作出反应,而多数学生还来不及思考。总之,只有给学生提供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他们的创新意识才能逐渐发展起来。例如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之后,我出示了这样一道题:用一根长20厘米的线,围出边长是整厘米数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有哪几种围法?这些图形的周长都是多少厘米?你还发现了什么?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得出有五种不同的围法,并且发现这些图形的周长都相等。经过进一步的思考、探究,学生又发现:周长相等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当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并且正方形面积最大。这样,学生探索的空间就大大增加了,也有利于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
四、鼓励质疑问难,培养创新意识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质疑问难是学生探求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发展智能,培养创新意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问题更重要”。我国的教育家对质疑问难也很重视,他们提出:“学则需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李政道博士对科技少年班的学员讲:“如果你们不提出问题,你们就一辈子做不了世界上第一流的工作,那终其生,只能是模仿和抄袭。”所有这些都说明质疑问难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从学生好奇、好问、好动、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鼓励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数学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奇思异想,把提问权更多地从教师那里转让给学生,即使学生提出幼稚可笑的和不恰当的问题,也不应置之不理,而应给予积极的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养成“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勇于争论问题”的好习惯。例如,教学“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计算方法时,课本上说明:“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0”。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0可以作被除数,却不能作除数呢?又如,教学“年、月、日”的认识时,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一年是12个月而不是13个月?再如,教学“角的分类”时,有的学生提出:大于180°而小于360°的角叫什么角?这种勇于思考,提出自己有独立见解的问题,其中就蕴含着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造的学习精神。
五、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
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数学猜想是数学创造由隐到显的中介。提出数学猜想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数学探索和创造的过程。数学方法理论的倡导者G·波利亚曾说过,在数学领域中,猜想是合理的、值得尊重的,是负责任的态度。数学猜想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能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能锻炼数学思维。历史上许多重要的发现都是经过合理猜想这一非逻辑手段而得到的。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千万不可对猜错的学生泼冷水,可以问他们是怎样猜的,引导他们去发现自己如果猜错了,有时会导致另外的发现,也许是更好的发现。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我出示一个长5分米、宽3分米的长方形纸,问学生:怎样快速地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呢?长方形的面积与它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尝试。学生甲说:求长方形面积用长×宽。学生乙说:求长方形的面积用长+宽。显然,学生甲猜想是对的,学生乙猜想是错的。对此,我没有直接给予否定,而是让学生大胆说出思考过程。对学生甲的猜法给予肯定,对学生乙的猜想给予鼓励。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敢于大胆猜想值得表扬,但你能不能去验证你猜想的结果是否正确呢?学生把数代入后发现与用1平方分米摆的结果不符,这样学生自己纠正了错误,而且保护了学生敢于大胆猜想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信心,并且给学生以探究新知识的方法指导。
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由于教师的教学时间和内容都是有限的,而学生的发展都是无限的,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渗透学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创新意识。
1、渗透学习方法,丰富创新内容。”
达尔文有一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学习方法可以保证一个人继续不断地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和创新能力。教学中教师要对阅读、观察、动手操作等学习方法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等思维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逐步渗透。
首先,要给学生提供学法示范,对学生进行长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指导学生阅读数学课本,课前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编拟引读提纲安排课前阅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习惯。课中把知识讲授和阅读结合起来,从已有知识和生活实际,具体实践操作等出发设疑,引导学生带着疑问从课本中找答案。课后再读,把本课或本单元的主要知识点加以归纳整理,使之系统化,形成学习能力。其次,结合教学实际指导具体的学习方法,如在例题分析时,与学生一起认真审题,分析题意。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有联系的条件去思考可知问题的综合法,根据问题思考需知条件的分析法,并把这些方法从各个应用题的具体解答中概括为一般的解题思路。以培养学生能力,丰富创新的内容。
2、注重动手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当前,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迫切需要既会动脑又会动手的人。实践证明:只会动脑不会动手的人,很难在科学技术上有所创造发明,会动手的人,能促使他们开动脑筋,动脑动手,可以相互促进。现代教学论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听科学”。目前,小学生动手能力差是个突出的问题,关键是教师在大多数情况下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和实践的机会。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教学“梯形的认识”时,在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梯形之后,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长方形、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各一张,要求学生把每个图形任意剪一刀都能变成一个梯形。我提出要求之后,学生积极动手、动脑想办法,用不同的方法都剪出了梯形,在剪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最后,我还设计了一个两边弯曲又类似梯形的图形,让学生也是只剪一刀使它变成梯形。这时,有的学生被难住了皱起了眉头,而有的学生发挥他们的创造力一一把图形对折后再剪。学生通过动脑和动手操作,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创造力,逐步形成创新意识。
3、运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开放式教学的实质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探索过程。只有学生主动参与,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发展”。如果把数学知识以结果性的方式传授给学生,是必然造成一种填鸭、灌输、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从教学本身来讲,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不只在于会记忆一些知识,最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数学活动,提高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获得数学学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因此,教师要“用教材教”,相信学生,信任学生,解放学生的头脑和手脚,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构建开放式的教学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例如,在一次数学课上,我出示这样一道题目让学生思考:同学们要制作一种长15厘米,宽10厘米的长方形卡片,现在只有一张长45厘米,宽35厘米的大长方形纸,问最多可以制成多少张卡片?学生有的说可以制成9张,有的说可以制成8张,有的说可制成10张。我要求学生不要那么快下结论,通过画、剪、计算、讨论,最后得出可以剪10张。小学生常常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设计这样的开放题目让学生去解答,给他们创设了一种“探索”的感受意境,从而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站在21世纪的高度,更新教学观念,变学生适应性发展为创造性发展,真正为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打好坚实的基础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数学教师应该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课堂上互相尊重。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足够自由的空间。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素质,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出亲和力,将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切忌将个人情绪带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学生与教师之间应该是可以畅所欲言的。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及时抓住学生质疑的心境,引导学生进行创新。相对的,学生在课堂上也应该具备基本的素质,尊敬教师的幸苦劳动。尊敬并不代表着畏惧,学生尽可大胆地对教师的问题提出质疑,不怕犯错,这是对自身的一个提高。因此,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非常之重要的。
2.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一种普遍现象,就是教师处于课堂的主角地位,学生则只是观众。这样一来,学生便会由此变得被动。教师只管在堂上讲得激昂澎湃,学生在堂下却未必听得进去。这样一来不仅没有什么教学效率,更别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从中得到锻炼。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仅是压抑了教师教学个性的发挥,同时还使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受到禁锢。所以,在新课程改革下,学生已经处于了课堂主体地位,而作为课堂主导地位的教室则要努力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一方面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
总之,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首先要使学生有基本的创新意识,然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主要是直觉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以及发散思维能力。最后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创新思维能力发展环境。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坚持持久,正确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才会逐步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在学中逐步形成的,而创新意识的巩固与提高,则是在教学练习中得到培养的。

建立创新意识,是学生富有想象力。
通过一些课堂游戏来实现。

通过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 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改革数学课堂教学,即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激励学生...

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提出并说明课题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还可以通过生活实例,知道学习到的知识能解决什么实际问题,让其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学习的重要,激发和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