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建设者有关资料
5个回答
展开全部
据新华社乌鲁木齐一九七三年五月九日电战斗在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辽阔垦区的十万知识青年正在茁壮成长。他们在同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上阔步前进,成为开发边疆、建设边疆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这批知识青年中,已有两千多人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两万多人加入了共青团,一万一千多人当了干部、教师、技术员和医务人员,有五十五人被选拔到了团以上领导班子。
从一九六三年到一九六六年,上海、天津、武汉等城市十万多名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来到天山南北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广阔垦区。党中央和毛主席无微不至地关怀知识青年的成长。一九六五年七月,周恩来总理在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视察工作时,亲切探望了知识青年,勉励他们努力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把毕生献给祖国边疆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生产建设兵团的各级党组织从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上热情关心和帮助知识青年。各级党组织组织老红军、老八路、老军垦战士给知识青年讲述当年参加南泥湾大生产和全国解放后来到新疆参加生产建设,变沙漠为良田的传统,继承和发扬南泥湾的革命精神,为建设边疆贡献力量。各级党组织还经常组织知识青年深入维吾尔农村和哈萨克牧区,了解和学习农牧区三大革命运动实践,并请各族贫下中农(牧)到农场讲翻身史。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特别是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以来,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各级党组织进一步加强对知识青年的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组织广大知识青年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批修整风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学习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教导,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散布的反动谬论,进一步提高了广大知识青年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更加坚定了他们走与工农兵相结合道路的决心。
“把南泥湾红旗接过来”,已成为广大知识青年的实际行动。战斗在塔里木盆地的近六万名上海知识青年,正在为把塔里木变成国家粮棉生产基地而积极贡献力量。为了治服“无缰之马”——塔里木河,有六千名上海青年,和老战士一起,从一九六九年到一九七二年,在滔滔的塔里木河上游修建起一座蓄水一亿多立方米的平原水库,一座拦河闸,一条二十里长的引水大渠,保证了沙漠里七十四万亩耕地的灌溉用水。去年在遭受旱灾的情况下,这里的粮食生产仍然获得好收成,总产量比一九七一年增长百分之十一。
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广大知识青年坚持走又红又专的道路,在科学实验领域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天山南麓孔雀河垦区落户的广州知识青年张应坚,从一九六六年以来,同军垦战士一起搞水稻科学实验,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培育出一种抗寒、抗碱、抗倒伏的水稻高产新品种——“国庆二十号”。这个品种在垦区重盐碱土地上推广以后,亩产年年在千斤左右。现在,这个水稻新品种不仅在天山南北开花结果,而且在内地的一些省份也推广了。
