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吃多餐有益长寿
少吃多餐唐代著名百岁中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意思是一天吃的次数要多,但每次吃的量要少;不要一天只吃两三顿,而每一顿又吃得很多。所以古寿星多奉行“少吃多餐”的原则。
当今不少百岁老人也有少吃多餐的习惯。如广州有60%以上的老人,一天要吃5~6餐,每餐只吃0.5〜1两(25~50克)。
现代实验研究已证实“少吃多餐”的科学性 。
有人曾对1400名处于正常热量供应状况下的60〜64岁的人进行了试验研究。其中668人,每天吃1〜2顿饭,每3个人中就有1个患不同类型的心血管疾病;另外156人把同样的饮食量分为5次吃,即一天吃5顿,总量不变,患心血管病的人数仅有1/6。比一天吃1~2顿的,患病率减少50%;比一天吃3顿的,患病率下降13.3%。
百岁寿星、我国著名生物学家陈纳逊一天就吃5餐:早餐1杯牛奶、1片面包、1个鸡蛋、1只香蕉;午餐1小碗米饭、荤素菜肴、豆制品必备;晚餐面包加稀粥;上午和睡前各加1次点心(芝麻糊、枸杞红枣汤等)。陈老一日5餐,确保了他全天精力充沛。这说明,少吃多餐对老年人的健康是有益的。
农村百岁老人一般一日3餐,有些一日2餐,但他们大多有晚上少吃的好习惯。
有人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
2组人每日仅吃1餐,食品相同。一组是在早上7点进食,另一组则在晚上5点半进食。结果,早晨进食者的体重逐渐下降;而晚上进食者的体重则不断上升。
可见早晨多食既满足了工作所需要的能量,又不会使人发胖。晚上吃得太饱不好,因为血中胰岛素傍晚上升到高峰,血糖便转化成脂肪贮存于腹壁之下,久之就成了大腹便便的胖子。
同时,由于晚上血脂量猛然增高,加上睡眠时人的血流速度明显减慢,因此大量血脂容易沉积在血管壁上而形成动脉硬化,引起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甚至有的心脏病患者因晚餐过食油腻肥甘之物,而在睡眠中突发心肌梗塞而死;也有诱发急性坏死性胰腺炎而死亡者。
所以谚语说:“早吃好,午吃饱,晚吃少,人难老。”
四川地区川东、川北农村一天吃2餐,即使是一日3餐的家庭,老人也不吃晚饭。晚饭也极简单,夏天是泡菜稀粥,冬天是面条,除了干重活的人,一般只吃1碗。所以在川东、川北农村很难见到老年人中的胖子,心血管病当然与他们无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