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三年级学生读后感八百字3篇
展开全部
【篇一】
一、“龙场悟道”
拿起《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我看到了王阳明那坚毅、严峻、从容、仿佛能化解一切困难的脸。但现实中谁也不能做到“化解一切困难”,哪怕是创办心学、弟子满天下、文武双全的一代圣贤——王阳明,也会在回想到自己悲惨过去的时候无奈地摇摇头,既而欣慰地笑笑。因为那艰难的处境,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又加深了自己的思想。
王阳明幼时即表现出自己的特别:他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研究四书五经,去考取功名,赢来荣华富贵。他潜心研究自己的爱好,道家、佛家的思想和如何布置战场等非正经的爱好。他立志成为圣贤,却迫于身边人的要求,开始学习去考取功名。他凡事讲求随良知,未受冤大臣申清白,却把自己也搭了进去。
龙场乃荒凉之地。这里居住的多为不开化的土著,这里有的也只是一大片原始丛林,连房屋也没有。王阳明没有被这恶劣的环境*,他开垦荒地,修建房屋,每天要靠自己辛勤的劳动来维持生计。房屋后的丛林中带有虎熊等野兽出没,王阳明险些丧命。当地的土著十分排斥外来之人,他们动不动就向王阳明*,可王阳明只是对他们友好地笑一笑。
有一天晚上,王阳明独自躺在床上,他忽然想起了自己前半生那不幸的遭遇及落魄的处境,他又看看窗外那艰苦的环境,想到自己受到的对待,不禁叹了一口气,心里有些悲怆、沧桑之感。他闭上眼——在青少年时期他曾有那么多爱好,可每样都不够深入,不够精致,现在也没有什么成就,可为什么,自己不后悔呢?他心中有个答案惊人地蹦了出来:要随良知!他恍然大悟,一下子坐了起来,这种信念塞满他的胸膛,他的心莫名地坚定了,慢慢思考良知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那一夜,他突然开悟了,把自己所想的边边角角整合为一门新的学说——心学。这就是的“龙场悟道”。
心学,是帮王阳明打开辉煌人生的一把钥匙!
二、“何为心学”
前面对于王阳明如何创建心学说了那么多,那到底何为心学呢?
心学从本质上来讲可以概括为四个字:知行合一。“知”是指良知,意思为当你为难时,不要犹豫,要严格遵从自己的良知,做自己的良知所指引的事,不要被其它的事情蒙蔽自己的良知。而“行”主要侧重于实践。意思是当你在对某些事情犹豫再三,困惑不前时,可以自己动手实践,得到锻炼;这个“行”也有不做书呆子只苦读书,要在事上锻炼的意思。
以上为心学的实质。那么,心学是否是一个完全创新、不受世俗绊的学说呢?其实不然,当时的中国上下都信奉圣人朱熹的学说,早期的王阳明也不例外。但当他在实践朱熹学说中“格物致知”这一理论时,他却发现了漏洞——如何“格物致知”成为圣人?这一点在书中说的并不明确。于是,经过他多年的潜心研究,他把从朱熹学说得到的观点与自己的格调融为一体形成了心学。可以说,王阳明创建的心学是源于朱熹学说,又高于朱熹学说的。
三、“心学的力量”
既然在前面说了“心学是打开王阳明辉煌人生的一把钥匙”,那么,王阳明到底又怎样的辉煌人生呢?他一生取得成就虽不算多,但每一次胜利都宛如一件奇迹。
他在受到贵人相助后立的一件重大意义功劳是:剿匪。他要去的地方环境十分险恶,民心涣散,民风恶劣,常有土匪出现。在王阳明来此地之前已有数批官员来此镇压,可都无成效,因此遭到了当地匪帮的轻视。他们对王阳明的看法亦是如此。
而王阳明是真正做到了“新官上任三把火”,他颁布法令,查明*细,又捉出土匪。但他明白,仅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他给自己下的任务是彻底清除土匪,改变这里的民风。