从一九六三年到一九六六年,上海、天津、武汉等城市十万多名知识青年,响应毛主席的伟大号召,来到天山南北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的广阔垦区。党中央和毛主席无微不至地关怀知识青年的成长。一九六五年七月,周恩来总理在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视察工作时,亲切探望了知识青年,勉励他们努力学习马列著作和毛主席著作,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把毕生献给祖国边疆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生产建设兵团的各级党组织从政治上、思想上、生活上热情关心和帮助知识青年。各级党组织组织老红军、老八路、老军垦战士给知识青年讲述当年参加南泥湾大生产和全国解放后来到新疆参加生产建设,变沙漠为良田的传统,继承和发扬南泥湾的革命精神,为建设边疆贡献力量。各级党组织还经常组织知识青年深入维吾尔农村和哈萨克牧区,了解和学习农牧区三大革命运动实践,并请各族贫下中农(牧)到农场讲翻身史。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特别是党的九届二中全会以来,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各级党组织进一步加强对知识青年的思想和政治路线教育,组织广大知识青年认真学习毛主席关于批修整风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学习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教导,批判刘少奇一类骗子散布的反动谬论,进一步提高了广大知识青年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更加坚定了他们走与工农兵相结合道路的决心。
“把南泥湾红旗接过来”,已成为广大知识青年的实际行动。战斗在塔里木盆地的近六万名上海知识青年,正在为把塔里木变成国家粮棉生产基地而积极贡献力量。为了治服“无缰之马”——塔里木河,有六千名上海青年,和老战士一起,从一九六九年到一九七二年,在滔滔的塔里木河上游修建起一座蓄水一亿多立方米的平原水库,一座拦河闸,一条二十里长的引水大渠,保证了沙漠里七十四万亩耕地的灌溉用水。去年在遭受旱灾的情况下,这里的粮食生产仍然获得好收成,总产量比一九七一年增长百分之十一。
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广大知识青年坚持走又红又专的道路,在科学实验领域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天山南麓孔雀河垦区落户的广州知识青年张应坚,从一九六六年以来,同军垦战士一起搞水稻科学实验,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培育出一种抗寒、抗碱、抗倒伏的水稻高产新品种——“国庆二十号”。这个品种在垦区重盐碱土地上推广以后,亩产年年在千斤左右。现在,这个水稻新品种不仅在天山南北开花结果,而且在内地的一些省份也推广了。
展开全部
在人们的心目中,青藏高原是遥远的、圣洁的、神秘的。她雄踞祖国的西南边疆,养育着世世代代的高原子孙,在离上苍最近的地方,守护着中华民族的安宁。
她是那样的博大,长江源头,巍巍昆仑,世界屋脊,地球绝顶,都在她的怀抱之中;她又显得那样高不可攀,多少人带着激情和梦想,把血肉之躯交付与她,让灵魂游弋于神圣的雪山与碧蓝的天空之间。
但今天,青藏高原却距我们如此之近。
即将于7月1日正式通车的青藏铁路,就像青藏高原的一根大动脉,已经开始有力地搏动。经历了长达五年的建设,它一寸寸延伸、延伸,缓慢而又执著,把遥远的雪域高原拉近到我们面前。
仿佛是宿命,跨越世界屋脊的进藏铁路,注定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这一举世罕见的浩大工程,将注定要与中华民族的国运相系相通,有着难以言传的标志性和象征性意义。
早在百年前,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就立下修建青藏铁路的志向,并写进了他宏大的救国强国蓝图——《建国方略》。
从新中国成立开始,把铁轨铺上青藏高原,就成为几代人民共和国领导人高瞻远瞩、总揽全局的决策焦点。1958年,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动工兴建。此后的几十年里,限于经济实力和高原、冻土等技术难题,工程两上两下,格尔木成为这条新兴之路的休止符。
新世纪之初,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经过缜密论证,毅然作出了修建青藏铁路的战略决策。2001年6月29日,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正式开工。工程全长1142公里,计划投资262亿元。2005年10月12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青藏铁路铺轨全线贯通,即将正式运行。
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天路终于打通,圣城终于拉近,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正式终结了。以此为标志,我国所有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全部贯通铁路。
从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到身经百战的老将军;从风华正茂的科技人员,到铁骨铮铮的筑路工,正是几代决策者和建设者,让百年梦想成为现实。
