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具有哪些特点?
纵观近年来关于网络舆论特点的研究,大都提到了开放性、交互性、匿名性、碎片化的特点,小编将这些含义明确、形成共识的特征划归为网络舆论的基础性特征,对这些基础性特征,小编不做展开论述。
鉴于网络舆论发展到移动互联阶段,小编整理出了五个阶段性特征,分别是双向去中心化、不确定性状态、意见的隐匿性、意见群体化、围观促进社会改变。
一、双向去中心化
一方面,传统信息制作者的权威在一定程度上被解构,其所处传播链条的始发地位被快速消解,只要不违反法律法规,任何人都可以进行信息的生产、传输(销售)、分享,而且更多的情形是,如果作者愿意分享,其他人就可以对初始信息加以评论,赋予初始信息更多的内容并继续加以传播。
另一方面,传统传播模式下,信息传播往往要以“二级传播”的方式经过意见领袖再到达最终接受者,信息消费者事实上也细分出意见领袖和普通受众两个层次。在网络环境中,一部分传统意义上的意见领袖将其舆论影响力“平移”上网,成为网络舆论中最早的有影响力的群体,更多传统意义上的意见领袖则消失在现实与虚拟的交界处。普通人则以广大网民的身份,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在公共舆论空间发声,参与话题讨论,推动舆论进程。
二、不确定性状态
从网络发声主体来看,从传统精英到网络草根,从明星达人到网络水军,各行各业的力量都会对舆论态势产生影响,每每形成热点事件,网络舆论便呈现出一种真知灼见和道听途说混杂、理性探讨和任性发泄混杂、善意引导和恶意破坏混杂的状态,充满了不确定性。
从公共管理的角度看,一些涉及民生的社会事件,在各方民意喷涌的效应之下,极有可能引发舆论事件甚至群体性事件,成为政府决策、社会管理的不确定因素。
三、意见的隐匿性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人们不再为了避免孤立而一味地沉默自己的“小众”观点,而是选择大胆地表达出来,在网络空间寻找“同道中人”,甚至促成少数意见逆袭,从隐匿转向主流,扭转网络舆论走向。
四、意见群体化
网络舆论的意见群体化特征,是指舆论主体的意见比较突出地代表了所处群体对社会事件的观点和态度,同一群体的人在网络上相互声援、“抱团取暖”,体现了群体性价值观,影响着群体行动和集体记忆。
五、围观促进社会改变
围观,在传统传播格局中,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代名词。微博出现以后,“围观"有了新的内涵,象征着一种公共参与行为。网络空间自由出入、自由发声、自由分享,这些自由行动塑造了网络意见的“广场效应”:一呼百应、一帖千评、一文万转。通过围观,网络舆论大量介入公共事务,实现了对政府机构和社会事务的监督。
文章部分内容摘选自《移动互联背景下的网络舆论引导》-牛艳艳,侵删)
以上内容由识达科技舆情监测公司整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