王阳明不久后拉开了这场剿匪大战的序幕。他派兵直接袭击势力较弱的土匪,直捣他们的老巢。对于实力较强的,他则充分利用自己心学的优势,想敌人所想,没过多久就用自己的心计击败了敌人。可是,他也并不把心思全放在军事上,他也在不断提炼并升华自己的心学,并把心学的精华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身边每一个人。于是,每天他的状态便是一边给弟子们讲课,又一边听士兵报道战况,然后微微一笑做决定再接着讲课。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好几个月。终于有一天战况已定,而他的课也讲完了。他起身而走,又提醒自己不看路边的人员伤亡以免自己被内疚压得喘不动气。虽然,这已是他能力发挥的化程度,可还是有无法避免的人员伤亡,尤其是无辜普通老百姓,这让他无法释怀。
之前提到王阳明的每一次胜利都相当于一场奇迹,那么这次剿匪之战奇迹在哪里呢?首先是人员伤亡少。之前派去的官员用的士兵比王阳明用的多好几倍,却没有取得完全的胜利。而王阳明充分利用了自己的心学去了解对方,没有直接硬碰硬。其次是花费少。在王阳明之前的官员,每次剿匪的军费不是几十万就是几百万,给国家的财政带来了一定的威胁。而王阳明只用了最基本的军费,其余的没有多花一分。这也是小小地拯救了当时国库空虚的明政府一把。
【篇二】
他的诗歌,如一颗明珠挂在天际,映照着凡间的众生;他的一生,被一缕清风绣在水面,打动了梦中的你我。他,就是仓央嘉措。
本是活佛,却又放逐于红尘。布达拉宫外回眸一瞥,他踟踟蹰蹰不知归何处。终是回头,抖了抖衣上夜雪,踏入了茫茫夜色之中。政治角逐不是他所擅长,高墙深院不是他所期望。也许逃离不是逃避,只是对人间烟火的眷恋,佛影在心头闪过,仿佛月亮跃出了山坡……
没有犹豫,闯入人间。欢歌痛饮,通宵达旦,直到遇见了她。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她扭头看了他一眼,他感到雪域高原都颤了颤,眼前的山水全都绿了。眸子闪处,花花草草;笑口开时,山山水水。
“两颗心,一旦遇在一起,哪怕死一次,也够了。”共游山水,他们在菩提树下十指相扣,相视不语;月下之约,他从宫中逃脱,只为将一朵格桑花挽在她的鬓角。下雨便为她撑一把伞,风冷便给她披一件外衣……现在,春天与花朵无关。
但活佛终是活佛。在风雪的裹挟下,他被软禁在布达拉宫。布达拉宫里阴森晦暗,仓央嘉措心中更是黑不见底——失去了阳光,又怎么能光明呢?“我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危险的春天。”一声忧叹在黑暗中飘然而逝。
虚幻缥缈的佛国中,独有一人打破禁忌,用一缕丝线连结着凡尘的晴天。他用雅鲁藏布江,滔滔不绝地想念着她;一想到她,春苗就绿到了他的枕畔。
“这么多年
你一直在我的伤口幽居
我放下过天地
却从未放下过你
我生命中的千山万水
任你一一告别
我只能爱你一世
却不能爱你一时”
裹挟他的风雪终将他重重地抛在了地上,鲜红的法袍映照在雪地上有说不出的凄怆。淡定从容地走向敌人的怀抱,只因心中一掠而过的佛影。“白色的野鹤啊,请将飞的本领借我一用。我不到远处去耽搁,只到理塘去一遭就回来。”
只一瞬,他从雪域沦为阶下之囚。在去“理塘”的路上,他独坐于须弥山巅,将万里浮云一眼看开:患得患失不为真,放心之时,八面和风——他终于紧紧地抱住了自己。
可惜却是晚了。他身染重疴,虚弱不堪。在青海湖畔,他跺了跺脚,便听到了佛的回声。于是他笑了,在敌人的注视下笑了,“我被俗世隐瞒,转身时又被自己撞倒。我一走,山就空了。”在吟唱了一生的天籁之中,就此圆寂。
世间有无数深情,却只有一个仓央嘉措。不知有多少人在某个夜晚辗转难眠,却因他的一句诗歌得到了慰藉:爱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修行。对于曾经失去的,要学会放下;对于现在拥有的,要记得珍惜;而对于那些还未到来的,要多一份旷达与慈悲之心。
有时会迷惘,前世,今生,来世,谁不是谁呢?谁又是谁呢?在某一时刻,我即仓央嘉措;在另一时刻,仓央嘉措即你。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下去,谁与谁又还有什么分别呢?不必担忧,因为他人也在担忧;不必孤独,因为他人也很孤独。放下心后,做一个浪子,起身便平步青云。