曾经与世隔绝的洪荒高原从此连接上了祖国四通八达的铁路网络。这千余公里的铁路绝不仅仅是铁轨的延伸,也不仅仅是工程技术的跨越,更是国家建设的跨越、民族复兴的跨越。
曾有外国人预言:100年内,中国不可能建成青藏铁路。的确,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自西宁至拉萨全长1956公里,包括西宁至格尔木和格尔木至拉萨两段。青藏铁路格拉段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项目。
西宁至格尔木段全长814公里,于1984年投入运营,为单线铁路,现正进行增建第二线及电气化改造工程。
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42公里,新线建筑长度1110公里。这段铁路自格尔木车站引出后,向南经西大滩、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垭口后进入西藏自治区境内,途中在温泉至安多间穿越了134公里的唐古拉山无人区,然后经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至拉萨。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连续多年冻土区550公里以上。可想而知,面对天路,每一寸铁轨上都凝结着过硬的经济实力和过硬的科技能力,同样凝结着万千建设者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
青藏铁路纵贯青藏两省区、跨越青藏高原、直达我国西南边疆,是沟通西藏与内地的一条具有战略意义的铁路干线,是拉萨通向北京及西北、华北、中原等地的最便捷的陆上通道,也是通往南亚次大陆最快捷的途径。早在2005年10月,200余辆满载着大米、面粉、煤炭、钢材、化肥等援藏物资的列车车辆平稳抵达拉萨,把全国人民的温暖情谊送到藏族同胞的手中。
青藏铁路的全线通车,对我国保护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同时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民族意义和经济意义。可以说,青藏铁路这条“天路”,是“世纪之路”,是“奉献之路”,是“科学之路”,还是一条将给沿线地区经济带来跨越式发展机遇的“黄金之路”。
我们是记者,当历史在躁动时,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着我们,走近它,抚摸它,见证它,记录它,传播它。面对中国发展史上这一彪炳千秋的辉煌史诗,我们悉心聆听一个个亲历者、奉献者的故事,把珍藏在他们心中的一串串发光的记忆记录下来,把我们民族的雄壮灵魂书写下来。
为此,我们组建了近30人的报道团队,其中十几名文字和摄影记者,走出北京,走上高原,寻找那些曾见证青藏铁路步步艰辛的决策者、设计者、建设者,去感受他们的血汗留下的热度,去体验他们用生命铸就的辉煌。
采访的过程中,记者们也经历了一次人生的洗礼和精神的锻造。他们行程数千公里,穿越无人区,在高原上颠簸,体验空气稀薄和头痛欲裂。记者们住进了“三星级宾馆”——路边用煤炉取暖的木板房,在缺氧的环境中遭遇一氧化碳污染,何况青藏高原上本来就有5月飞雪、6月严寒。
而这一切,与青藏铁路的建设者所经受的艰辛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正是因为经历了这一切,我们的记者才对自己的采访对象有了更深切的理解,对建设者们表现出的拼搏精神有了最真切的感受。这对于记者,也是一次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提升。
青藏铁路的建设是一组雄浑的史诗,而我们愧不能有诗人一样的笔触来铭刻它们。何况,比起整个工程中升腾的雄心、意志、拼搏、血汗,任何语言又都显得如此苍白。我们唯有用自己的脚走一走那片高寒峭拔的土地,用自己的心去感受那些经历过轰轰烈烈而愈发沉静的平凡人生。
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气冲斗牛的豪气:一大批青藏铁路的施工和科技人员,不能在父母病床前尽孝的儿子,儿女“相见不相识”的父亲,把血肉之躯融化在雪域的年轻人,那连骨灰也要撒在青藏线上的老将军。这条铁路,分明是一条写满奉献的路;
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自主创新的力量:多年冻土,跨山越涧的挑战,高寒缺氧条件下的施工难度,高原病的防治,新型列车的引进等等,在无数的世界级难题面前有无数引以为自豪的科技成果;
我们感受到了一种难以掩饰的期待:铁路修通了,发展舞台已经搭就,但是,沿线区域经济如何飞跃?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如何和谐共处?人的全面发展如何实现?仍有一连串的问题摆在大西南人民面前。
