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三篇】
【篇一】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搭石》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2—5自然段,理解“理所当然”、“协调有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重点段。
3、感受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熏陶。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感知“美”。
刘章爷爷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受这美丽的风景。
二、精读课文,感悟“美”。
出示自读提示:读2—4自然段,用“——”划出描写家乡风景美的句子,用“﹏﹏”划出描写家乡人心灵美的句子,并写写感受。
(一)体会风景美的句子
每当上工、下工,一行人走搭石的时候,动作是那么协调有序!前面的抬起脚来,后面的紧跟上去,踏踏的声音,像轻快的音乐;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
1、你从哪些词体会到这画面的美?
2、理解“协调有序”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3、师范读“清波漾漾,人影绰绰,给人画一般的美感。”生展开想象,并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一下,仿佛看到什么?
4、通过朗读感受画面美。
5、好一幅让人陶醉的画,难怪作者会说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
(二)体会人物美的句子
1、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
(1)如果你是其中一位老人,看到搭石不稳,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2)你感受到这些老人有什么样的品质?(无私奉献)
(3)谁能读出这种美?指导朗读。
(4)你们还从哪些词感受到为他人着想这种美?
(5)多么可亲可敬的老人,让我们用深情的朗读来感谢他们?
(6)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无私奉献)的风景。
2、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俩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才相背而行。
(1)真是一幅温馨的画面,能谈谈你对这幅画的感受吗?
(2)好一个谦让,请男同学一同来感受这份美。
(3)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这是一道(互相谦让)的风景。
3、假如遇到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老人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哪些词特别能打动你,说说你的体会。
(2)理解“理所当然”、“伏”。
(3)透过“理所当然”“伏”看出这里的人(敬老)。
(4)朗读感受美。
4、这一排排搭石,每天该有多少人走啊!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还会有哪些人来走,我们还会看到哪些温馨的画面。
小练笔。
假如来走搭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总结升华,赞颂美
1、这美,撞击着作者的心灵,并发出由衷的感叹,让我们齐读最后一句。
2、作者赞扬搭石什么样的精神。(无私奉献)
仅仅在赞扬搭石吗?还赞扬(乡亲们)
赞扬乡亲们什么样的美好情感
3、齐读最后一句,读出内心的感动。
四、拓展延伸,发现美
同学们,搭石的美,我们看在眼里,搭石人的美,我们记在心里,其实,这样的美也在你我身边,就蕴含在那一件件微乎其微的小事中。
读读句子:美就在身边,美就在妈妈千万次的唠叨。
美就在身边,美就是校园中伸手捡纸的弯腰。
美就在身边,……
请大家也用这种句式把找到的美说一说。
五、布置作业
【篇二】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找骆驼》
教学目标:
1、识记本课8个生字。在语言环境中积累“骆驼、牙齿、详细、不紧不慢、指点、走失”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按照老人的指点,商人为什么能找到丢失的骆驼。”并和伙伴们分角色演一演。
3、了解老人是通过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逐步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分析推理的良好思维品质。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沙漠里行走,最常见的交通工具是什么?(骆驼)
2、对了,有一个商人走失了一只骆驼,于是,他急得到处找。
出示课题,33、找骆驼(齐读课题)。
3、生字:骆
4、学生质疑
师:读了课题,你们想知道这位商人是怎么找骆驼的,他究竟找到了没有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演示课文动画,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听到些什么?
2、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学习生字:跛驮忿哄啃
(1)小组读生字。(出示)跛驮忿哄啃
(2)书写:驮忿
读词语:(出示)骆驼、牙齿、详细、不紧不慢、指点、走失
(3)开火车分小节读课文,正音。
三、再读课文,感悟内容
1、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指导朗读,体会人物的心情和语气。
商人:有礼貌、着急、忿忿。
老人:不紧不慢、胸有成竹。
2、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3、指导读句子:(出示)商人听了,照老人的指点一路找去,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理解词语“果然”,练习造句。
4、想一想:按照老人的指点,商人为什么能找到丢失的骆驼?