【篇三】
在八月长安的记忆里,妈妈与奶奶的战争似乎从未停息,可能是从她出生开始吧,重男轻女的奶奶就注定要和妈妈“决一死战”。
吵架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为爷爷奶奶在知道八月长安是女生的时候转头就走,也可能是因为奶奶把两只鸡腿给了怀孕的小婶婶和姑姑的女儿,还有可能是因为奶奶直到把螃蟹和糕点放坏了才拿出来给这个孙女吃……总之,一切事情都能成为她妈妈与奶奶之间的导火索。
后来,她奶奶家拆迁,爸爸妈妈不知因为什么事而争吵,两人径直上了车,留下了正在土堆残瓦边玩耍的八月长安……一会儿,爷爷奶奶推着自行车,抱着小婶婶家刚出生的小弟弟走了过来,看了八月长安一眼,然后经过了她,后来妈妈发现了她还被丢在奶奶家门口,派舅舅去接她。坐在舅舅的自行车后座上,听舅舅一路咒骂:一家子混蛋,你妈也是混蛋……坐在后座上的她竟傻呵呵的笑了。
八月长安还有一个小时候见过的表姐。那时她还很小,姐姐也才上五年级,姐姐对她很好,给她吃她第一次见过的“飞机餐”,姐姐带她玩过家家,从姐姐那儿她知道了自己的血型和星座(虽然后来发现错了),姐姐在八月长安眼里像童话里的公主;再次见面时姐姐已是个极叛逆的少女,骨子里透着不安分:打耳钉、找男友、染发,甚至是自杀。八月长安多想去找她说几句话啊,却怎么也插不上嘴;最后一次见面是八月长安去了姐姐的家乡,姐姐的纹身洗去了,眉眼淡得像水墨背景,八月长安终于在最后一天问起姐姐过家家时的事情,姐姐淡淡一笑:“你还记得呀。”之后便是无话。
许多年后她忽然明白:不管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只要喜欢一个人,就永远不要冷冰冰。
生命的长河中,每个人都是时间的女儿,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我们经历的或美好或伤感的事情,终会化作多姿的浪花,丰富我们的经历,装点我们的生命。只要我们相信,相信时间的魔法,彼此心怀阳光,我们就永远会被这个世界宠爱。
一、“龙场悟道”
拿起《知行合一王阳明》这本书,我看到了王阳明那坚毅、严峻、从容、仿佛能化解一切困难的脸。但现实中谁也不能做到“化解一切困难”,哪怕是创办心学、弟子满天下、文武双全的一代圣贤——王阳明,也会在回想到自己悲惨过去的时候无奈地摇摇头,既而欣慰地笑笑。因为那艰难的处境,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又加深了自己的思想。
王阳明幼时即表现出自己的特别:他没有像大多数人一样研究四书五经,去考取功名,赢来荣华富贵。他潜心研究自己的爱好,道家、佛家的思想和如何布置战场等非正经的爱好。他立志成为圣贤,却迫于身边人的要求,开始学习去考取功名。他凡事讲求随良知,未受冤大臣申清白,却把自己也搭了进去。
龙场乃荒凉之地。这里居住的多为不开化的土著,这里有的也只是一大片原始丛林,连房屋也没有。王阳明没有被这恶劣的环境*,他开垦荒地,修建房屋,每天要靠自己辛勤的劳动来维持生计。房屋后的丛林中带有虎熊等野兽出没,王阳明险些丧命。当地的土著十分排斥外来之人,他们动不动就向王阳明*,可王阳明只是对他们友好地笑一笑。
有一天晚上,王阳明独自躺在床上,他忽然想起了自己前半生那不幸的遭遇及落魄的处境,他又看看窗外那艰苦的环境,想到自己受到的对待,不禁叹了一口气,心里有些悲怆、沧桑之感。他闭上眼——在青少年时期他曾有那么多爱好,可每样都不够深入,不够精致,现在也没有什么成就,可为什么,自己不后悔呢?他心中有个答案惊人地蹦了出来:要随良知!他恍然大悟,一下子坐了起来,这种信念塞满他的胸膛,他的心莫名地坚定了,慢慢思考良知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那一夜,他突然开悟了,把自己所想的边边角角整合为一门新的学说——心学。这就是的“龙场悟道”。
心学,是帮王阳明打开辉煌人生的一把钥匙!
二、“何为心学”
前面对于王阳明如何创建心学说了那么多,那到底何为心学呢?