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富有远见的关怀:脆弱的高原生态系统,能承载“铁路”这个庞然大物吗?藏羚羊的迁徙线路会不会中断?冰清玉洁的高原环境会不会改变?我们的对策是否周全?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体验。我们沿着铁轨走过青藏铁路的11个站点,来到工人的驻地,走进藏族居民的家庭,踏上生命禁区的巅峰,走过藏羚羊和野狼游弋的雪山圣湖,甚至“混”上了一趟试运行的列车,和铁道部长一起体验青藏线。格尔木、玉珠峰、不冻泉、五道梁、沱沱河、唐古拉、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和拉萨,这些串在青藏铁路上的明珠将一一展现它们神秘而迷人的风姿。
我们要为这世纪唱一曲由衷的赞歌。当你乘坐火车,跨越千里高原雪山,终于“回到拉萨,回到了布达拉”时,回望青藏铁路——这几代建设者,还有他们的亲人,用心血、汗水、眼泪和生命铸就的高原生命线,相信你会对这激越、苍赞同
214| 评论(5)
她是那样的博大,长江源头,巍巍昆仑,世界屋脊,地球绝顶,都在她的怀抱之中;她又显得那样高不可攀,多少人带着激情和梦想,把血肉之躯交付与她,让灵魂游弋于神圣的雪山与碧蓝的天空之间。
但今天,青藏高原却距我们如此之近。
即将于7月1日正式通车的青藏铁路,就像青藏高原的一根大动脉,已经开始有力地搏动。经历了长达五年的建设,它一寸寸延伸、延伸,缓慢而又执著,把遥远的雪域高原拉近到我们面前。
仿佛是宿命,跨越世界屋脊的进藏铁路,注定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这一举世罕见的浩大工程,将注定要与中华民族的国运相系相通,有着难以言传的标志性和象征性意义。
早在百年前,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就立下修建青藏铁路的志向,并写进了他宏大的救国强国蓝图——《建国方略》。
从新中国成立开始,把铁轨铺上青藏高原,就成为几代人民共和国领导人高瞻远瞩、总揽全局的决策焦点。1958年,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动工兴建。此后的几十年里,限于经济实力和高原、冻土等技术难题,工程两上两下,格尔木成为这条新兴之路的休止符。
新世纪之初,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经过缜密论证,毅然作出了修建青藏铁路的战略决策。2001年6月29日,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正式开工。工程全长1142公里,计划投资262亿元。2005年10月12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冻土铁路——青藏铁路铺轨全线贯通,即将正式运行。
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天路终于打通,圣城终于拉近,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正式终结了。以此为标志,我国所有的省、直辖市、自治区,全部贯通铁路。
从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到身经百战的老将军;从风华正茂的科技人员,到铁骨铮铮的筑路工,正是几代决策者和建设者,让百年梦想成为现实。
曾经与世隔绝的洪荒高原从此连接上了祖国四通八达的铁路网络。这千余公里的铁路绝不仅仅是铁轨的延伸,也不仅仅是工程技术的跨越,更是国家建设的跨越、民族复兴的跨越。
曾有外国人预言:100年内,中国不可能建成青藏铁路。的确,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自西宁至拉萨全长1956公里,包括西宁至格尔木和格尔木至拉萨两段。青藏铁路格拉段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最具挑战性的工程项目。
西宁至格尔木段全长814公里,于1984年投入运营,为单线铁路,现正进行增建第二线及电气化改造工程。
格尔木至拉萨段全长1142公里,新线建筑长度1110公里。这段铁路自格尔木车站引出后,向南经西大滩、五道梁、沱沱河、雁石坪,翻越唐古拉山垭口后进入西藏自治区境内,途中在温泉至安多间穿越了134公里的唐古拉山无人区,然后经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至拉萨。翻越唐古拉山的铁路最高点海拔5072米,经过海拔4000米以上地段960公里,连续多年冻土区550公里以上。可想而知,面对天路,每一寸铁轨上都凝结着过硬的经济实力和过硬的科技能力,同样凝结着万千建设者的奉献精神和牺牲精神。
青藏铁路纵贯青藏两省区、跨越青藏高原、直达我国西南边疆,是沟通西藏与内地的一条具有战略意义的铁路干线,是拉萨通向北京及西北、华北、中原等地的最便捷的陆上通道,也是通往南亚次大陆最快捷的途径。早在2005年10月,200余辆满载着大米、面粉、煤炭、钢材、化肥等援藏物资的列车车辆平稳抵达拉萨,把全国人民的温暖情谊送到藏族同胞的手中。
青藏铁路的全线通车,对我国保护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同时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历史意义、民族意义和经济意义。可以说,青藏铁路这条“天路”,是“世纪之路”,是“奉献之路”,是“科学之路”,还是一条将给沿线地区经济带来跨越式发展机遇的“黄金之路”。
