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学似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勤奋学习就像是春天里刚发芽的幼苗,平时看起来没有在增长,但其实它每天都在成长;懒惰怠慢学习就像是磨刀的石头,虽然平时看不见有什么损耗,但其实它每天都在亏损变薄。
这句话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陶渊明的名言:”勤学似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感悟:这句话说明日复一日的学习积累的重要性,心里若是想着怠惰一天无所谓,最终就会想磨刀石一样慢慢的损耗,直至成为了无用之人。形象的诠释了“量变导致质变”的规律,日常积累的毫厘量变最终导致了学习效果的南辕北辙。
扩展资料: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 ),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
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
善于以白描及写意手法勾勒景物、点染环境,意境浑融高远又富含理趣。语言精工本色,朴素真率,笔调疏淡,风韵深厚。但陶诗并非只有飘逸悠然、自然冲淡一种风格,也有金刚怒目的慷慨豪放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的“精卫衔微木”等。
陶诗还善于将兴寄和自然美融为一体。他笔下的景物既是有象征意义的意中之景,又是生活中的实有之景。如《拟古》其七“日暮天无云”中所写“云间月”、“叶中华”,便既是月夜春景,又是对人生最美好酣畅的短暂时光的比喻。陶渊明笔下的景物往往被人格化,如青松、芳菊、归鸟、孤云,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物,也是诗人高洁性格的象征。
陶渊明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而田园生活也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其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安天命”等消极思想。
其艺术特色,兼有平淡于爽朗之胜,语言质朴自然,而又极为精炼,具有独特风格。陶渊明是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抒情、写景、议论紧密结合,情景交融,从中反映了作者的个性,他的清高自赏和不与世俗同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陶渊明 (东晋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