心学从本质上来讲可以概括为四个字:知行合一。“知”是指良知,意思为当你为难时,不要犹豫,要严格遵从自己的良知,做自己的良知所指引的事,不要被其它的事情蒙蔽自己的良知。而“行”主要侧重于实践。意思是当你在对某些事情犹豫再三,困惑不前时,可以自己动手实践,得到锻炼;这个“行”也有不做书呆子只苦读书,要在事上锻炼的意思。
以上为心学的实质。那么,心学是否是一个完全创新、不受世俗绊的学说呢?其实不然,当时的中国上下都信奉圣人朱熹的学说,早期的王阳明也不例外。但当他在实践朱熹学说中“格物致知”这一理论时,他却发现了漏洞——如何“格物致知”成为圣人?这一点在书中说的并不明确。于是,经过他多年的潜心研究,他把从朱熹学说得到的观点与自己的格调融为一体形成了心学。可以说,王阳明创建的心学是源于朱熹学说,又高于朱熹学说的。
三、“心学的力量”
既然在前面说了“心学是打开王阳明辉煌人生的一把钥匙”,那么,王阳明到底又怎样的辉煌人生呢?他一生取得成就虽不算多,但每一次胜利都宛如一件奇迹。
他在受到贵人相助后立的一件重大意义功劳是:剿匪。他要去的地方环境十分险恶,民心涣散,民风恶劣,常有土匪出现。在王阳明来此地之前已有数批官员来此镇压,可都无成效,因此遭到了当地匪帮的轻视。他们对王阳明的看法亦是如此。
而王阳明是真正做到了“新官上任三把火”,他颁布法令,查明*细,又捉出土匪。但他明白,仅靠这些是远远不够的,他给自己下的任务是彻底清除土匪,改变这里的民风。
王阳明不久后拉开了这场剿匪大战的序幕。他派兵直接袭击势力较弱的土匪,直捣他们的老巢。对于实力较强的,他则充分利用自己心学的优势,想敌人所想,没过多久就用自己的心计击败了敌人。可是,他也并不把心思全放在军事上,他也在不断提炼并升华自己的心学,并把心学的精华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身边每一个人。于是,每天他的状态便是一边给弟子们讲课,又一边听士兵报道战况,然后微微一笑做决定再接着讲课。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好几个月。终于有一天战况已定,而他的课也讲完了。他起身而走,又提醒自己不看路边的人员伤亡以免自己被内疚压得喘不动气。虽然,这已是他能力发挥的化程度,可还是有无法避免的人员伤亡,尤其是无辜普通老百姓,这让他无法释怀。
之前提到王阳明的每一次胜利都相当于一场奇迹,那么这次剿匪之战奇迹在哪里呢?首先是人员伤亡少。之前派去的官员用的士兵比王阳明用的多好几倍,却没有取得完全的胜利。而王阳明充分利用了自己的心学去了解对方,没有直接硬碰硬。其次是花费少。在王阳明之前的官员,每次剿匪的军费不是几十万就是几百万,给国家的财政带来了一定的威胁。而王阳明只用了最基本的军费,其余的没有多花一分。这也是小小地拯救了当时国库空虚的明政府一把。
【篇二】
他的诗歌,如一颗明珠挂在天际,映照着凡间的众生;他的一生,被一缕清风绣在水面,打动了梦中的你我。他,就是仓央嘉措。
本是活佛,却又放逐于红尘。布达拉宫外回眸一瞥,他踟踟蹰蹰不知归何处。终是回头,抖了抖衣上夜雪,踏入了茫茫夜色之中。政治角逐不是他所擅长,高墙深院不是他所期望。也许逃离不是逃避,只是对人间烟火的眷恋,佛影在心头闪过,仿佛月亮跃出了山坡……
没有犹豫,闯入人间。欢歌痛饮,通宵达旦,直到遇见了她。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她扭头看了他一眼,他感到雪域高原都颤了颤,眼前的山水全都绿了。眸子闪处,花花草草;笑口开时,山山水水。
“两颗心,一旦遇在一起,哪怕死一次,也够了。”共游山水,他们在菩提树下十指相扣,相视不语;月下之约,他从宫中逃脱,只为将一朵格桑花挽在她的鬓角。下雨便为她撑一把伞,风冷便给她披一件外衣……现在,春天与花朵无关。