我们是记者,当历史在躁动时,职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着我们,走近它,抚摸它,见证它,记录它,传播它。面对中国发展史上这一彪炳千秋的辉煌史诗,我们悉心聆听一个个亲历者、奉献者的故事,把珍藏在他们心中的一串串发光的记忆记录下来,把我们民族的雄壮灵魂书写下来。
为此,我们组建了近30人的报道团队,其中十几名文字和摄影记者,走出北京,走上高原,寻找那些曾见证青藏铁路步步艰辛的决策者、设计者、建设者,去感受他们的血汗留下的热度,去体验他们用生命铸就的辉煌。
采访的过程中,记者们也经历了一次人生的洗礼和精神的锻造。他们行程数千公里,穿越无人区,在高原上颠簸,体验空气稀薄和头痛欲裂。记者们住进了“三星级宾馆”——路边用煤炉取暖的木板房,在缺氧的环境中遭遇一氧化碳污染,何况青藏高原上本来就有5月飞雪、6月严寒。
而这一切,与青藏铁路的建设者所经受的艰辛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呢?正是因为经历了这一切,我们的记者才对自己的采访对象有了更深切的理解,对建设者们表现出的拼搏精神有了最真切的感受。这对于记者,也是一次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提升。
青藏铁路的建设是一组雄浑的史诗,而我们愧不能有诗人一样的笔触来铭刻它们。何况,比起整个工程中升腾的雄心、意志、拼搏、血汗,任何语言又都显得如此苍白。我们唯有用自己的脚走一走那片高寒峭拔的土地,用自己的心去感受那些经历过轰轰烈烈而愈发沉静的平凡人生。
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气冲斗牛的豪气:一大批青藏铁路的施工和科技人员,不能在父母病床前尽孝的儿子,儿女“相见不相识”的父亲,把血肉之躯融化在雪域的年轻人,那连骨灰也要撒在青藏线上的老将军。这条铁路,分明是一条写满奉献的路;
我们感受到了一种自主创新的力量:多年冻土,跨山越涧的挑战,高寒缺氧条件下的施工难度,高原病的防治,新型列车的引进等等,在无数的世界级难题面前有无数引以为自豪的科技成果;
我们感受到了一种难以掩饰的期待:铁路修通了,发展舞台已经搭就,但是,沿线区域经济如何飞跃?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如何和谐共处?人的全面发展如何实现?仍有一连串的问题摆在大西南人民面前。
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富有远见的关怀:脆弱的高原生态系统,能承载“铁路”这个庞然大物吗?藏羚羊的迁徙线路会不会中断?冰清玉洁的高原环境会不会改变?我们的对策是否周全?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体验。我们沿着铁轨走过青藏铁路的11个站点,来到工人的驻地,走进藏族居民的家庭,踏上生命禁区的巅峰,走过藏羚羊和野狼游弋的雪山圣湖,甚至“混”上了一趟试运行的列车,和铁道部长一起体验青藏线。格尔木、玉珠峰、不冻泉、五道梁、沱沱河、唐古拉、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和拉萨,这些串在青藏铁路上的明珠将一一展现它们神秘而迷人的风姿。
我们要为这世纪唱一曲由衷的赞歌。当你乘坐火车,跨越千里高原雪山,终于“回到拉萨,回到了布达拉”时,回望青藏铁路——这几代建设者,还有他们的亲人,用心血、汗水、眼泪和生命铸就的高原生命线,相信你会对这激越、苍赞同
214| 评论(5)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1959年春,党中央根据新疆的情况和要求,决定在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从湖南、湖北、江苏、安徽等省动员一部分青壮年来新疆参加建设。 3月11日,哈密迎来了第一批来自安徽的支边青壮年5000人。接待委员会为了使支边青年能吃到大米、白面和鱼,专门从阿勒泰调运鱼。虽然当时水很紧缺,但还是用火车从二百公里以外的地方运来,还供给了洗脚水。支边青年们深受感动,纷纷表示一定要在新疆安下心、扎下根,把自己的终生贡献给新疆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随后牞江苏、湖南、湖北支边青年也陆续来到新疆。几十万支边青年牞听党的话牞服从组织分配,一到新疆,立即奔赴农牧区、生产建设兵团和工业交通基本建设等新疆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在火热的生产劳动中,他们不怕艰苦困难,勇于承担最艰巨的任务,哪里有困难,就出现在哪里。他们的誓言是:“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把祖国的边疆建设得更美丽。”由于支边青年的到来,许多地方改变了劳动力缺乏的局面,超额完成了各季作物的收获和播种任务。
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2012-02-16
展开全部
果果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rtyufhjgkkjuop[gbyuio6ty780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