小组讨论,说说理由。
5、说话练习:(出示)老人看见(),就知道();又看见(),想到();还看见(),所以知道()。
6、交流并板书:观察分析归纳结论
7、(出示)老人看见这些现象是怎么想的呢?
8、学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
9、齐读课文。
四、复习巩固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和小伙伴合作演一演。
3、(出示)比一比,组成词语。
跛()齿()忿()
玻()龄()芬()
4、(出示)想一想、说一说:
(1)骆驼左脚有点跛,是因为。
(2)因为路的左边有些蜜,右边有些米,所以。
【篇三】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观潮》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2、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的结构: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部分来写文章。
3、重点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能读懂些什么。
二、教学准备
1、生字、词认读幻灯片。
2、钱塘江潮的录像片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看课题《观潮》,你能想到什么问题。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知道了些什么。(观潮的地点、时间、简单概括当时的情形)
(二)学习生字词
1、出示生字,请学生说说自己已经学会了哪些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2、重点交流的几个字:
"若"为上下结构,下半部分是右,不是古;
"昂"的左下不要多一撇;
"崩"的形近字区别,嘣,蹦,绷,漰等;
"震"注意下面部分是辰字。
3、课文看看文中有没有自己不理解的词,提出来集体交流。
4、用上课文中的一个或几个词语说话。
(三)了解文章结构
再读课文,自由找伙伴分工朗读课文。集体评议哪种分工方法好。
可能的几种情况:1、四人小组朗读,每一个自然段,对此种读法加以肯定。
2、三个小组朗读,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分工,对此方法要表扬,是正真的读懂了课文。
老师点拨,这篇文章就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时间顺序写的。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潮来前)
1、明确钱塘江大潮的时间是农历八月十八;的观潮地点是在海宁市盐官镇;这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2、潮来前的情形是怎样的,作者从两方面进行描写。
一是周围的景物江面、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远处的小山(特点非常平静);
二是当时的人们(人山人海、昂首、等着、盼着)
3、指导朗读该段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课本以外有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3、复习学过的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第二、三自然段,体会钱塘江大潮来临时的壮观景象。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部分学生能够背诵该部分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一读课文,初步感知
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说说读了课文对钱塘江大潮的描述后自己的感受。(学生自由发挥,一个词、一句话等等都可以)
(二)再读课文,找出自己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1、听到的:(研读句子,同时落实感情朗读)
(1)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分析:这是一个比喻句,把潮水来时的声音比作闷雷。请学生体会"闷雷"一词,播放闷雷的声音与潮水来时的声音,之后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
(2)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说明潮水越来越近)
(3)人们的反应:人声鼎沸、沸腾起来(反衬出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4)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夸张的用法,的把潮水的声音与山崩地裂时发出的声音相比较,说明声音之响,气势之大,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说明潮水给人们的一种冲击力。)
2、看到的:(研读句子,同时落实感情朗读)
(1)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重点理解"水天相接"的意思,以及与潮水来时的关系。明白"白线"指的就是潮水。)
(2)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潮水越来越近,越来越急,越来越高)
(3)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比喻,把翻滚的潮水比作白色城墙)
(4)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比喻,给浪潮以特写镜头,比作白色战马,这就是文章开头所写到的"天下奇观")
(三)三读,看谁读得好
感情朗读,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比赛。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三自然段
2、试着给课文分段。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抓住表示时间的词给课文分段。
2、欣赏钱塘江大潮的录像片段,试着用自己的话描绘潮来时的壮观景象,并与课文比一比,看谁写得更好。
二、教学过程
(一)指导分段
1、找出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早上,午后一点左右,霎时)
2、给课文分段,并说说各段的大概意思。
(二)观看录像,进一步了解钱塘江大潮
1、观看录像,结合课文想想,作者哪些地方写得好。
2、试着用自己的话给录像配上解说词
3、集体交流,看谁的描述最准确,最能吸引人。
(三)作业:
1、检查课文背诵情况
2、听写词语
3、完成作业本相关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