但活佛终是活佛。在风雪的裹挟下,他被软禁在布达拉宫。布达拉宫里阴森晦暗,仓央嘉措心中更是黑不见底——失去了阳光,又怎么能光明呢?“我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危险的春天。”一声忧叹在黑暗中飘然而逝。
虚幻缥缈的佛国中,独有一人打破禁忌,用一缕丝线连结着凡尘的晴天。他用雅鲁藏布江,滔滔不绝地想念着她;一想到她,春苗就绿到了他的枕畔。
“这么多年
你一直在我的伤口幽居
我放下过天地
却从未放下过你
我生命中的千山万水
任你一一告别
我只能爱你一世
却不能爱你一时”
裹挟他的风雪终将他重重地抛在了地上,鲜红的法袍映照在雪地上有说不出的凄怆。淡定从容地走向敌人的怀抱,只因心中一掠而过的佛影。“白色的野鹤啊,请将飞的本领借我一用。我不到远处去耽搁,只到理塘去一遭就回来。”
只一瞬,他从雪域沦为阶下之囚。在去“理塘”的路上,他独坐于须弥山巅,将万里浮云一眼看开:患得患失不为真,放心之时,八面和风——他终于紧紧地抱住了自己。
可惜却是晚了。他身染重疴,虚弱不堪。在青海湖畔,他跺了跺脚,便听到了佛的回声。于是他笑了,在敌人的注视下笑了,“我被俗世隐瞒,转身时又被自己撞倒。我一走,山就空了。”在吟唱了一生的天籁之中,就此圆寂。
世间有无数深情,却只有一个仓央嘉措。不知有多少人在某个夜晚辗转难眠,却因他的一句诗歌得到了慰藉:爱是一种信仰,也是一种修行。对于曾经失去的,要学会放下;对于现在拥有的,要记得珍惜;而对于那些还未到来的,要多一份旷达与慈悲之心。
有时会迷惘,前世,今生,来世,谁不是谁呢?谁又是谁呢?在某一时刻,我即仓央嘉措;在另一时刻,仓央嘉措即你。如此周而复始循环下去,谁与谁又还有什么分别呢?不必担忧,因为他人也在担忧;不必孤独,因为他人也很孤独。放下心后,做一个浪子,起身便平步青云。
【篇三】
在八月长安的记忆里,妈妈与奶奶的战争似乎从未停息,可能是从她出生开始吧,重男轻女的奶奶就注定要和妈妈“决一死战”。
吵架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为爷爷奶奶在知道八月长安是女生的时候转头就走,也可能是因为奶奶把两只鸡腿给了怀孕的小婶婶和姑姑的女儿,还有可能是因为奶奶直到把螃蟹和糕点放坏了才拿出来给这个孙女吃……总之,一切事情都能成为她妈妈与奶奶之间的导火索。
后来,她奶奶家拆迁,爸爸妈妈不知因为什么事而争吵,两人径直上了车,留下了正在土堆残瓦边玩耍的八月长安……一会儿,爷爷奶奶推着自行车,抱着小婶婶家刚出生的小弟弟走了过来,看了八月长安一眼,然后经过了她,后来妈妈发现了她还被丢在奶奶家门口,派舅舅去接她。坐在舅舅的自行车后座上,听舅舅一路咒骂:一家子混蛋,你妈也是混蛋……坐在后座上的她竟傻呵呵的笑了。
八月长安还有一个小时候见过的表姐。那时她还很小,姐姐也才上五年级,姐姐对她很好,给她吃她第一次见过的“飞机餐”,姐姐带她玩过家家,从姐姐那儿她知道了自己的血型和星座(虽然后来发现错了),姐姐在八月长安眼里像童话里的公主;再次见面时姐姐已是个极叛逆的少女,骨子里透着不安分:打耳钉、找男友、染发,甚至是自杀。八月长安多想去找她说几句话啊,却怎么也插不上嘴;最后一次见面是八月长安去了姐姐的家乡,姐姐的纹身洗去了,眉眼淡得像水墨背景,八月长安终于在最后一天问起姐姐过家家时的事情,姐姐淡淡一笑:“你还记得呀。”之后便是无话。
许多年后她忽然明白:不管是亲情、友情,还是爱情,只要喜欢一个人,就永远不要冷冰冰。
生命的长河中,每个人都是时间的女儿,随着时间的流逝,那些我们经历的或美好或伤感的事情,终会化作多姿的浪花,丰富我们的经历,装点我们的生命。只要我们相信,相信时间的魔法,彼此心怀阳光,我们就永远会被这个世界宠爱。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